作者:■学生记者 王燕芳 郑晓筠 柯鸿达 何兴品

女子跨栏比赛 学生记者 王佳寅 摄
每年秋季,是各大高校举办田径运动会的传统时间。11月中旬,在福州大学第46届田径运动会的赛场上,如往常一样,随处可见运动员矫健的身姿,啦啦队加油鼓劲的呐喊声震耳欲聋,裁判员和志愿者来回奔忙维持秩序……
喧嚣之余,记者在陆续观摩多所高校的校运会后发现,高校校运会的参与度却不容乐观。采访中也有不少同学表示,积极响应的人固然很多,但“置身会外”的人也在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将三天校运会视作连带周末的小长假,或温书复习准备考试,或干脆直接外出旅游。
另一方面,由于团队文化建设的积分机制,不少参与者将重心放在开幕式方阵表演、啦啦队、团队大本营的装饰上,而对真正的主角——运动员们的关注度明显降低。来自石化学院的谢清观察到,校运会前期,有些入场式方阵起早摸黑训练,甚至比运动员的训练还刻苦。“如此一来,校运会变味得比较厉害。”谢清惋惜地说。
观实情:运动场内外的“冰火两重天”
“砰!”发令枪响的一瞬间,选手跃出起跑线,观众席上的啦啦队随之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呐喊。这是运动会上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今年,我校校运会依然热度不减。早晨七点,物信学院啦啦队和经管学院啦啦队便准时开始整整一天的“对垒”,“物信出场,势不可档”和“经管学院,辉煌无限”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可谓“承包了校运会三天的宿舍叫醒服务”。另一边,土木学院啦啦队地动山摇般的锣鼓声更掌控住了全场的节奏,紧密的鼓点令每个人都不自觉地被现场的氛围感染。
但与此同时,福州大学图书馆和公共教学楼里也人满为患,成百上千名学生低着头静默地读书、做功课、玩手机。“我打算考研,自然要先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来学习。”数计学院的大四学生陈裕说。
而走进学生宿舍,这三天里,来往出入最频繁的是外卖送餐人员,宿舍里仍在睡觉、刷剧的学生不在少数。运动场的围墙成了一条有形的分界线,墙里热火朝天,墙外冷冷清清,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把把脉:不敢参加、不想参加校运会的有心无力
学生们对校运会的重视程度为何在不断降低?不少人表示:空有一腔热情,却无比赛实力。
“选拔和训练太严格了,我们也没有得奖的自信和实力,不敢随便报名。”来自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洪雨说。而来自紫金学院的李晴芳则认为,除了大学生自身竞技能力的缺乏,思想上的懈怠也是重要原因。“现在大学生更注重自我价值,对于学院的集体荣誉感就更少了,除了对大学运动会充满新鲜感的大一新生和一些高年级的运动健将,其余没什么人会报名。参加比赛又苦又累,有的人宁愿去做啦啦队、后勤人员。”李晴芳解释道。
“大学生要么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要么沉迷于电子产品,运动能力越来越弱!”来自福州大学体育教学部的黄文敏老师忧心地说。
学生家长黄卫平女士也发现,虽然大学里有各式各样的体育技能拓展课,也成立了不少运动队,但在以成绩、绩点为主导的评价机制下,学生们仍然更注重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对身体素质、体育技能的要求。不重视体育,自然也就不会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的运动方式,更不可能会去主动参加运动会。
找良方:让“走向操场”治愈“现代病”
曾经,“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运动理念曾深深影响了几代人的生活方式。而今,针对大学生们懒惰、拖延和“低头族”的“亚健康现代病”,体育运动无疑是最好的“治病良药”。
2014年,共青团中央决定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全面启动并广泛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教育部也印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对大学生每天、每周的运动时间、运动强度提出了详细要求;清华大学也在不久前恢复了“第一堂体育课:每天下午四点半强制跑步锻炼”的制度。省内,厦门大学开设的“爬树课”、“高尔夫球课”也引起了社会热议。
我校也积极响应团中央、教育部的号召,体育教学部牵头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篮球联赛、足球联赛,成立了校女子龙舟队、跳绳协会等别具特色的校级运动协会,土木学院邀请外籍师生参与足球赛、网球赛,促进了中外师生的体育交流;校学生会、校学生社区委员会等各级学生组织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纷纷举办了趣味运动会、荧光夜跑、环校跑、定向越野赛,太鼓比赛等极具创意的学生体育活动,受到了青年学子的热捧。
可见,大学生并不是不热爱体育运动,而是在新时代,需要找到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跟上潮流,还展现个人价值的运动新形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青年学子的运动能力?黄文敏老师认为:“大学生们必须要明白,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完整人格的人才。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也许没法决定你的命运,但一定可以改变你的生活方式,最起码可以磨练意志,改善精神状态。”
另外,黄老师个人非常支持“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他认为,“运动不难,难的是坚持运动。不管是在宿舍还是体育场,是跳舞还是跑步,都应该大力支持。最重要的是要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所以,没时间、没地点、没方法,不过都是借口。只有不锻炼的意识,没有不可锻炼的方式。
另一方面,体育部的各位老师也都大力呼吁同学们走向田径场:“如果说校运会是体育健将比拼实力的盛会,那田径场则是没有门槛的舞台。”
的确,无论是从普及性还是开展运动的可能性来看,任何一个人到了田径场,都能有属于自己的运动天地。而当青年人形成运动自觉,校运会就不再是一个少数人的“盛宴”,而是更多人的舞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