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金文所见:商周巂族

金文所见:商周巂族

作者: 神秘的先秦时代 | 来源:发表于2024-01-22 21:34 被阅读0次

    作者:徐驳

    在商周金文族徽中有以下这样一个族徽:

    集成10861

    巂串戈,《殷周金文集成》10861,铭文:“巂串”,巂,族名,日本学者高田忠周最早将这个金文释读为“巂”,见高田忠周著《古籀篇》,卷九十四第 12 页,据《金文诂林附录》第 507-508 页转引。巂,《说文解字》云:“周燕也。从隹,屮象其冠也。㕯声。一曰蜀王望帝,婬其相妻,惭亡去,为子巂鸟。故蜀人闻子巂鸣,皆起云“望帝”。户圭切。”由“巂”字金文字形来看,的确像一只鸟的形象。

    程少轩:《试说“巂”字及相关问题》(见《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2008年第2辑)指出,“这些字无疑是表示一种鸟,前举诸字鸟头上有喙、冠,鸟身有点状纹饰,侧面画有鸟翼和脚爪,尾部作剪状”。

    鸟图腾为东夷部族的图腾,“巂族”可能属于东夷族群。“巂”古同“嶲”,“嶲”,文献记载作“酅”。酅,东夷姜姓国。《世本·氏姓篇》记载:“酅,国名”。《路史·国名纪一》云:“酅,炎帝后姜姓国”。

    关于酅国地望,逄振镐《山东古国与姓氏》考证认为有两个地方:

    一是春秋纪邑,在今山东省临淄县东。《说文解字》云:“酅,东海之邑,从邑嶲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指出:“酅,在今山东青州府临淄县东”。《春秋·庄公三年》:“纪季以酅入于齐。”杜预注:“酅,纪邑,在齐国东安平县。”《春秋左传注》同年注:“酅音携,纪国邑名,当在今山东省临淄镇东,与寿光县相近。”

    二是春秋齐地,地在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春秋·僖公二十六年》:“齐人侵我西鄙,公追齐师至酅。”杜预注:“济北谷城县西有地名酅下。”《春秋左传注》同年注:“酅音携,齐地,今山东省东阿县南有酅下聚,当即其地,与庄公三年纪国之酅自别。”《路史·国名纪一》:“酅,纪要邑,后为齐附。预云‘故谷城西有地曰嶲下’。《续述征记》:安平有酅亭。安平齐废,今隶临淄。”注:“《记》云齐国东安平,乃菑川国故之城,在郓,今东阿东。”

    逄振镐《山东古国与姓氏》还记载:“酅氏,本姜姓。酅国之后,子孙氏焉,称酅氏。《世本·氏姓篇》:‘酅氏,国名。晋有酅魁垒。’”

    “巂串”是由巂族和串族组成的复合族徽,表明两族有密切的关系,可能巂族为串族的分支族。据王长丰《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统计,铭有“巂串”复合族徽的金文至少有6件。

    串,该字有不同的释读:“车”、“束”、“串”等,但都不能成为定论。本文暂依《集成》,隶定为串。串,族名。据王长丰《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统计,带“串”族徽的金文至少有25件,多数铭刻单一族徽“串”,或与“巂”组成复合族徽“串巂”和“巂串”。巂族属于东夷姜姓国族,可能串族也分布在今山东一带。

    集成4992

    串父癸卣,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4992,盖器同名:“串父癸”。串,族名;父,亲称;癸,日名。

    集成4658

    串巂父丁豆,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4658,铭文:“串巂父丁”。“串巂”,串族和巂族组成的复合族徽;父,亲称;丁,日名。

    集成5068

    串巂父丁卣,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5068,铭文与《集成》4658相同,只是族徽字“巂”字体稍有不同。这种情况还有几例。

    集成5069

    串巂父丁卣,1974年辽宁喀左山湾子窖藏出土,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5069,铭文与《集成》4658、5068相同,只是这个“巂”字鸟形的尾部和身体分裂开,呈“鬲”形状,两个爪子变为一个爪子,也应看成是同一个字的异体。

    新收1565

    串巂豆(登)鼎,著录于《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1565,铭文:“串巂登作父丁彝”。串巂,串族和巂族组成的复合族徽。登,应为私名。程少轩:《试说“巂”字及相关问题》(见《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2008年第2辑)认为此处的“登”同“串巂登父丁觯”(《集成》6443)的“登”,是祭祀名。谢明文《商代金文研究》认为,“串巂登父丁觯与登鼎应该是同人所作。据文例,这两处‘登’显然是作器者私名,铭文大意是串巂族的登为父丁作彝”。

    集成6443

    巂串登父丁觯,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6443,铭文:“巂串登父丁”。巂串,或作串巂,是巂族和串族组成的复合族徽。登,私名。《集成》释读为“登串父丁”,并命名为“登串父丁觯”,这应是错误的。

    集成5802

    及父辛尊,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5802,铭文:“及父辛云巂”。及,可能是私名;云,释读可能有误,此处可能作族徽,金文少见;巂,族徽。

    集成3315

    冉巂父丁簋,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3315,铭文:“冉巂父丁”。“冉巂”,冉族和巂族组成的复合族徽。冉族是个大族,据王长丰《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统计,带“冉”族徽的金文至少有312件。据此,可以看出在冉族在商周时期是一个实力庞大巨族。

    据何景成《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第112页,转引李学勤《海外访古记》,《四海寻珍——流散文物的鉴定和研究》和《论美澳收藏的几件商周文物》,指出,“冉”是金文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族氏之一,时代在二里岗期和殷墟早期。冉族铜器铭文的下限,可以到西周中期。

    集成7674

    冉爵,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7674,据《殷墟青铜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的介绍,时代在殷墟二期,铭文:“冉”。冉,族徽。这是比较早的一件冉族铜器。

    集成5012

    舌臣齿巂卣,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5012,器盖同铭:“舌臣齿巂”,这应是舌族、臣族、齿族、巂族四个族组成的复合族徽。铭有“舌臣齿巂”复合族徽的金文,还有“舌臣齿巂鼎”(《集成》1959)、“舌臣齿巂斝”(《集成》9226)。

    据王长丰《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统计,铭有“舌”族徽的金文至少有35件,如艅舌盘等。

    集成10035

    艅舌盘,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10035,铭文:“艅舌”。“艅舌”是族、艅族、舌族组成的复合族徽。

    据王长丰《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统计,铭有“臣”族徽的金文至少有9件,如臣父乙爵等。

    集成8999

    臣父乙爵,两件,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8998、8999,铭文:“臣作父乙宝”。臣,应是族徽名演变而来的氏名,不应看成是私名。

    据王长丰《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统计,铭有“齿”族徽的金文至少有14件,如祖戊觯等。

    集成6369

    祖戊觯,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6369,铭文:“其齿,祖戊其齿”。其齿,其族和齿族组成的复合族徽。

    商周金文族徽中的齿族,极有可能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姜姓黑齿国”。《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囗食,使四鸟。”

    关于黑齿国的地望,《山海经·海外东经》:“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齿,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汤谷,一般认为在今山东。

    《汉书·东夷传》载:“倭国东四千余里,有裸国,裸国东南有黑齿国,船行一年可至也。”

    齿族为姜姓,巂族也是姜姓,两族应为同一姓族的分支族的关系。据王长丰《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统计,铭“巂”族徽的金文至少有十几件。齿族金文也不多。冉族是巨族,齿族和巂族极可能出自冉族。如果这个推测不错,则可知冉族为姜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文所见:商周巂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mwy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