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过程。
以及多思考怎样能坚持“写”下来。
写很重要,而且不要怕写,没灵感的,记住:
写作就是思考的过程,写的时候会增加更多灵感的。
为什么?
《超越感觉》这本书中提到一个点就是写作用于
开发思想和交流思想
注意两点一个是开发,一个是交流。
开发就是看自己在想什么。
交流就是自己和自己对话。
大家总觉得“写作交流”需要和别人沟通才算是“交流”,需要别人阅读后产生互动才是“交流”。
其实不然。
我们来分析一下写作的过程。
仔细慢慢的停下写10秒钟,思考一下在写的过程有没有被自己的文字所影响。
有没有在写下一句话的时候,自然就在和上一句话进行对话。
书中说:
写下一种思想的行为,本身看起来就可以产生其他思想。
也就是说你先写一两个字,再顺着这一两个字继续拓展,慢慢的就会很多了。
不要一开始对自己的要求太高,我要写个什么惊世骇俗的作品。
一开始,初学者还没有掌握好如何运用语言,如何观察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把情绪用文字表达出来。
最基础的就是,不知道自己脑中的场景如何有序的表达。
其实就是没有抓住情绪,亦或者根本没有情绪。
这个时候自然都是一团乱的。
写,就是慢慢的挖掘你的想法,你感兴趣的点,去把潜意识落到实处,看看自己到底在想些什么。
先慢才会快。
在这种不知道写什么但打字的过程,就会受到前面这些“不知道写的什么东西”的影响。
这就是一种自我的交流。
会获得一种平静。
而如果光是脑内活动,总是询问“为什么想的飞起,写不出来的”的问题。
好好问一下自己,难道真的是一个字都无法表达?
还是说对自己要求太高了,想要下笔就是一个大长篇呢。
其实文字这种东西,真没有那么复杂。
写的过程会找到贴合的文字的。
如果闪现在脑中的就是一幅热血战争场面。
首先不要规定顺序,管他先出来的是小兵还是将士,人头还是鲜血。
哪怕你根本不知道是谁在讲话,但脑中就是有个声音,冲呀,将士们。
都写下来。
若是后面不知道该说什么也可以,那就不写,接着写其他的。
若是你前面有个人摔倒了,你扶了他一把,你也不知道怎么形容,就说我扶了一个人起来。
这些都没有什么问题。
先意识流,抓自己的情绪,胡乱飘。
此处训练的就是把情绪与文字对应的能力,以及场景素描的能力。
如果说绘画是现实世界的速写,那写作就意识世界的速写,本质是一样的。
难道你画的时候已经想好整幅画所有细节了吗。
不是呀。
你是在线条中找到最好的搭配方式,最贴近风景的样子,错误的地方,不协调的地方,照着修改一下。
写作也是这样的。
写下后再慢慢修改的。
修改的过程就是和自己再次交流的过程。
可能你下次修改的时候,会在救人之前加一个场景,杀了多少的将士之类的,或许这个更符合那时的情绪。
但因为那时你虽然有情绪,但不太会把握这种顺序,不知道什么先出现,什么后出现,或者说本来情绪出现了,但是潜意识没有意识到,所以就没有写出来。
而修改的时候就是一种重新思考的过程,抓的更准了。
这就是交流。
这就是要写的意义。
写才知道哪里有,哪里没有。
写下潜意识已经发现的,再对比看哪里没有发现。
就像是那种从混乱中找到一条条路的过程。
用理科的思维来说,写就是做排除法。
排除已知,剩下的就是未知,然后再继续排出已知。
练习的次数多,你的通道就会越来越清晰。
下次再写的时候直接按照线条走就行。
这就是自己走的路。
所以,当你成为老作者,就会写的很快,只要想到就能写出来。
有固定通道了,知道什么形象对应什么词。
但这也有个缺点,容易形成思维固化,永远都是这些用词,永远都是这些对应。
但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
想要突破,就得重新走一遭小白时的练习过程。
很多时候变化的点在于对印象的重新观察。
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幅图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为什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别人写的。
而最主要的场景,“我在看月亮”,是大家写的。
一个场景表达文字不同,主要来源视角不同。
想要突破每个人都一样,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看。
想要新意,就是站在不同的视角,挖掘另一条路,写出新的文字。
所以,对于改变来说,老人和新人没有区别,放宽心。
写作就是思维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