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心理咨询师雅基·马森的作品《可爱的诅咒》。
《可爱的诅咒》问题:
你觉得,小时候乖巧听大人话和调皮捣蛋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哪一类人会吃大亏?
思考:
【可以先阅读上一篇文章,了解“可爱的诅咒”】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群遭受“可爱的诅咒”的人,他们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生活唯一的行为准则,却让自己受尽委屈。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在于他们潜意识里的“死板的个人规则”。这些规则主要来源于父母或者看护人。
众多婴儿发育研究一再表明:我们年幼时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与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的别人,大多指的是我们的父母或者看护人。他们爱我们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无条件的爱”,一种是“有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是指父母或看护人爱你,完全是因为那个人是你,不管你是考了零分还是得了满分,也不管你是乖巧懂事还是顽皮闹腾,他们就是爱你。这种爱,没有附加条件。
相反,“有条件的爱”就带有附加条件。比如我的母亲,只有在我的行为符合她的期望时,她才会给予我关怀或赞扬。
在作者看来,大多数被“可爱的诅咒”折磨的人,都是在幼年时就培养了一些或很多无用的“价值条件”。
在各种“价值条件”的培养下,每个“可爱的人”尽管表现出来的行为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种是“愤怒逃避者”,一种是“认可追求者”。
“愤怒逃避者”一般的表现是:害怕冲突、别人的不喜欢和批评。所以他们不敢拒绝别人、不敢请别人停止做某事,也不敢在公众场合与别人争吵。
其实,我就是这一类型的人。
与“愤怒逃避者”相对的是“认可追求者”,这种类型的人过分在意别人的赞扬和认可,从不拒绝别人,努力确保让每个人都喜欢自己。当获得的认可不够时,他们会想尽办法,通过各种途径来得到认可,有时候甚至不加以选择。
一般来说,大多数“可爱的人”都是 “愤怒逃避者”与“认可追求者”的综合体,只是看哪种类型的表现更为强烈。
我觉得“愤怒逃避者”更符合我的生活。
我害怕冲突,更不想与任何人在公共场合发生争吵,我自己也没有朋友,没有能够放开自己。所以,我逃避,逃避与所有人的联系,逃避现实生活里的冲突,最后逃避一切。
但是逃避无法解决问题。
这一切都是因为,小时候做个乖孩子才能符合别人的口味,才能成为别人眼里“可爱的人”。
我们只有以一种自己能接受的方式,去深入探究那些无用观念和行为举止的来源,才能开始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