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好人就一定好报吗?苦尽就一定甘来吗?一言不合就“干他丫的”?物是人非真的只是文人的矫情?
曾几何时,你是不是心中也有同样的疑惑,最近电影《芳华》的热映,引发了许多观众对文工团以及那个时代的追忆。许多有过这段经历的人更是感慨万千,在电影院里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作为80后、90后的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没有文工团的经历,更对那场有些久远的战争知之甚少,但是电影中描绘的刘峰、萧穗子、林丁丁等人的青春岁月、战争中的残酷无情和血肉模糊、历史车轮碾压下个人命运的突变、分别时刻展现出来的不舍真情,以及时光荏苒岁月无情冲刷下物是人非的苍白与无力,同样能让我们引起共鸣。
1
谁说好人就一定好报?
刘峰,一个雷锋式的好人,心灵手巧的人,修得了机械表,做得了沙发,还能跳得了舞蹈。可谓好事做尽,年年成为学雷锋标兵,人人口中的“活雷锋”,却因为表白心上人而情不自禁的拥抱了林丁丁,反被林丁丁诬陷耍流氓、然后被调往前线,一次运送粮队的任务中意外遇袭,自己的兄弟死的死、伤的伤,而刘峰却把自己的一条胳膊留在了战场上。最后,刘锋作为一个退伍英雄,竟然在海口为书店拉书赚钱,车子被扣,上门求情还被打,要不是郝淑雯正好看到,他的下场可想而知。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都告诉我们让学雷锋、做个善良的好人。然而残酷的现实确是,善良的人却往往没有好的结局。不仅仅是在电影剧情,真实生活中同样存在各种各样善良之人反遭祸害的例子:
2013年7月24日,黑龙江桦南县发生了一起容人听闻的诱骗少女奸杀案。怀有身孕的犯罪嫌疑人谭蓓蓓以身体不适为由骗好心的桦南医院实习生胡依萱送其回家,并骗胡依萱喝下装有迷药的酸奶,然后谭蓓蓓的丈夫将其强奸,然后夫妻二人怕事情败露,竟然残忍的将受害人杀害。
2017年12月3日,江西上饶某中学3名学生在放学路上,看到一位老太太摔倒,于是赶紧上前将其扶起。然而老太太却不但不感激,反而诬陷是学生将其碰倒,幸好当时有摄像头将这一段情景拍下,最终才得以真相大白,还3名学生真相。
还有最近上演的陈世峰杀人案,更将好人没好报演绎到极致。江歌善良的收留了处理感情纠葛期的刘鑫,却在发生争执时,被迫独自面对闺蜜暴戾的前男友;刘鑫,江歌的好友,却在事发时置身事外,事发后更是好不体恤死者的母亲。陈世峰,这个毫无人性的杀人凶手,在被捕之后更是想尽一切办法来摆脱法律的惩罚。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善良是善良者的墓志铭。纵然如《芳华》里刘峰一样“活雷锋”一样的好人,却也经受不住林丁丁看似“轻描淡写”的诬陷,甚至在被下放到前线临行之际,送他走的也只有出身凄苦、遭遇欺负的何小萍。
原来好人并不是就有好报,尤其身处一群凡夫俗子之间。林丁丁作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永远只是自私的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但是被大家所不齿的她照样可以生活的衣食无忧。郝淑雯这样的现实主义者更是审时度势、寻找了之前讨厌却门当互对的何灿,更在后来的生活中如鱼得水,成为上层阶层。
道德标兵最终跌落尘埃、生活窘迫,凡夫俗子反而在庸俗中登堂入室,成为人上人。
别再相信什么好人有好报了,它终究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如同心想事成和万事如意。强调什么,更说明缺少什么,善良从来都不是人生一帆风顺的挡箭牌。我们应该善良,但我们更要有自己的底线和前提,要用在对的人和对的事上,善良是锦上添花的良好品质,盲目的没有前提的善良反而更容易让我们受到伤害。还记得杭州保姆纵火案吗?男主人一家对保姆非常好,但是保姆却迷失了自己,不仅屡屡偷盗,还纵火害死了主人一家四口。
善良也需要不失锋芒,不失去对自己人生的掌控能力。刘峰这样的好人超凡脱俗,至诚至善,内心淳朴,几乎是完美人格,没有藏污纳垢,“此人本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然而绝大多数的人则是庸俗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有着令人憎恨也令人热爱、令人发笑也令人悲悯的人性。并且人性不可预期、不可靠、以及它的变幻无穷,不乏罪恶、荤腥肉欲。”刘峰这样的圣贤跌落凡尘,反而成为一种外来物种,最终上演了一出人性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好戏。
人类社会表面上歌颂赞扬的都是善良诚实、宽以待人这样的仁义道德,然而这个世界底层的运行逻辑仍然是弱肉强食的那一套丛林法则。人类用自己描述出来的这一套社会规则和道德标准,来维持稳定的社会结构和人类这个物种的长治久安。
所以不必因为刘峰这样的活雷锋在现实社会中的悲惨遭遇而对人生和这个世界愤愤不平,善良从来不能保证人生一路平坦,人世间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有可能给带来转折和突变。
那我们到底还要不要善良?当然要。好人没好报都是外界对当事人的冷眼旁观,然而真正善良的人在行善做好事时也没有企图获得好报。
哈维尔曾说:“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事对的。”
好人的心中自有美好世界,自有春暖花开。纵然刘峰最终的结局看似有些落魄,并且平凡一生,但是他心中平静坦然,荣辱不惊,笃定看待花开花谢、人间冷暖。
对于我们这样的世间俗人而言,努力成为一个善良的人,现实点说更是为了避免成为一个恶人。人生如同一条河流,做人本身也如同逆水行舟,逆流而上固然费力而且困难重重,但是如同一味放纵自己,顺流而下, 最终也会沦为和动物没什么区别。
需要注意的是,善良的同时需要我们有更多的智慧,需要我们有分辨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样才不容易一不小心好心办坏事,才不容易因为善意而受到伤害。
2.苦尽就一定甘来吗?
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个穷小子起初出身卑微、穷困潦倒,经历诸多的苦难,遭遇他人冷嘲热讽和无端欺负,然而穷小子志在高远,发愤图强,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苦尽甘来,功成名就,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这样励志反转的故事也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和社会价值观的引导方向,所以诸如马云、王健林、刘强东等成功人士的故事也被大力推崇。媒体总是用零星寥寥的个例来表达“有志者事竟成”,“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样的道理,有心人更是利用这样的案例熬制浓郁扑鼻的心灵鸡汤强行灌给大众,像春药一般把人搞的血脉喷张,斗志昂扬。
然而现实真的如此吗?
《芳华》中的何小萍出身卑微,父亲被下放农场,母亲被迫改嫁,何小萍从小到大一直缺少家庭带来的温暖和父母带来的关爱,母亲总是教育,寄人篱下就必须要隐忍克制,尽量避免争端,才能获取来之不易的衣食无忧。并非母亲心狠,实在是因为现实所迫。何小萍为了获得母亲的拥抱,更是不惜故意把自己冻的发烧感冒,所以说何小萍是在缺少关爱的环境中成长,一个母亲的拥抱对于她来说是那样的弥足珍贵。
花开花谢,年复一年,何小萍出落的亭亭玉立,终于有一个机会她可以离开她母亲改嫁之后的家庭,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给她带来的影响,所以远走他乡,进入文工团。然而最终却事与愿违,残酷的现实如同从天跌落的巨石,把她的理想世界砸的粉碎。
进入文工团的第一天,她就被那身漂亮的绿军装所吸引,一心想要拍一张军装照寄给远在农场劳教的父亲,因为她父亲离开时她才6岁,父亲印象中的她也许早已模糊,她迫不及待想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多年未见的父亲,然而正因为此事,她第一次感受到了来到文工团这个大集体之后的敌意。
也许有朋友要出来反驳了,何小萍明明可以把事情处理的更高明一些,更圆滑一些,这样也可以避免了后面带来的尴尬。但是我们忽略了她的成长环境,长期克制隐忍和被人忽视,她总是被动的接受外来似有似无的关心,就连想要母亲的拥抱这样简单的诉求都需要深埋隐藏在高烧之下,所以她不会低声下气求室友把军装借给她的。
后来的生活中,何小萍延续了她隐忍克制的一贯风格,始终低调行事,遇到他人的欺负时,她总是默默承受,得到刘峰的善意关怀时,她受若珍宝。她总是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关爱,然而总是事与愿违,室友经常欺负她,舞伴嫌弃她,领导忽视她,她一直生活的如同蚂蚁般卑微,但她从始至终都一直在与现实抗争,她努力表现,待人和善,然而这样不足以让她跳出这个界限。
你越想摆脱什么,你就越容易在无形中弄巧成拙、深陷其中。你的出身、你的父母、你的身材长相、你的脾气性格,以及你对这些的反抗,最终成就了你。大部分的人都生活在这样的圈子里,自己和自己较劲,自己和自己和解,终其一生。
在旁人看来,何小萍一直生活在苦难之中,无论是心酸的成长经历,还是坎坷的从军生涯,好像苦难一直和她如影随形,她也在这些苦难中学会了坚韧,看清了人情冷暖。
知乎里“苦难有什么价值”的问题下有这样一个回答,“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 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我觉得苦难绝对不是应该被称赞被崇拜的,如果可以选,一定不选它。如果遭受了苦难,只能像钢铁一样活下去。痛苦无法消解,你不能崩溃,不能发疯,不能死。越是不幸,越不能不幸下去,因为不幸本身没有用。要像钢铁一样活着,因为没有别的选择。”
周国平曾说:“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的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的做作。“
苦难的最大价值,其实是帮你认清自己。苦难就是一面明心见性的镜子,让你知道其实你有那么多的缺点、那么无力、那么渺小。苦难跟成功本身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借助苦难认清自己内心,知道自己内心真正的诉求,明确自己的优势劣势,才更容易实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和“苦尽甘来”。
多年之后,历经沧桑的何小萍和刘峰久别重逢后,何小萍得以说出了埋藏在自己心中多年的话语,那句在年少时她不惜故意把自己搞的发烧才能换来的对爱的诉求的话语,“你能抱抱我吗?”这一次,经历过生死离别,人情冷暖之后,她显得那么诚挚,那么坦然。
3一言不合就“干他丫的”?
电影中越战的战争镜头看的让人触目惊心,战争的形象以一种不同以往的极其血淋淋的真实摆在我们面前,这样的场景在我们对战争的认知上增加了额外的份量。
众所周知,战争对于交战双方都是一场声嘶力竭的角力,一旦战争机器开启,两个国家的物力、人力都源源不断的输送至战场,来拼个你死我活。淹没其中的不只是飞机枪炮等杀人利器,更是一个个鲜活的血肉之躯,能够在惨烈的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也同样不是全身而退,比如在战场中失去右臂的刘峰和在前线医院抢救伤员的何小萍。
相比于吞噬生命,战争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影响很有可能延续几十年,它一出手,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摧毁无数个家庭,不管他是战死沙场,还是有幸存活。刘峰因为断臂残疾最终只能沦落到拉书赚钱,在前线医院的何小萍,每天都在忙乱的给伤员止血,包扎伤口,她看到过最触目惊心的创伤和实体,每天接触到的不是血肉横飞,就是侵入骨髓的疼痛惨叫声。然而战争结束后,她成了战斗英雄,却患上了精神疾病。
都说战场是绞肉机,可它搅碎的何止是肉。理智,灵魂,我们所有的一切赖以被称作为“人”的凭藉,都会在那里被搅得稀碎。
我很敬佩冯小刚,他对战争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从之前的《集结号》到现在的《芳华》,从抗美援朝到对越自卫反击,他更从人性的角度触发来描写战争,谷子地经历了那刻骨铭心的汶河保卫战之后,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从此他的使命就变成了为死去的弟兄证明。一个烈士等于700斤小米,也只有小刚敢在贺岁大片里那么拍。《芳华》里对于越战的描绘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也印发人的思考: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战争?
今年印度军队公然跨过我们边境线,对我国的领土主权造成了侵害。于是网上一帮“有识之士”便出谋划策,“干他丫的”,“削他”等声音在网络上层出不穷。网上一片快意恩仇喊打喊杀的声音,敲敲键盘喊一声开战没有任何成本,因为上战场的不是他们。不可否认,战争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选项,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选项,但战争从来都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优先选项。一旦战争的决定做出,这将会产生多大的后果和影响,键盘侠从来都不会具体考虑这些问题。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习惯了电脑游戏中枪战的打打杀杀,更是乐此不疲,然而到了医院抽个血就两股战战、心惊胆战。
还有好多影视剧作品,对待战争就更像是一种戏谑。手撕鬼子、裤裆藏雷这样的神剧层出不穷,拜托,战争不是过家家,这般儿戏未免也太不负责任了。
4.物是人非真的只是文人的矫情?
人们总是喜欢用物是人非来形容岁月的无情变迁,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朝一夕我们称之为时间,三年五载以上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岁月。这种称呼并非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在于时间的长短。平日里我们总是无暇顾及时间的流逝,醉心于生活压力埋头前行,总是会在辞旧迎新或是孤独彷徨之时幡然回首,原来蹉跎之下又是一年。
电影《芳华》不断呈现年份变迁的画面让人很有感触,从最初的风华正茂的70年代,到后来不舍离别的80年代,再到改革春风吹满地的90年代,岁月在每个人身上呼啸而过,带走俊秀容颜和青春热血,也把人们塑造成了现在的模样。
越是年纪大的人就越容易怀旧,我想很多观众潸然泪下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电影中的岁月变迁让他们怀念起自己的青葱岁月。
也许你会觉得80、90后现在还算年轻,这样的感触还不会太深,不会有太多共鸣,别急,请往下慢慢看。
今年已经是2018年了,最晚出生的90后也已经成年,距离98年也已经过去20年了。
那一年,罗纳尔多和瑞奇马丁的《生命之杯》响彻世界,万众瞩目的决赛中巴西球星罗纳尔多如迷一般发挥失常如同梦游,最终饮恨决赛,齐达内的两粒头球锁定胜局助法国队第一次夺得大力神杯。
那一年,一部台湾大陆合作的电视剧横空出世,迅速火遍大江南北,万人空巷,更是开创了中国电视剧至今无人超越的收视纪录,最高点突破65%,这部剧叫做《还珠格格》。那时的赵薇古灵精怪,林心如温柔娴淑,周杰还没有成为表情包。
那一年的春晚上,王菲和那英合唱了一首《相约98》,当时不足30岁的王菲扎着高高的辫子,像一个天真的孩童,那英一席白裙,干净利落。两个人配合的相得益彰,如同高山流水,成就了华语乐坛最经典的合唱之一。
那一年的周杰伦默默无闻,写了两首歌,一首《眼泪知道》写给刘德华,一首《双节棍》写给张惠妹,但最终都被拒绝。
20年后的今天,罗纳尔多和齐达内都早已退役,外星人跌落凡尘,大腹便便,齐达内成为了皇马的教练,更是率队获得了欧洲冠军联赛的冠军。当今足坛更是C罗和梅西的二人转,稍微上了年纪的人才坚信“世界上只有一个罗纳尔多”。
小燕子赵薇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演员,从导演再倒玩转资本市场,只可惜2017年遭遇到了滑铁卢;林心如终于走进婚姻的殿堂,但是却遭遇到了突如其来的人设崩塌;周杰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荧屏之上,他也许不会想到他再度走红的方式竟然是因为层出不穷的表情包。
周杰伦现在已是亚洲天王,成家立业,还有了可爱的小公主,曾经的青涩少年已经蜕变成音乐导师。
这个世界也已经变了,变的日新月异,我们也从翩翩少年变成中年大叔,褪去稚气青涩,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摸爬滚打,期待破茧成蝶。有些人得偿所愿,志得意满;有些人败下阵来,和年少的理想有天壤之别。然而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间将近度过半生,我们还是不是曾经的那个少年?生活告诉我们要学会成熟,而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消亡。生活告诉我们:“你要习惯任何人的忽冷忽热,也要看淡任何人的渐行渐远。”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回答:“为什么那么多人开车回家,到了楼下还要在车里坐好久?”有个回答比较有代表性:“很多时候我也不想下车,因为那是一个分界点。推开车门你就是柴米油盐、是父亲、是儿子、是老公,唯独不是你自己;在车上,一个人在车上静静,抽根烟,这个躯体属于自己。”在我看来,人都是为了要表演,失去了自己的存在。而这样的表演有时却显得有些身不由己。少年时的我们如同轻盈的雪花,随风飞舞、任性乖张,步入社会后或是化为滴水随波逐流,或是在多重身份的裹挟下滚成雪球顺势而下,而个人在这样的社会洪流中几乎不可能独善其身,更可能的是我们的模样被生活这把无情刻刀变的面目全非。
很多人总说,当我们张大以后,就成了我们讨厌的人,圆滑世故,无棱无角,黑白不分。可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变成我们年少时讨厌的样子呢?
并非我们不忠实于自己的理想,在心中树下理想时我们也是信誓旦旦、言之凿凿,但是多年后面对着一座座不可翻越的大山我们只能扼腕叹息、望洋兴叹,就好比所有男孩子在发誓的时候都是真的觉得自己一定不会违背承诺,而在反悔的时候也都是真是觉得自己不能做到。也许是因为对于大多数的芸芸众生来说,我们都不具备跟这个社会抗衡的能力,不想碰的头破血流就只能削足适履般适应这个社会。
当年的墨子看见他人染布,白的进去,五颜六色的出来。他哭了。生活这个大染缸,谁能真正的做到局势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我对此不抱太大希望,我自己也做不到。
谁年轻的时候不是黑白分明,原则感极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可是社会会不停的让你摔跟头,教会你,没事就给我学乖点,“小孩子才看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人生一梦几十年,物是人非恍然间,时间悄悄过去,怀念却从未消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