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呵,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母亲呵,我的头发,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付与我的万缕柔丝。
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此刻,只想听你呼唤一声,我的乳名。
恍惚中,母亲呵,我好象回到院落,那幼时汲水的井旁。”
--节选自冰心.《繁星》
为人父母,无一不是对孩子倾尽了浓烈的爱,也渴盼着孩子,如同冰心对母亲那般,深爱着自己,眷恋着自己。
然而,现实却是,父母们常常黯然神伤。
不知从何时起,孩子渐行渐远,悄悄关上了房门,也渐渐锁上了心门。
更不知从何时起,仿佛有一堵不可逾越的高墙,横亘在父母与孩子之间,阻隔了交流,也阻断了爱。
墙的这一头,父母焦虑不安,或气急败坏;墙的那一头,孩子烦躁不已,或郁郁寡欢。
可这绝非父母的初衷,他们是多么渴望孩子幸福快乐啊!
究竟要怎样,才能带给孩子真正的快乐与幸福呢?
“把爱化作与孩子的共情。”
《最爱不过我懂你》一书的作者伍新春和李国红如是说,因为,“共情陪伴就是解决问题的答案。”
前者,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联博士生导师,而后者,则是联合“共情陪伴”国际合作项目联合创始人。
两人联袂打造,全景式呈现了共情陪伴的魅力,帮助父母们,化深爱为春风细雨,吹进孩子的心里,滋养孩子的心灵。
如果你正因孩子而焦头烂额,那就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01 你读懂孩子了吗?
去年暑假,我们一家老小,去到一处天然溪谷玩水。
小孩们,一下水便如同那放飞的鸟儿,撒欢得玩着,你追我赶,上窜小跳。
妹妹见状,不免担心,生怕磕着摔着,便喝令他们停下来,“石板很滑,别疯跑,小心摔跤。”
话音刚落,小侄女(妹妹的女儿)便啪嗒一声,重重地跌倒在长满青苔的石板上,浑身湿透。
妹妹满脸焦急地冲上前去,一边拉起疼得直叫唤的小侄女,一边数落着,“叫你小心点,你就是不听,现在摔了就满意了吧,谁让你不听我的?”
我也走上前去,只见小侄女疼得整张脸皱成了一团,委屈巴巴的样子,两眼红红的,眼神躲躲闪闪,想哭又不敢哭,生怕再惹怒了妈妈。
我轻轻拉起她的手,“宝贝,你现在肯定很疼,是吧?你现在特别想妈妈抱抱你,问问你哪儿疼了,再帮你揉一揉,是吗?”
小侄女的眼泪瞬间迸了出来,吧嗒吧嗒,滴落在水里。
她微微点了点头,然后抬起头,久久看向我。
那一刻,小侄女似乎如释重负,终于有人读懂了她。
妹妹如梦初醒,此时此刻,女儿需要的,不是斥责,而是安慰。
于是,妹妹抚下身去,轻言细语,关切地问着磕着哪儿,又帮她揉着胳膊肘。
瞬间,小侄女脸上的阴霾散去,破涕而笑。
你看,当我们读懂了孩子的需求,孩子的心就会离我们很近很近。反之,则会把孩子推得远远的。
那么,如何读懂孩子的需求呢?
答案便是共情。
何为共情?
作者说,所谓共情,就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感同身受。
为何需要共情呢?
“当我们做到共情陪伴的时候,孩子就能体验到温暖,以及来自家长的无条件的爱,其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而趋于统一,成为一个健康、阳光、有力量、幸福感强的个体。”
作者娓娓道来。
也就是说,共情,是让孩子真正感受父母之爱的有效途径。
有了共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才能流动起来。
02 共情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学来的。
共情能力从何而来呢?
与生俱来吗?
不。共情能力,绝非与生俱来,而是靠后天习得。
如何习得?
来看作者为我们呈现的共情陪伴五步曲:
第一步:停
遇到冲突事件,先让自己停下来。
如,看着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火气蹭蹭蹭往上冒,恨不得大骂一顿。
这时,停下来,闭嘴。
第二步:看
通过观察孩子的举止、表情,看穿孩子的内心,看懂孩子的真实想法。
比如,孩子盯着练习册,面脸愁容,抓耳挠腮,迟迟不动笔。
这时,就要想到,孩子应该是遇到难题了,他现在需要的是父母的帮助,而不是批评。
第三步:听
通过倾听孩子的话语,真正读懂孩子的感受。
比如,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嘀咕,“真搞不懂,为什么每天都要写这么多作业?”
这时,就要听懂孩子的话外之音:他就是想吐槽下学习辛苦,作业太多,并非不愿意写,就像我们跟家人吐槽工作多累老板多苛刻,并不是明天就辞职。
孩子需要的,是发泄,是倾听。
第四步:说
对孩子的情绪和需求,要做出及时且积极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
比如,“宝贝,在学校上了一天的课,回家还要写作业,你觉得特别累,是吗?”
第五步:做
给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帮助,一起解决问题。
比如,陪着孩子一起解决难题,或是陪着他把情绪发泄出来。
以上便是共情陪伴五步曲。
如前所述,共情陪伴靠后天习得,需反复练习。
不如就从此刻起,和我一起,练习起来吧。
03 缺乏底色支撑的共情,不过是徒劳罢了
尝试过共情陪伴的父母,一定深有体会,五步曲说来简单,做起来却并非易事,还收效甚微。
为何?
因为共情陪伴,需要底色支撑。
缺乏底色支撑的共情陪伴,不过是徒劳罢了。
那么,需要哪些底色支撑?
作者的答案是:接纳、真诚、信任。
1)接纳
1966年,罗马尼亚为促进人口增长,颁布了反堕胎法,新生儿成倍增长,被遗弃的,也随之激增。
当时,全国700多所孤儿院,抚养了超20万婴儿。
因条件有限,这些婴儿,根本无法得到悉心照料。
他们就是像被遗忘在角落的天使,没有陪伴,没有爱抚,没有拥抱,没见过微笑。
他们一天24小时,都被束缚在那张小小的婴儿床上,不会爬行,不会翻滚,连哭都不会,因为无论怎样哭闹,也无人回应。
仅仅一年,罗马尼亚的婴儿死亡率就增长了145.6%。
更不幸的是,侥幸活下来的孩子,眼神呆滞,行动迟缓,智力滞后。
这个案例,足以说明,父母的爱和陪伴对孩子来说有多重要。
但,什么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爱和陪伴呢?
作者说,“爱他,如他所是。”
也就是说,爱他,只因为,他就是他,是那个独一无二的他,没有原由。
有这样一首小诗:
“爱,是一切如是;
爱,是让我身边的人,
按照他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爱孩子,就要接纳孩子,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接纳孩子的平平无奇,接纳孩子的独一无二。
正如尹建莉所说,“不求完美,这不是一种懈怠,而是一种勇气。人必先征服自己的自卑和虚荣,才有力量面对生命中的种种不完美。”
2)真诚
“曾子杀猪”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
一天,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吵着非要一起去。
妻子便哄道,“你就在家等着我,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待回家来,见曾子真的要杀猪,便上前阻挠,“我不过是哄孩子玩的。”
曾子却义正言辞,“同小孩是不能这样开玩笑的,否则孩子就再也不会信任你了。”
于是,曾子真把猪杀了,让儿子吃到了猪肉。
而反观我们自己,是不是常常为了息事宁人,而“套路”孩子?
“你好好写作业,妈妈明天带你去游乐园。”
事后,又找各种借口失信于孩子。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诚实是最好的政策。”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也曾说,“没有诚实,哪来尊严。”
惟有真诚,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以此达到共情陪伴的目的。
3)信任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
罗森塔尔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学生们做能力测验。
测验结束,他随机选出20%的学生,并告诉老师,这些孩子很有潜力。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这些学生的成绩显著提高。
为什么呢?
因为信任。
恰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所说,“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面前。”
我们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不是你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
你才相信孩子。
而是你相信了孩子,
你才有希望。
不是孩子听话了,
你才尊重孩子。
而是你尊重了孩子,
孩子才会听话。”
作者也明确提出,“信任是共情的底色,缺少了信任,共情就像一束塑料假花,即便看上去色彩鲜艳,也毫无生机。”
04 写在最后
纪伯伦在诗歌《你的小孩》中写道:
“父母是弓,孩子是箭。
弓只能帮助箭到达箭自己要去的地方。
孩子是通过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
他们是生命的子女。
尽力拉开弓,愉快放开你的手,
让爱的箭飞到他的梦想。
把爱给他们,却不能给予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梦想。
努力效仿他们,却不可企图让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行,也不滞留往昔。”
为人父母者,可给予孩子的,唯有爱。
愿你我,皆能用共情陪伴式的爱,呵护孩子勇敢逐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