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似乎只要有一部手机,一个人想过多久就能过多久,“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络上对当下“手机控”的吐槽。虽是调侃,却道出了当代国人过度依赖手机的现状,这种现状一定是坏的的吗?
在地铁上拿着一本书就比拿手机的人灵魂高尚吗?
外国人在地铁上看书,我们却在看手机,中国人都不爱读书吗?
“中国的图书阅读逐年下降”,这真是旧时代文人的无病呻吟,当屏幕成为人类肢体延伸的一部分时,不可避免,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发生改变,这只是信息只是的获取方式发生了变化,在数字时代如何提高阅读能力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是传统的读书方法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而不是感慨“新不如旧”“中国人不爱阅读”。
在今天,要喜欢读书,并不容易
这些年各种新媒体的的狂轰滥炸,不止一代人造得只习惯看图、一拿起书就犯困。如果出生在五十年前,小时候没电视看,也没人逼着做习题,你最大的消遣是读书,你就很容易养成对文字的敏感,翻开一页,一目十行地扫过去,厚厚的一本,几下就看完了。可如果生在现在,那就不同了,翻开书本,就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数下去,半天也看不了几页,读书竟然成了一件费力的活。
虽说出版业不大景气,这些年来,新出图书的总数,还是相当惊人。其中当然有许多好书,但和电视、广告或其他媒体一样肤浅不成器的烂书,也为数甚多。面对满架五颜六色的图书,怎么选择?谁能知道,这本是烂书,要丢开,那本不错,值得细读?
今天读到印南敦史的《快速阅读术》,刷新了对几个问题的认知,使我之前模糊的认知有更清晰的认识。
改变阅读的理念
于都速度慢的人普遍执着一个问题,读书一定要有收获,读书一定能够记住,作者将这个观念归因为“传统”读书方法,会觉得读书是一件劳心费神的事情,人人都会有阅读困难症:阅读速度慢,和读完不记得。但在阅读小说等消遣读物时,我们却没出现任何的阅读障碍——就没听谁抱怨过,看小说的速度慢了,看完都不记得了之类的话。
读书应该自习到什么程度?
改变阅读的理念,由传统的“存储式”阅读改成“流水式”阅读。即阅读非虚构类的作品时,将书中的内容如流水般“流入”我们大脑中,不求记忆100%,而是带着寻宝的心态,去邂逅1%的心动。我们并非”阅读速度慢“,而是被“仔细阅读”的念头束缚,对于读一本书的期待过高,读一本书的真正意义,只为遇见一行文字。摆脱读书是“存储‘知识的念头,不再执着于看到书中每一个字,记住书中每一句话。
养成每月阅读20本书的习惯
1、在每天同一时间读书。把阅读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让读书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形成规律发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首选可以快速阅读的书。阅读的书分为:不必读的书、无法快速阅读的书,可以快速阅读的书,就作者的阅读经验来说,快读阅读的书占了九成,也就是说在每月60本书中,至多有两三本是属于无法快速阅读的书,其他的都是可以快速阅读的。所以在自己的阅读书单中,不能仅有想要慢慢品读的书,还要尽量列入能够快速阅读的书,创建一个可以连接不断阅读各类书籍的氛围。
3、最后,今天阅读的书要与昨天的不同。我们最初开始阅读一本书,都源于兴趣,但是随着兴趣的衰减,一本书迟迟无法读完,也会产生疲劳之感,因此阅读一本书尽量不要超过10天,而且在阅读需要慢慢品读的书籍,可以穿插着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用“呼吸式阅读”留住阅读体验
①一行采集,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段。摘录的时候最好不要原封不动地抄写整个段落,而是尽量短小精悍,将摘录的内容控制在几行之内。
②一行精华。最触动自己的一行文字;
③一行评论。回味重要段落;唤醒阅读时的记忆。
④自我评定读书足迹。建议以12本书为单位来定期回顾自己记录下来的摘抄与感想,选出最佳一本,到年终再选出年度最佳;
提高快速阅读的4个步骤
步骤一: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
步骤二:仅读开头和结尾的5行。
步骤三:确定了关键词之后再阅读。
步骤四:使用多种阅读节奏阅读。
多读的方法
制定一周阅读计划,一日一本。目前作者的阅读频率是一周10~14本,一个月50~60本,一年700本的速度。但是对于普通读者的我们来说,一周6本,一月25本,一年300本,余下的一天为自由日,品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可能更适合。
打破兴趣壁垒,增加喜欢的书籍。在一周的读书计划中,选择一两本自己不太想读的书,如果都选择自己想读的书就会千篇一律。
如何正确阅读不能快读的书。故事性、情节性比较强的书籍,可以放在一周的自由日阅读,也可以跟其他六本书并行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