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正好看到了三款APP宣战微信的新闻,算是一篇读后感吧。
本书曾被《时代》为70年代十本最有影响力的书之一,累积销量超过一千万册,现在豆瓣上有9869人评价8.3 分。
这本书源于一次旅行,作者带着儿子从明尼苏达州,骑摩托长途旅行,最后一直到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横穿了美国的大半,飚过车,抛过锚,住过motel,也在路边露营,走过州际高速路,也骑过乡间的小道,穿过广袤的森林,也爬过沿途的高山。
作者在旅途中,开始整理自己的思绪,完成了整个一生的哲学思考。
它是伪装为小说的自传和哲学书。
这是一本可以引起思考的书。
没有一点哲学基础的人,很难读懂,所以,读的过程中,难免会觉得无聊。
要了解为什么此书当时能如此轰动而畅销,我们必须先回顾一下当时的时代与文化背景。
美国的“60年代”,流行文化上以披头士为代表的嬉皮士运动,嗑药、禅修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趣味,从伍德斯多克音乐节,到新浪潮电影,到黑人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到马丁路德金,美国人自有史以来一直抱着「美国之梦」,此梦随着时代而变质。
这本书,就是在当时写的,罗勃特·M·波西格,曾被诊断为精神病,被多次送进精神病院,接受过28次电击疗法。1968年出院后,他带着10岁的儿子,进行了一次长途摩托车旅行。让我们跟随波西格上路,去探索理性和心灵的融合,波西格说,"最好的学习就是四处游荡”,我们一边游荡,一边思考信仰对人生的意义。
这本书有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作者的旅行。他骑着摩托车,带着儿子克里斯,一路风餐露宿,翻山越岭。另一条主线是作者的思想之旅,他托名斐德洛。斐德洛这个名字,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有一篇就是《斐德洛篇》,讲的是苏格拉底和斐德洛的对话,苏格拉底和斐德洛边走边聊,谈论各种话题。波西格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斐德洛。
故事开始叙述者说骑摩托车旅游和生汽车旅行的感受完全不同。骑摩托车我们能体会与大自然打成一片的感觉,而这样的旅行方法是为旅游而旅游,不是为抵达某目的地而旅游。
骑摩托车旅游和其他的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只是被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只是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呆板地从窗外飞驰而过。你就处在景致之中,而不再是观众,你能感受到身临其境的震撼。
在你经过大城市的工业区时,你就会看到整片所谓的科技区。门前围了高高的铁丝网,大门紧锁,告示牌上写着"禁止跨越"。在一片污浊的空气之后,你看到的是奇形怪状而又丑陋的金属物和砖块,也不知用途为何。它特殊的形状、外观还有神秘感,一切都在叫你"滚开"。
你只看见"禁止跨越"和"保持距离"的牌子,你只看见人们像蝼蚁一样为这些庞然巨物做工。
诸如此类的经得起我们仔细推敲,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重新阅读上面的两段话,是不是成了你“引起你思考的契机”,你会回想自己曾经的一段往事,心里懊悔其实做得可以更好的,如果这样如何如何是不是就是另一个结局。
乔布斯也很喜欢这本书,他曾引用宝丽莱创始人的话“苹果要站在科学与艺术的交叉口。”今天iPhone的成功,绝不是因为它做工精细,品质优良,重要的是它带给人们简洁,方便的理念。
今天的热点,是字节跳动的“多闪”、锤子科技(罗永浩)的“聊天宝”、王欣(原快播公司创始人)的“马桶MT”,同时叫板微信,阵仗看起来挺大,但要用什么撼动拥有 10 亿用户的微信呢?
张小龙提出微信的“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的”,希望人们能够用微信高效率的完成事务,像Google的搜索一样的产品,用完就能离开去做别的事情。多闪、聊天宝、马桶MIT其实就是一种“产品哲学”对抗另外一种“产品哲学”。
作者也在书中提出,在所有关乎技艺方面的工作,背后都有一个“道”或类似于“禅”的东西,更多地要把自己的理念,思想都揉合在一个物件上,这时技术只是一个副产品罢了。
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一本修理摩托车的书,就拒绝翻开它。如果我们把这本书的名字换成“禅与绘画的艺术”、“禅与编程的艺术”、“禅与销售的艺术”都是毫无违和感的。谁敢说这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