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杂志:私塾读经学堂全日制住读隔绝了亲情,是讨论中人们谈论得比较多的。对于很小的孩子,两三岁四五岁,亲情是不是非常重要而不能隔绝?
王财贵教授:因为能够大量读经的地方太少,才会产生这个问题。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不要隔绝亲情。如果有遗憾的话,也不可以怪罪读经,只能怪这个时代不让孩子方便地读经,而他又非读经不可。这是命运。如果一个小孩,在三岁到六岁之间离开了父母,住在学堂,我们可以适当地考虑亲子的共处时间,可以让接送的次数比较频繁,比如每个礼拜接送一次。
依照办学人的经验,家长们并没有发现因为亲子不住在一起而减弱了亲情关系。亲情是由于仁爱才维持的,并不是跟亲人厮守在一起就一定有亲情。我们发现家长来接孩子,都非常高兴,放在私塾的时间越久亲情越紧密,家长越放心。如果孩子不理他了,跟家庭叛逆了,那他怎么还敢送呢?我们看看现在的大学生,看看国民,他们都是和父母长期厮守长大的,他们对父母就孝顺了吗?有很多家长是不会教孩子的,有很多孩子在家庭中是被教坏的。反而是到了学堂,有了圣贤之书的熏陶,又有老师、同学的爱,启发了他的爱。有不少在家已经叛逆父母老师没办法教的孩子,送去学堂,两三个月就好了,家长欢喜得很,感激得痛哭流涕。所以学堂为什么能办下去?你不要替学堂烦恼太多,你也不要认为你比那些家长聪明,要知道那些家长并不比你笨。
而且儒家经典所教的内容,很大比重都强调亲情、人伦,从内心启发孩子对父母的爱与敬,体谅父母的感受。儒家思想首要关怀的就是亲情。
并不是生活在一起就会有亲情。而是要了解亲情,亲情才能更真挚,更深刻。每天都生活在一起,孩子十五六岁以后,对父母的冷漠与叛逆,不在少数。所以亲情是否真切,与生活在一起没有必然联系。却与人的儒家文化程度,儒家文化修养有直接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