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由美国著名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此理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并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们可以发现,研究需求可以增强对用户的理解。理解用户,是产品经理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用户与客户可以是同一个人,也可以不是同一个人[19],对某个产品来说,产业链越复杂,其中的关系也就越复杂。所以,我们平时并不去刻意区分这些概念,而是统一用“用户”这个词来代表“广义用户”,它指的是所有和产品有关的人,或者叫产品干系人,除了终端用户、各种客户,还包括你所在的公司里与这款产品有关的老板、销售人员、服务人员、技术人员等。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不同的用户重要程度不同。
我们应该本着实用主义的原则,绝对不能一开始就抱着“我要见终端用户,我听用户的,不听你的”的“造反”想法,而是要尽可能帮助老板明确问题和需求的价值,在老板决定方向时提出参考建议,或协助他实现目标。
试图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是一个灾难,那会让产品变成一个臃肿不堪、谁都不满意的四不像。既然我们无法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那么我们应该优先照顾哪些人?谁对我们重要就照顾谁,那么如何评估是否重要?腾讯CEO马化腾会说应该关注高端用户的需求。而我的一款产品刚起步时,老板跟我说先满足大量的一般用户的需求。
谁对我们重要就照顾谁,那么如何评估是否重要?腾讯CEO马化腾会说应该关注高端用户的需求。而我的一款产品刚起步时,老板跟我说先满足大量的一般用户的需求。
用户研究案例:


定性研究可以找出原因,偏向于了解;而定量研究可以发现现象,偏向于证实。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只进行定量研究会导致“以表代本”,我们只能看到问题但不知道原因;只进行定性研究会导致“以偏概全”,我们很可能被部分样本的特殊情况带入歧途。
第一轮,听用户定性地“说”,确定产品方向要怎么做。随机抽样40个用户做访谈,据此写出需求列表。
第二轮,听用户定量地“说”,确定需求优先级要怎么做。投放了20万份调查问卷,确定了需求优先级的排序。
第三轮,看用户定性地“做”,先做的那几个需求要怎么做。一边设计,一边陆续找了10个用户来验证,做可用性测试。
第四轮,看用户定量地“做”,根据产品的用户使用情况做数据分析,不断改进产品。
坚决杜绝“经组织研究决定,用户需要一个××功能”这类事情发生,要实实在在地把用户当作需求之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