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课的周一。
听教授讲课总有意外收获。作为文科专业同学,我们的日常就是玩文字游戏,试图从正反左右前后各个角度理解一句话或者一个概念。这种学习模式有时候感觉抓不到重点,我曾请教过老师,老师说,因为你的知识储备还不够,当基本概念全部掌握,就不会迷失方向了。
好吧,我继续储备。
课上还有个小插曲。我们在讨论一项印度教育制度,具体内容是印度政府把拨给公里学校的款项,拿出一部分给了私立学校,引发了巨大争议。我问老师,如果政府出资干预私立教育,那么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不就没区别了?
老师说,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
印度政府出了钱,但私立学校还是一个自我管理的公司,政府不会插手。
有意思,我确实默认出了钱的一方就拥有话语权。
下课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件事。如果映射到家庭教育的层面,赋予生命且花费人力物力的是父母,那么父母理所应当有权利管教孩子,逻辑成立。
但其实不对,选择当父母是一种权利,管教孩子不是权力,是义务。
下午的课就更好玩了,直接上图。
上天入地
可以看出,确实是位很活泼的教授,我一度以为自己在上表演课。
这节课讲得是环境保护与教育。看起来两个毫不相干的命题对不对?这位教授其实也不是教育学院的,他来自生物科学院。
我们国内也有很多唤醒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课,一般我们都会默认这种课在喊口号,是可以随便听听的课,主要因为不考试(个人经历)。
上课前,我的心理预设就是这样,但教授卖力的表演让我不得不认真听一听。他一会严肃一会搞笑,还把自己代入各种角色表演,动情之处,他会停下来叹气或者深呼吸,甚至擦擦眼角。
我只有一个感觉,哪怕是一句英语都听不懂的人,也能看出来他真的投入于自己的领域。
更让我惊讶的是同学们的反应。
同学们非常专注地听讲,向老师提问了一些很有深度的问题。坐在我旁边的印度女生,一直在叹气,我一度以为她是不是觉得这样宏大的话题太无聊了……没想到她抬头两眼泪汪汪的看着我,跟我说她一直在用尽全力做一切能保护环境的事情,可环境和动物还是受到了如此巨大的伤害……
我当时十分震惊。
来到英国,我已经经历了好几次这样震惊的感觉。我习惯了“实用主义”的环境,我自己也是实用主义者,与考试无关的知识不学,没有回报的事情不做。但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些人,在十分赤诚地为自己的信仰行动,比如素食主义者,比如环境保护主义,比如公益爱好者……让我这个没有信仰的人大为震撼。
其实,大概在中学时期,我是一个狂热的环保主义者,批评一切一次性用品,甚至看不得别人用手帕纸,每天自己带手绢。后来我长大了,被各种新鲜事物吸引了眼球,逐渐把环保这件事抛在了脑后。再后来外卖盛行,消费主义也盛行,我热衷于种草拔草各种美食首饰化妆品,有时候不对胃口的食物尝一口就扔掉,有时候消费只为了一个精致的包装,不久后包装毫无用处只能进垃圾桶……
我感到羞愧,愧对中学时期那个努力想为地球做些什么的自己。
我又想起上周的讨论课,老师问了一个问题:
罪犯有权利读大学吗?
我说,罪犯上了大学,找工作可能也很困难,他们也许就不想上大学了。
老师非常严肃地说,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找工作,而是塑造更好的人。
我第一反应:又是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我没法控制我的实用主义惯性思维,但我得承认老师说得对。国内曾经流行过“大学无用论”,其论点就是,大学毕业了还是要找工作,还不一定有高中毕业赚得多,为什么要花时间金钱去上大学?
这个观点站得住脚就是因为,我们默认上大学是为了找工作。
如果不仅仅如此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不管大学毕业找到了什么工作,大学几年的时光都是弥足珍贵的。为什么珍贵?就是因为那些课堂之外的收获啊!
那些书本上没写的,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的,但对学生确确实实产生了影响的收获,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目的。
再写下去,感觉就像写论文了。
最后我要严肃声明一件事:
我的确时时刻刻在对比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因为这就是我的学习内容。但我的对比目的绝对不是为了分出高下,只是出于学术和生活思考,毕竟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要辩证看待事物。
任何一个合格的教育学学习者都不会直接说,哪里的教育好,哪里的教育不好,这是很不负责的。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我们也不能脱离实际看问题。
毕竟我在国内教育制度下生活了一二十年,所以跳脱出来就会意识到很多问题,这和爱国无关。意识到问题未必是坏事,因为我学习这个专业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寻求方法,至少可以应用于未来我自己的教育领域。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