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写作文章数量马上要突破100篇了,在总字数上也快过十万字,如果算上那些因为敏感词被隐藏为私密日志的文章,可能早就过了十万字。最近这一个月来,比最初的一个多月在写作的主题把握上,有了更多的自信,没有最初开始写作时为了想一个题目而焦虑。现在也会有焦虑,但少了很多。对身边的事情或新闻,总是可以串联出一些有意义的主题进行写作,不论深度,至少是有源源不断的内容可以写的。
但是写的久了,还是会觉得这种过于随性的写作,有点浪费精力,因为写作主题的不专注和专一,肯定会影响作品的系统和完整性,如果自己对写作的文字意义还有所追求的话。那么,写作系统性的作品,写什么好呢?写小说吗?目前没有这种心情,也不觉得有这个必要和才能。学写习作或许也可以,但写什么内容还不确定的话,没有写作冲动,倒不如不写。写作的作品,还是需要有一些现实意义才行,尽管是虚构的题材。除了虚构类的系统性作品,其他能写的也只能朝着非虚构方向了。目前跟我的生活工作有关的主题,可能也就是有关商业社科类题材书籍。
说到写什么题材的问题,如果需要有创新点和写作的意义,我想应该抓住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跨界”写作。这里说的跨界倒不是职业上的跨界,而是在写作的内容整合性上有新意。如果细想一下,国外的图书市场,与我国的图书市场,就会发现在突出的题材和内容上,均有显著差距,尤其是涉及到现实主义的题材作品。同样是商业类的作品,如果有人能够对目前一些企业,如阿里、腾讯、字节跳动、京东、美团、百度、小米等公司的创业故事逻辑,写成一本书,不需要写的有多深刻,或许对大学生群体,或刚进入职场的人会有一些阅读兴趣。因为很多人,在进入职场时,最焦虑的是怕选错方向,或是进入到一个行业后,不知道未来的发展前景。这种集中式的对多个公司创业史的阅读,能够在一定层面上激发一些人的创业想法。
如果是觉得这些巨型公司体量过大,不具有代表性,那也可以选择一些中小体量的典型公司进行梳理。比如职业教育领域的公司的创业发展故事。在写作这些还处于发展中的公司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和挑战,如,其一,对决定公司发展的关键信息的判断,尤其是行业背景和政策大环境的判断,包括对竞争对手的分析等。小公司的却很难用大的理论框架去分析,因为怎么分析都不太对。其二,对某些决定公司发展方向的关键任务的采访会有困难。很多的商业决策,需要采访到第一关键人才能解读。作为一个业余的写作者,也不是专业的记者,很显然,这种机会是几位困难的。所以,能够求助的只有第二手资料。第二手资料的价值会相对较低,可行度和市场的需求也很相对变弱。
所以,综合以上的情形,可以看出,"跨界“写作创新的点,可以说是无穷无尽,但是要做跨界,实现跨界的价值,克服跨界的困难,也是相当地困难。有时候,在外部资源很欠缺的条件下,如何小规模小范围地改进,小规模试验,同时还有人能够感兴趣,觉得有价值,这个是最困难的。从写作上而言,要找到创新点是困难的,创业中的跨界同样也是如此。在传统的单一的可以一目了然的赛道上,早就有无数的人在一同竞争,要超越这些人,没有足够的资源,估计是极易失败的。寻找跨界赛道的过程,也是寻找新的蓝海和增长点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