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赏析《枯河》

赏析《枯河》

作者: 柔弱女 | 来源:发表于2023-06-25 18:58 被阅读0次

《枯河》是莫言发表于1985年的短篇小说。

作者以儿童视角解读人世的荒谬和人性的丑陋,讲述了一个鲜活生命因意外事件惨遭暴力摧残的悲剧故事。小说的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主人公小虎是一个黑瘦黑瘦、不爱说话的孩子,经常受嘲弄、挨打,却有着高超的攀树技能。在村支书女儿小珍的怂恿下,小虎勇敢地爬上全村最高的白杨树为小珍折树枝,不料连同树杈摔落下来,砸晕了小珍。这场意外导致小虎被村支书、哥哥、母亲、父亲轮番毒打,身心俱创,小虎离家出走后惨死在村中的枯河中。

十二三岁、倔强、粗野、机敏、沉默寡言、生命力旺盛,而且有时还会恶作剧。这种小男孩子形象在莫言笔下经常出现,形成了一个系列。最早是出现在《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此外,还有《枯河》中的小虎,《红高粱家族》中的豆官,《遇仙》、《大风》、《猫事荟萃》等作品中的 “我”,《酒国》中的少年 “金刚钻”、少年余一尺、“小叔叔”、“生鱼鳞皮肤的小子”,以及《丰乳肥臀》中的司马粮等。这些小男孩,他们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尚未成熟,他们没有资格享受成人的权利,却必须(像莫言本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中国孩子一样)首先承受成人世界的生存痛苦。而且,可以说他们是那个时代苦难生活的最大受害者。《猫事荟萃》、《酒国》等作品中对孩子的饥饿感的描写和发育不良的黑孩,均表明了这一点。

然而,对于一个儿童来说,更大的苦难尚不在于此。莫言在表现  “ 种的退化 ”  观念的同时,更注重文明压抑机制对现实生活的遏制作用。首先即体现在对儿童生命力的遏制。所谓 “ 文明 ”,对于儿童而言,乃是父辈的、成人的特权。在文明的  “ 进化树 ”上,儿童似乎是介于动物与人类之间(成人们的确时常称他们为 “小畜牲” ),是有待进化的  “亚人类”,因而必须受到成人的  “ 文明监护 ”。然而,这一监护首先便意味着压抑和惩戒,甚至是必要的暴力手段,以便对儿童身上残存的  “ 动物性 ”、“ 野性 ” 加以驯化。这样,在成人与儿童之间便存在着一个 “权力结构”,“ 父/子 ” 关系表现为 “ 施暴/受暴 ” 关系。在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中,父子关系则呈现一种紧张的对抗性的关系。这关系在黑孩和《枯河》中的小虎身上,达到了残酷的程度。

这篇带有意识流风格小说是莫言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透明的红萝卜》的姐妹篇。法国著名汉学家尚德兰看到这篇小说后,便被 ”字里行间的恣肆和诗意感动不已“。自此尚德兰开始关注莫言的文字,并尝试着向法国人介绍这个来自山东高密的中国乡土作家。

《枯河》作为莫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创作特色尤为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文本为依托,将从以下几方面出发,探析《枯河》包涵的种种艺术可能:

首先,探讨作品核心意象  “ 枯河 ” 的隐喻性;

第二,试解以  “ 枯河 ”  为种而生发的隐喻之树,强调隐喻表现出的想象力和整体性;

第三,从叙事语调、叙事结构详解莫言在《枯河》中讲述故事的方式;

第四,记叙惩罚情节在作品中的特殊效用;

第五,探讨  “ 臭狗屎 ”  这一意象的深层意义;

第六,详解《 枯河 》对世界经典作品的继承与创新。

一 、枯 河

在小说中“枯河” 是一个隐喻性的存在,整篇小说以及其中的所有的人物都可笼罩于这一隐喻之下,它是统摄性的意象,居于中心的位置。

当然小说中也先后多次出现具体的 “枯河”,它是小说中核心的环扣。莫言一次次极为策略地提到枯河,让故事的发生发展与这一意象始终保持着关联性。

有了核心的意象,就要让它落实并一次次地落实,反复点到,让整个故事形成某种的 “环绕”,并参与故事的进展——莫言的《枯河》可以说是示范性的。 这些  “ 环 ”,在分布上需要有种均衡感,不能集中于一处而其他的地方不再出现,也不能头重脚轻或脚重头轻。这类故事之环的一般设计是:至少有三处或三处以上埋伏下的环,保证其头、尾、中都有 “ 环 ” 的存在。同时更重要的是,最好在阅读者抓住这些环的时候,“ 故事 ” 能被提起。这些环与故事的重要节点有一定的粘接关系。核心的意象,部分地可承担故事的主骨骼的效能。当然不是所有的都要遵循这一规则。

艺术是创造,是对规则的冒犯和打破,但前提应当是,你了解这一规则的得与失,进而创造性地运用规则超越规则,进而形成新的规则范式。

没有一个作家希望自己成为 “渺小的后来者”,但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小说的规则性是与我们的心理欲求相呼应的。小说的陌生感与新颖感,小说的故事起伏,小说的环扣设计、波澜设计,包括那种  “ 文似看山不喜平 ” 的说法,包括小说的故事结构的诉求和长度限度,其实都是在与阅读心理发生着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个好作家应当同时也是一个好的心理学家。

是故,枯河这一意象是笼罩性的,它笼罩在文字的每一处,它让我们感觉整篇文章都带有枯河的气息,草叶干萎的溽热腐朽和飞扬的尘土一起灌进我们的鼻孔。

小说中,枯河之枯也是双重的,一层是流水之枯,三年的大旱让它干涸;另一层则是心灵和活力之枯,人性之枯。它们相互渗透,让文字变得丰厚。

在最初的阅读中,我猜度莫言是先有了枯河的意象然后才有了这篇小说,因由这一意象的确立,故事得以繁衍,成长为大树,成长为现在的样子。我猜度莫言为自己寻到了 “ 枯河 ” 这一意象而激动不已。不过,这篇小说原有一个另外的题目,《屁股上的红太阳》,小说给了《北京文学》的编辑章德宁,章德宁建议对题目进行修改。  “  章德宁是对的。她提出改题目,于是,小说成为了《枯河》。

作为艺术的匠人,我以为我懂得写作的内部设计,也时时 “ 以己度人 ”。然而有时,我需要自省先于理解之前作出的一切判断;我愿意将我的误读如此呈现。另一个原因则是:误读有时也是有趣的、有意味的,它也许会有另外的向度的出现。

二、 隐喻之树

《枯河》中,布满了重重的隐喻。这种隐喻的繁复在莫言的小说中也不多见。“ 枯河  ” 是隐喻,它是小说中最为粗壮的最有延伸感的树,而另外的隐喻则仿若这株大树上的树枝、树叶和结出的果。它们生于同根,有着或明或暗的勾联。

三 、故事的讲述

求新求奇,求一种日常的溢出感,将哪怕是对日常的书写也推向一个相对的、有些奇异化的极端。在这种极端中展示和揭示,是莫言小说的特点,是他所坚持的叙事策略,也是他小说显见的  “ 个人面目 ”。莫言的小说一向注重传奇感的构建,注意故事的波澜和曲折。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莫言所作的演讲的题目即是《讲故事的人》:他始终注意着故事的讲述和讲述方法,精心构建着结构、细节、波澜和语言。他大约是中国作家中讲述方法最为 “  变化多端  ”  的人。

18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实践中所使用的叙事方法几乎都可在莫言的小说中找到开创性的对应(哪怕是局部的),而他在一段时期内对中国传统叙事方法的借用、化用又让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他是个匠人,他懂得技艺也精于技艺。有人曾搜集过莫言长篇小说的十几个开头,仅仅从他长篇小说的开头变化上,我们也可看出他对故事讲述的重视,对变化的重视,对出奇和魅力的重视。

“ 一轮巨大的水淋淋的鲜红月亮从村庄东边暮色苍茫的原野上升起来时,村子里弥漫的烟雾愈加厚重,并且似乎都染上了月亮的那种凄艳的红色。 ”

莫言用一种近乎于繁华的、强装饰性的语调为小说建立了氛围的同时也建构了故事讲述的 “现在”:它要从月亮升起来的黄昏开始讲述。

这是故事时间的起点。然而随后这一时间迅速地发生着位移,莫言提到 “之后” 的发生,相对于那个黄昏来说它属于未来时态:

“ 直到明天早晨他像只青蛙一样蜷伏在河底的红薯蔓中长眠不醒时,村里的人们围成团看着他 ”

“ 明天早晨,他要用屁股迎着初升的太阳,脸深深地埋在乌黑的瓜秧里 ”……

《枯河》兼具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态。

过去,是虎子回忆中的那些发生,小说中有数处插述。它们负责交待故事是如何发生的,虎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经历过什么;现在,是月亮升起的那个黄昏,是虎子在人世间的最后游荡;而未来,则是“ 明天早晨 ”,人们对他尸体的发现,那时小说的主人公已不再行动和思想,仅以物的方式出现。兼有三种时态对于写作来说难度巨大,它极为考验作家的宏观掌控力和结构能力,会动摇  “ 现在 ” 的稳固性,当然对我们的阅读也形成挑战。

故事的结构感往往是依赖时间来建立的。这一建立需要阅读者的共同参与和共同维护。小说再复杂的小说也需要有一个对 “现在” 的相对锚定。这是最为重要的建筑支点。而兼具三时态的小说恰恰动摇的是这一点。它会让叙述只能寻求一个 “ 危险平衡 ”,略有失衡就会造成混乱。当然三种时态并置于一篇小说中也具有它的强烈优势和魅力,一是陌生感,让我们感觉新奇,二是作家可在三个时空中来回穿梭游弋,深度、宽度和丰富性都能得以有效保证,三是可以提升作家在写作中的 “游戏乐趣”,这点其实也不能忽略。

写作也有自娱的性质,自我挑战的性质,它也是创作重要的组成,否则创新和冒险也就不复存在。

既要使用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空并置,同时避免失衡和混乱。莫言在《枯河》中的作法是:“ 未来 ” 的部分提到但尽可能弱化,只有短短的几句、只有一个场景,不让它充分发展构成对 “ 现在 ”的争夺。这样,所谓的 “ 未来 ” 便被虚化了,它不曾和 “ 现在 ” “ 过去 ” 三足鼎立,也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失衡。  “ 现在 ”,在小说中也是场景性的,整个故事没有特别地围绕 “ 现在 ” 来发展,它只是一次次闪回至 “ 现在 ”,让它成为托住 “ 过去 ” 的底盘,而叙述则集中于刚刚发生不久的 “ 过去 ”。这个 “ 过去 ”的核心情节又是极为集中和单一性的:虎子在瓦房里出来的女孩的怂恿下爬上了高树,最后树枝撑不住他的体重而折断,他掉了下来,正好砸在树下仰望着的女孩小珍的身上。为此,他受到了来自支部书记、父亲、哥哥、母亲的统力惩罚,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损坏最终让他走向了死亡。 这个 “ 过去 ” 还有更久远的 “ 过去 ”,那些均是插述性质,是补充和延伸而不构成争夺。复杂的时间关系和凝结的故事情节形成对立统一,同时控制了篇幅的长度,几可谓是恰到好处。

兼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态的小说少之又少。多数的小说只会涉及过去和现在两个时态,当然这两个时态都可以向前发展。

按照让·保罗·萨特的说法,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创造性地让小说 “ 只有一个时间,那就是现在,无数的、叠加的现在。”  这当然是个创举,它也产生着类似于三个时态相互交错的那种  “ 晕眩感 ”,但依然不是兼有三个时态的写作。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它那太过著名的开头 “ 多年以后,当奥雷里亚诺·布恩地亚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的时候,他就会回想起他父亲领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 就有三时态的兼具。

《枯河》的故事相对简单。它是块状结构,主要是由几个场景拼贴组成:

一个场景是小虎和小珍的交谈,小虎在小珍的怂恿下爬到树上并最终掉下来的场景,它占有几乎一小半儿的比重。

接下来的场景是衔接性的,  “ 磨得发了光的翻毛皮鞋 ” 对小虎的殴打、一家人对小虎的殴打出现于第二场景中,它同样占有着几乎一小半儿的比重。

小虎在暴打之后离家,在巨大的、水淋淋的鲜红月亮的映照下走向枯河则是第三场景。这一场景被分成几片儿,莫言有意将它分隔拼贴,也有环扣的意思。如果我们将它整合,将那些拼贴的片儿拼在一起,它的比重也不重,但由它弥漫出的气息笼罩于整个故事之中,整个故事都经由它而染上颜色。

小说的第四场景是属于 “ 明天早晨 ” 的,它只是片断,整个小说中轻微却有力量。

故事设计的精心处在于穿插和环扣。在我有限的阅读中它似乎是莫言小说在环扣的设计上最繁杂和有着最强勾联感的一篇。每一个场景都不是独立的和孤立的存在,莫言在其中的穿插让这个本有些简单的故事显得复杂丰厚。

讲述一个故事、描述一个故事、思考一个故事——使用场景拼贴作为结构的小说会在描述上更下功夫。它宜于建造氛围、铺张情绪、延展回味——莫言的《枯河》也是如此。

小说的开头,莫言用足了 “颜色”,鲜红的月亮,暮色苍茫,凄艳的红,长长的紫云,苍白的光芒,同时它还为村子弥漫一层不断加厚的烟雾。

在这篇小说中,莫言不断放大自己的感觉,让感觉伸展出神经末梢,而让每一处的神经末梢都有所抓住:

“ 他感到自己的心像只水耗子一样在身体内哧溜哧溜地跑着,有时在喉咙里,有时在肚子里,有时又跑到四肢上去,体内仿佛有四通八达的鼠洞,像耗子一样的心脏,可以随便又轻松地滑动。” 

“月亮持续上升,依然水淋淋的,村庄里向外膨胀着非烟非雾的气体,气体一直上升,把所有的房屋罩进下边,村中央那棵高大的白杨树把顶梢插进迷蒙的气体里,挺拔的树干如同伞柄,气体如伞如笠,也如华盖如毒蘑菇。”

“白杨树把全村的树都给盖住了,犹如鹤立鸡群。他爬上白杨树,心底里涌起一种幸福感。所有的房屋都在他的屁股下,太阳也在他的屁股下。太阳落得很快,不圆,像一个大鸭蛋。他看到远远近近的草屋上,朽烂的麦秸草被雨水打得平平的,留着一层夏天生长的青苔……”

“他恍然觉得自己的肠子也像那条小狗一样拖出来了,肠子上沾满了金黄色的泥土。那根他费了很大力量才扳下来的白杨树杈也飞动起来了,柔韧如皮条的枝条狂风一样呼啸着,枝条一截截地飞溅着,一股清新的杨树浆汁的味道在他唇边漾开去……”

“这时,他非常辛酸地仰望着夜空,月亮已经在正南方,而且褪尽了血色,变得明晃晃的,晦暗的蚕农也成了漂漂亮亮的银灰色,河沙里有黄金般的光辉在闪耀,那光辉很冷,从四面八方包围着他,月亮脸色苍白,月亮里的暗影异常清晰。”

整篇小说仿若是一个巨大的感觉器官,里面布满了种种极为敏锐而铺张的感觉,“汪洋恣肆”,洇漫而华丽。

汪洋恣肆的感觉,而故事又是布满疼痛、残酷和阴郁。然而《枯河》的阅读却让人愉悦,是审美性的,并没有因为故事流露出的血腥气息带来不适。

一是莫言在写作的过程中强化了故事性,多少有些小幽默,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多地在故事的前行和变化上。这样,或多或少会弱化我们对血腥的感觉。

二是莫言所渲染的感觉多是比喻的而非 “实写”,更重要的是小说尽管给予叙述者和小虎感觉上的 “ 汪洋恣肆 ”,但一直做了更有意味的克制,不怨不怒,“ 心平气和 ”。它在语调上保持着客观和心平气和,仿佛是一件别人的事,仿佛像是殴打一个已有破损的皮球。我们内心的悲悯,会在故事结束之后变得汹涌起来。

四 、惩罚之痛,惩罚之源

这是一个充满着忧伤感的故事。那个叫小虎的孩子因为过失遭受到惩罚。这惩罚根本没有限度。更为残酷的是这个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生病的男孩,最终的死亡是由他的家人全力促成的。而父亲母亲和哥哥都是参与者和帮凶。这个家,透出的也是和其他地方一样的 “ 人世的寒冷 ”,甚至更有寒意。

五 、臭狗屎

“ 狗屎 ”,这个词只从小虎一个人的口中说出过。第一回他是面对哥哥递过来的红薯面饼子。第二回是在父亲殴打他的时候,他一连说了四十次或者四十一次。第一回小虎是 “ 咬牙切齿 ”,第二回,小虎甚至不是直接喊出的,而是有意地转了一下,  “ 他听到自己声嘶力竭地喊道 ”。

第一回说 “狗屎”,小虎面对的是红薯面饼子,本质上他面对的也不是红薯面饼子而是哥哥试图揍他的举动。

第二回说 “狗屎”,小虎面对的是父亲的殴打,“他愤怒得不可忍受”。在这里,不是疼痛得不可忍受而是愤怒得不可忍受。第二回说狗屎或臭狗屎的时候,小虎似乎并不全然地针对于父亲的惩罚。它没有具体目标,它可以是父亲母亲和哥哥,家庭,村庄,是大白杨树,是 “金色的世界” 与 “人世的寒冷” ……

小说中,那只被碾出了肠子的小黄狗 “ 一声也不叫,心平气和地走着,狗毛上泛起的温暖渐渐远去,黄狗走成黄兔,走成黄鼠,终于走得不见踪影 ”,但小虎却没能那般心平气和,他叫了,“臭狗屎”。这里面包含着疼,包含着苦,包含着愤怒和哀怨,也包含着不能理解,更包含着反抗。对他来说,对于生活和这个家庭来说,他的这一反抗只是 “ 无权者的权利 ”,有哀号的性质,但无哀号的样貌。它能够唤起的只有惩罚的加剧,小虎的死多少和他喊出的这句 “臭狗屎” 有关。

六 、 拿来和自我创造

小说中,首尾两次出现这样的句子:“ 而那时,他的父母全都目光呆滞,犹如鱼类的眼睛 ”  “ 百姓们面如荒凉的沙漠,看着他布满阳光的屁股 ” “ 好像看着一张明媚的面孔,好像看着我自己。”

它在小说中是 “跳出”的,而且或多或少,与小说其他的句子有所不同。我感觉它似乎有某种方言文转向白话文时小小的涩和隔,有未褪尽的壳。仿佛在鲁迅小说中我们所见的那样。“ 百姓们面如荒凉的沙漠,看着他布满阳光的屁股 ”。

这里展露的恰也和鲁迅小说中中国民众那种 “ 看客心态 ” 相呼应。这里的百姓们就是麻木的看客。他们所携带的就是一张张极为类似可以统称的荒芜的脸。而且,整篇小说的叙事都是落实于具体的人和事之上的,都是某个人在做什么,某个人在如何看。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哪怕是符号化的名字和个人性格,只有在这两处,莫言使用了 “百姓们” 这样的统称。

统称,要的是“共性”。枯河这一意象也是共性的,而小虎一家人对待小虎惹祸的惩罚也具有某种的共性性质。他们胆颤心惊的活法、对权力的讨好、心理上深深的恐惧也具有某种共性性质。它或多或少也是鲁迅式的。在谈及鲁迅的《狂人日记》时我曾谈到,“ 鲁迅所创造出的人物往往是弱个性、强共性的。他的名字是张三是李四关系不大,甚至名字的有无都关系不大。他往往会是一类人的人性、行为、精神内质和命运的 ‘代言者’,具有更强的无中生有的性质,具有更强的寓言化的性质 ”。

莫言的《枯河》多少有鲁迅小说的延脉,他从鲁迅的方式方法中 “ 拿来 ” 变成了自己。我甚至再次猜度,莫言写作这篇《枯河》的时候刚刚读过鲁迅的小说,或者与某些人谈及过鲁迅。

为小说设置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态的方法也是 “ 拿来 ” 的。莫言应是受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和另外同类作品的影响;以  “ 现在 ” 为基础,在多层的时间内来回穿梭也不是莫言的发明,它同样是“拿来” 的。这一技法在拉美的现代小说中较为普遍,《枯河》中,莫言把他者的方式化入了自己。

延展神经末梢,捕捉和放大  “ 感觉 ”,它同样属于是 “拿来”的,它同样源自于西方现代文学的启示,甚至在一个时段内成为中国作家的流行性 “ 共识  ”。诸多的作家、学者反复地在文字中提及 “ 艺术感觉 ” 和 “ 感觉派 ”,莫言、余华、苏童、格非、孙甘露等先锋作家的写作无一不或多或少受其影响,而像一些较为传统的作家,也同样不遗余力地捕捉和放大 “感觉 ”,为自己的作品增添新质。

即使在语感语法上,《 枯河 》也有影响和  “ 拿来 ” 的痕迹。它明显带有故意用力,注重氛围和诗性,繁复地使用比喻,处处求新求奇(甚至略略地偏重于奇诡和炫目)。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小说写作的某种 “ 流行 ”,是相互影响的结果。而 “水淋淋的鲜红月亮” 也可和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那个经典的耳熟能详的 “ 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太阳 ” 的描述相映着比对着来看。莫言后来的语言更流畅铺排,“ 泥沙俱下 ”,在《枯河》的时候它还只是端倪,未完全地成形。

“拿来”,不断地拿来,从不同的人身上、不同的方式方法中 “拿来”,从经典和经验中 “拿来”。莫言是一个坚定的 “拿来主义” 的信徒。从某种意味上来讲莫言不是那种在技巧上、在思考上 “ 无中生有 ” 的创造者,他没有像伍尔芙、胡安·鲁尔福、博尔赫斯、罗伯·格里耶那样,创造一种由他而始的技艺,即使后来莫言 “大踏步后退” 向中国的章回体小说学习和借鉴;同时也不是卡夫卡、乔伊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为我们提供一种由他而始的认知世界的路径。

莫言的世界认知一是来自体验一是来自学者们作家们的提供。《生死疲劳》,其精神资源也多是1980年代以降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认知。他不是,当然绝大多数作家都不是。他们更多的是 “ 集大成者 ”,是拿来旧有的、已有的而为我所用,是基于旧有和自我经验的再创造。

大凡有作为、有创造力的作家,都是坚定的 “拿来主义”者,他们会致力将一切的好不同的好吸收为我所用。尤其是19世纪以来,世界的交流变得更为便捷顺畅之后,作家,越来越不再是 “ 小城名人 ”,他要么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要么就是济济无名之辈。一个作家的综合素养越来越成为必要的基石。我还要重申一句,吃羊肉、吃牛肉不会让你长成羊或牛,没有人具备那样的 “卓越才能”。它只会让你长你的肉。那种害怕自己长成羊而不肯吃羊肉的作家不值得有半点期待,因为他们连常识都匮乏。当然我们也应警惕任何的亦步亦趋、食而不化。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希望自己是渺小的后来者。所有的 “ 拿来 ” 都是为用,它需要经历适应性、创造性的改造,由一生二生三,经历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枯河》有鲁迅小说精神的延脉。个别句子也有 “ 鲁迅化 ” 的尾巴,但它不是鲁迅的样式。即使鲁迅读来也不会认为它是对自己的 “ 模仿 ”。延脉的是内质的、精神向度上的。但整个故事和它使用的技法则完全不同。

马尔克斯也接受着来自胡安·鲁尔福的滋养,然而在马尔克斯的写作中强化了不同。没有谁会认为马尔克斯是渺小的后来者。他依靠艺术敏感和个体经验早早地摆脱了“影响的焦虑”。

在小说并置三种时态,很可能是从马尔克斯那里的 “ 拿来 ”,但莫言没有重复 “ 多年以后 ”,而是创造性地使用了这一方法。放大 “ 感觉 ”,让叙述有枝蔓的丰盈是一个时期中国小说家们普遍的流行做法,但莫言却将它进一步夸大。他不断地冲击着它的 “ 边界 ”:一是让感觉从平常趋向于怪诞,譬如前面提到的小虎 “ 感觉自己的心像水耗子在身体内哧溜哧溜地跑着 ”的那一节。二是故意在强化的过程制造 “ 漫堤 ” 之感,仿佛任由其汪洋狂泻而不加控制。三是俗语、俚语、成语、书面语夸张混用,有意增添一种异质的民间色彩……

莫言真正的 “创造性” 在于,他能够极为敏锐而迅捷地从他者那里寻到值得借鉴的,极为敏锐而迅捷地 “ 拿来 ”,然后让它在自己手上发生强烈的 “ 化学反应 ”,并骤然地、多少有些浑不吝地夸张性运用。一片羽毛在他那里变出的往往是一个巨大的鸟群:这时,旧有的技法、思考和经验便以一种全新的样态出现。他能够给任何的 “ 拿来 ” 都打上自我的缪斯的独特的印迹。他甚至会从平庸中 “ 汲取 ”,再在自我的改造中让它变得新奇。

在一段时期中,中国的先锋小说遭受着双重的诟病。

一是它是 “ 模仿 ”,是泊来之物。它的创造力被质疑的;二是它 “ 无根 ”,不接地气。不曾讲述属于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 “ 独特故事 ”。

其实这两种诟病都有它们的偏颇之处。要说 “ 模仿 ”,现实主义相貌的小说也是模仿来的。它延续的是19世纪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苏俄文学的脉系。其技艺语言和生活逻辑的规定性其实更强,我们不能说模仿现代西方的模仿是模仿,而模仿18、19 世纪的西方小说和后来的苏俄小说就不是模仿。我们似乎也不能说模仿西方的小说就具有先天的低劣,而模仿《西游记》《红楼梦》就是高端和高级,或者必须被宽宥。

问题是模仿之后的 “ 再造 ”,谁更有崭新提供。至于说无根和不接地气则更为无稽。是的,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曾以矫枉过正的方式做着文体实验和对政治话语的摆脱,但在先锋小说家那里,将西方技艺进行东方改造、让它来讲述属于这个国度和民族的故事的诉求也在悄然进行。莫言的《枯河》即可成为小小的佐证。它无疑,是中国的,是那个年代的中国故事。

相关文章

  • 《枯河》

    我不知道你生于何时 但我知道你长与何地 我更知道你已到了弥留之际 树根蛆虫似的钻入你的躯体, 如耶稣掌里的铆钉 你...

  • 枯河

    午夜的雨水淋湿人间 清晨便消散在空气中 最好的雨只下在耳朵里 那些敲打在各处的雨 那些从不停留的水 那些浓妆艳抹的...

  • 枯河

    读莫言《枯河》一文,心沉浸在文字里,一直紧绷着,难受着,枯涩着。更多的是感叹莫言对文字自如运用的驾驭技巧和...

  • 柯枯河

    柯枯河在多雨的季节里 浑浊而狂野 像一头野牛横冲直撞 河中的那些巨石是它的玩具 它尽情的拍打着 溅起的水花发出粗暴...

  • 枯河白鹭

    一条秋天的河,脸色渐黑她的青春与盛年已隐入天际此刻,那里一丝云影也无两岸广阔,无限延伸着繁华与荒芜那是此河今生今世...

  • 仿枯河

    入秋夜 手中攥紧两块头 沿渠埂深一脚浅一脚地趋向街市 翌晨天不明,这次可算要握持电把入学了 蟋蟀、蚯蚓粼粼波鸣 再...

  • 寒塘

    寒塘之下,满滋春根;不惟娇艳之色,枯荷亦可赏析~

  • 示现

    常记晨曦来路,麻涯兮兮几度? 淘尽英雄七 ,藤蔓辣椒日暮。 河枯,河枯,填之示现彼处。

  • 枯河赋(组诗)~姜超作品

    为你读诗——《枯河赋》姜喆朗诵(请点击下方)点我欣赏 题记:深入打量黑土平原上的枯河,挖掘时代变迁予人的心灵...

  • 上志实河枯

    《上志实河枯》 中霞顾颂雪行称, 路色透雨力青铜。 碧翠竹叶飘风旅, 纵横芯蕊壑嵌躬。 君子获道不成邪, 言防必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赏析《枯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ib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