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如何选择士大夫的呢?又是如何对待人才呢?我一一到来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 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意思是说曹操将要见到匈奴派来的使者,但是曹操觉得自己太丑陋了,于是派崔季珪装扮成魏王的样子,自己则装扮成一个小兵。见过匈奴使以后,魏武帝派一个间谍问匈奴使者,“你看魏武帝如何?”匈奴派来的使者说道“魏武帝(指崔季珪)仪表堂堂,但旁边那一个小兵儿(指曹操),却更有英雄的风度。”曹操听说后赶紧派人把这个匈奴使者给杀了。
古代有规定,两国相争不斩来使。曹操为什么要杀掉匈奴来的使者呢?这可以看出曹操自私自利。因为当匈奴使者看到曹操的时候,曹操只是一个小兵。而匈奴使者却能看出曹操有英雄气概,说明匈奴使者就像伯乐一样,很会挑选“马”,也就是很会看人。但是因为这个使者是匈奴人,所以曹操得不到他。而曹操认为自己既然得不到这个使者,就不能让匈奴捡一个便宜,所以把使者给杀了。真是有点损人不利己的滋味。可以看出曹操在《三国演义》里说的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真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呀!!
可是曹操用的手段不一定能达成他的目的。
把使者杀了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第一,因为在古代有规定,而曹操违反了古代的规定。所以可能会受到世人的看不起。还也许会激起匈奴人的愤怒,让匈奴人一逆袭边疆,那不就完了吗?
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日: “松柏之志犹存。”世林既以件旨见疏,位不配德。文帝兄弟每造其门,皆独拜床下。其见礼如此。
说的是有一个人叫宗世林,和魏武帝年岁差不多。但是因为曹操年轻时游侠放荡不务正业,所以宗世林不想和曹操交谈。时间慢慢的推移,曹操变成了大司空(一个很大的官位)而且总览朝政大权。这时的曹操问宗世林想不想和自己交谈。宗世林还不想与曹操交谈。于是曹操并没有给宗世林升官。但,曹操的两个儿子每次拜访宗世林,都会特别有礼貌。
看看第二则,在第二则的最后讲,曹操的两个儿子去拜访宗世林的时候都是特别有礼貌的。但是这一点就一些毛病了。因为既然儿子的父亲不喜欢一个人,那么儿子一般也不会喜欢那个人。而且就算儿子喜欢那个人,他的父亲也不一定同意他去找他那个人。说明曹操是有一半默许他的两个儿子去找宗世林的。
那么他为什么会默许曹丕和曹植去找宗世林呢?
因为曹操需要人才。
曹操创立的是魏国,政权已经比较稳定。稳定的时候就不能只用法家治国了,要不秦始皇就是曹操的前车之鉴。所以曹操需要儒家。而可以看出宗世林肯定是儒家,虽然在这一则中看不出宗世林的能力,可是宗世林至少是有品德的。所以曹操要召见他,并且想让他服从自己。
曹操还不止只想要这一个人,可以看看他的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意思就是说,现在天下是不太平的,谁愿意帮我一起来治理天下?希望有人能找上门来。孟公绰(一个人的家臣)只是有品德而没有才华,这种人就只能当家臣,而不能做一个士大夫。可以向主人尽忠。姜子牙这样德才兼备的人才很少见。我当然最希望能得到的是德才兼备的人,但是这种人太少了,所以只能唯才是举了。
这求贤令有一些小小的冲突,因为曹操最开始说要求贤人君子,最后说要求唯才是举的人。但是,到底要贤人君子还是要唯才是举的人的确很难决断,德才兼备的人很少,再多一点的是有德无才或者无德有才的人。更多的是无德无才的人。无德无才的人是肯定不能用的。那有德无才行不行呢?也不行,因为他只能对你尽忠,而不能给予你良好的方案去治理国家。那有才无德可不可以呢?也不行。可能就会像《平妖传》里的人物一样,闹出乱子来。
看起来曹操也不容易呀,最好的不行,残次品也不行,那曹操放弃功业,当老百姓呢?更不行,乱世根本就没有老百姓生存的空间。
曹操的处事态度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曹操的裁决方案是有才无德者比有德无才者更高。这并不是一个好决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