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晋宣雄才

作者: 张七公子 | 来源:发表于2014-09-09 16:07 被阅读213次

    4.晋宣雄才

    曹操去世之前,魏国内部的统治矛盾已经相当激烈。曹操在早年,比较重视节俭和吏治,曹操集团上下还算比较具有进取心。但晚年的曹操开始逐渐放弃早年的节俭习惯,生活上开始骄奢淫逸,修筑铜雀三台、滥兴劳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陆机《吊魏武帝文》提到:

    当建安之三八,实大命之所艰。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王于汉中,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虽远在邺,但邺的局势也不安稳,魏讽于此谋反。好在后来孙权袭杀关羽,魏讽的谋反也被镇压,暮年的曹操开始加快曹家篡位代汉的步伐。而曹操选定的继承人曹丕,不过是个浮夸公子,文学上虽然有一定成就,但政治上和生活上是相当幼稚的。所以,曹操末年,政治上一旦有风吹草动,社会局势方面立刻有立竿见影的影响。第二年,曹操去世。甫一去世,跟随曹操数十年的青州黄巾军就“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而曹魏集团的重臣都劝曹丕放任青州黄巾军四散。曹操在位时,北方豪强和农民都被这个强人以强力镇压,等到曹操年老及去世,政治上的重压被解除,久受压迫的情绪和力量一下子被释放出来,社会局势骤然紧张。

    须知,曹操时代,参加屯田的农民负担还是不轻的,除了正常的农业劳动外,在必要时候,屯田民还要承担一定的军事训练的任务。到了曹操末年,由于社会风气趋向奢靡,吏治开始腐败,屯田官们令部下经商求富,过去:“专以农桑为业”的屯田民要承担为屯田官们经商赚钱的任务,负担进一步加重,而农业生产则受到影响。

    到了曹丕代汉,屯田官们经商求富的风气进一步蔓延开来。曹丕口头上虽有体恤百姓之语,而且声称他非常赞同汉文帝“宽仁玄默,务欲以德化民”的政策,但实际上,曹丕本人不过浮夸公子,年少时因向曹洪索求不称而怀恨在心,为太子时,使曹植因人向钟繇勒索玉玦,父死不及两载,他即向孙权求取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玳瑁等多种南海珍品。到了曹丕的儿子曹叡,就更是变本加厉。曹叡即位初年,诸葛亮的攻势凌烈,曹叡为政尚能务实,到了诸葛亮去世,曹魏外部最大的威胁消失,曹叡就开始大修宫室、大改制度了。

    雒阳在汉末战火中被焚毁,曹操安置汉献帝于许昌,但曹操用心经营之地却在邺。但许、邺都非旧都,曹丕代汉时,仍然选择雒阳作为曹魏的首都,并加以营建,又筑陵云台、东巡台及九华台。曹叡在劳民伤财上继承了乃父,在雒阳大修宫室,“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除此之外,曹叡在制度建设方面颇为有趣。为了进一步确立曹魏的正统性,曹叡开始为列祖列宗建立宗庙,史载:

    有司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斌之舞。三祖之庙,万世不毁。其馀四庙,亲尽迭毁,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制。

    案:中国古代帝王庙号是帝王死后由后代子孙追尊。活着的时候就接受了“烈祖”这样庙号的,怕只有曹叡一人。后代明世宗在活着的时候,也不过是对“世宗”这个庙号感兴趣,也没敢明说自己就要用这个当庙号。

    经过曹丕、曹叡父子的折腾,本来就没有恢复元气的曹魏,人民负担进一步加重。但好在诸葛亮已死,当政的费祎一心只想维持,东南方向则有邓艾在司马懿支持下的军屯镇守,并在淮河一带压制了吴国。

    司马懿早在建安二十四年就向曹操建议进行军屯:

    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

    曹操末年,社会大体趋于稳定,百姓乐居,募兵不易;而屯田逐渐崩坏,原有以平民为主的屯田对民众吸引力不大;但吴、蜀的威胁上升,曹操集团趋于保守,边境安全成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政权的强制力,将社会闲散人员编入军伍,组织军屯,就成为内政和外交的需要。军屯实行以后,“务农积谷,国用丰赡”。

    此后,民屯逐渐衰落,军屯开始发展。到了曹叡去世,遗命宗室曹爽和重臣司马懿共同辅政,司马懿开始有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军屯,典型事例就是支持邓艾在淮河一带进行军屯。

    邓艾军屯,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对吴战事的军需运输问题。史载:

    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以东至寿春。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灌,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又以为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北,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宣王善之,事皆施行。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邓艾先在淮河一带军屯,后来又在陇右一带进行军屯,他的军屯得到了司马懿和司马孚兄弟的大力支持。具体来说,司马孚提出具体建议,司马懿决策后,由邓艾进行执行。淮河一带和陇右的军屯极大压制了吴、蜀两国的军事力量,稳定了曹魏边疆局势。

    曹叡末年,原有的民屯衰落的趋势愈发明显。到了曹叡去世,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时期,以曹爽为首的宗室一派日益骄奢,史载:

    少府统三尚方御府内藏玩弄之宝,爽等奢放,多有干求。

    而在己用不足的情况下,将国有土地进行了私有化。史载:

    (何)宴等专政,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及坏汤沐邑以为产业,承势窃取官物,因缘求欲州郡。

    曹爽是曹操族子,何晏是曹操养子。宗室不顾民生,视天下如私产,瓜分国有土地。曹二代们的做法,损害的不仅仅是曹魏国家的利益,天下本来就是他们家的,更损害了在国家分裂时期曹魏政权的经济实力。而在曹爽排斥司马懿试图独自辅政期间,蜀国内部情况发生了变化。蜀国主战派姜维崛起,和主和派费祎共录尚书事,开始在边境挑衅。蜀国经过十余年休养生息,国力有所恢复;而魏国从曹叡末期开始,国力损耗的同时,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力量也被宗室的瓜分所削弱。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发动政变,与其说是在晚年为了司马家夺权而拼力一搏,倒不如说是代表了曹魏功臣集团很多人的共同想法:若蜀汉真的灭了曹魏,曹家子弟或许还可以做富家翁,而司马懿这样的老一代功臣,却如何面对新君?或许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才能得到很多功臣支持,并取得成功。

    在高平陵之变的过程中,司马懿看似孤注一掷,其实早是胜券在握。司马懿早在暗中策划诛灭曹爽时,就安排其二子司马昭、司马望担任雒阳典农中郎将。史载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民间”,到发动政变的时候,“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利用屯田来积蓄自己的军事实力而不为人知,这不能不说是司马懿熟悉军、民屯田制度带来的优势。

    司马懿取得政权后,将国家所有土地陆续奖赏给有功之臣,以换取他们的支持,最后在魏国灭亡前一年,魏国正式宣布屯田制度宣告结束。以屯田夺权、以屯田酬庸,慷他人之慨才显出司马家的本事;而以屯田建政、以屯田亡国,屯田这一国家土地所有制的兴废,恰恰伴随曹魏兴废的始终。

    高平陵之变后不久,东吴孙权去世。至此,无论是三分天下的奠基人:曹操、刘备、孙权,还是之后不世出的天才政治家诸葛亮都离开了中华大地。魏、吴主君年幼,蜀国君臣将略非长,历史的舞台上,只剩下了司马懿这个老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4.1.4晋宣雄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my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