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历史有意思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5:曹操的崛起

《三国演义》5:曹操的崛起

作者: 周雨聊管理 | 来源:发表于2018-08-22 23:30 被阅读23次
    《三国演义》5:曹操的崛起

    上篇,《<三国演义>4:曹操比袁绍强在哪?》分析了作为领导人的曹操与袁绍,在判断力与行动力方面的差距。

    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牛的潜能,没有必要的条件,也是发挥不出来哒。

    乱世争雄,需要的条件无外乎以下方面:兵马、地盘、人才、号召力。

    曹操散家财起兵,本就兵少,也没地盘。初平元年(190)讨伐董卓时,他一腔热血独自带兵西进,士卒死伤甚多,更所剩无几了。他之后去了扬州募兵,回来后归附于袁绍。

    到建安5年(200),虽说实力悬殊,但官渡之战能持续8月之久,可见此时的曹操还是很有点实力的。

    从小弟角色,到敢与老大争锋,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剧版《三国演义》对此数语带过。欲知详情,只好自己查阅相关史料,一探究竟。

    占兖州,得30万青州军

    董卓劫迁献帝后,东方州郡无人跟踪剿讨,纷纷乘机占据地盘,各种龙争虎斗。

    “以幽、并、青、冀、兖、徐七州和荆、扬两州的北部最为厉害。”

    当然此时的曹操还是小弟。混战主角是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虞手下叛将,袁败孙后夺冀州)、孙坚,另有兖州刺史刘岱、幽州牧刘虞、徐州牧陶谦、荆州刘表等配角。他们组合成两大阵营:袁绍、曹操、刘表一伙,公孙瓒、袁术、陶谦、孙坚及刘备是另一伙。

    此时的袁绍和曹操是盟友,对他也多有提携。

    献帝二年,兖州发生乱事,地方官搞不定,曹操带兵给平定了。袁绍就表荐他做了东郡太守。

    次年,青州黄巾军(主力虽灭,阴魂不散好多年)攻入兖州,刺史刘岱被杀,其手下人迎曹操为兖州牧。

    曹操大破黄巾,受降卒30万,选精锐编成军队,称为青州兵。这些都是百战的悍贼。

    由此,曹操不但有了兖州做地盘,军队也更强了。

    在此插播下东汉的行政区划小知识。

    当时的行政区划分十三个州(下面是郡-县),其中十二个州各有一刺史(郡长官为太守,县的长官为令或长),剩下一个州则属于司隶校尉。

    吕思勉大师在《三国史话》里介绍说:秦汉时代是没有郡的,当时的县,就是古代的一个国,直隶于中央政府。到秦始皇灭了六国,各地人民并不心服,才把天下分做36郡,方便镇压(而非治理),自此成为普遍的制度。(制度变迁是时事要求如此而非纯粹为创新而创新)灵帝时,改(监察功能而无实权的)刺史为州牧。

    曹魏的“诸葛亮”:荀彧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厉害,殊不知曹营有个厉害人物,其才绝不在诸葛亮之下。他就是被评为“王佐之才”的荀彧。

    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人(今河南许昌)。他治国、识人、大局观都超一流,奇谋诡道也擅长,被赞“料事如神”、“算无遗策”。

    有人说,没有荀彧,就没有曹操三分天下的基础。

    为啥这么说呢?

    个人觉得他对曹操的价值比诸葛亮对刘备还要大。他不仅是曹操的首席谋士,更是事业合伙人。

    我们知道,世阀大族是魏晋政权的核心力量,是统治集团的核心。“得世族者得天下”不是虚言。曹操招揽人才,主要就是以世家大族为主。

    和汝南袁氏一样,荀氏也是世代高官,豪族。他最初是在袁绍帐下,但在袁绍最强盛的时期却果断弃袁投曹了。

    他的跳槽对曹操是重大政治利好。

    有他的号召,大批颍川士人投效曹操麾下。而他举荐的人又不止颖川人。曹操早期的人才储备,除了一小撮姓夏侯的和姓曹的,基本上都来自于荀彧的引荐。

    除此之外,荀彧还在战场之外,帮曹操解决一切问题。

    他是曹氏集团中除曹操外为数不多可独当一面且有独立判断权的人。曹操对他言听计从,他对曹操也算鞠躬尽瘁。俩人在曹操欲称王前合作很愉快,借用刘备说诸葛亮的“如鱼得水”也不为过。

    曹操外出征战,他打理大后方井井有条;曹操攻下一地,他就选派合适的守吏;曹操招贤纳士,他就推贤进士。

    战略上,他强调根据地的重要性。建议曹操先稳固自己的根本---兖州,有黄河和济水做天然屏障,进可攻,退可守;以此为基础再抢占地盘。

    献帝5年,曹操东征陶谦报父仇,不想张邈、陈宫勾结吕布反曹。好在当时全面负责兖州防务的荀彧,处乱不惊,有条不紊的部署应对措施,保住了大本营。

    再后来,曹操对袁绍不爽又不敢妄动,荀彧便抛出了虽袁强曹弱但终能赢的“四胜四败论”以安其心。

    曹老板听后大悦,他却话锋一转,指出当务之急乃是先灭吕布、后图袁绍、招抚西凉、稳固后方,巧妙的把曹老板的冒进想法拉回现实。

    官渡之战,初期,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日久,军粮即将耗尽,便考虑撤退,写了封信给后方留守的荀彧问意见。

    荀彧回信,“ 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坚定了曹操死扛到底的决心。

    说荀彧是曹操成功背后的那个男人,毫不为过。

    “ 奉天子以令不臣 ”

    这话你可能觉得面生,毕竟流传最广的是这句:“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后一句也并非出自曹营,而是袁绍谋士沮授。

    沮授是位大才,可惜跟错了领导,好多战略建议都不被采纳,最后以“扰乱军心”在官渡大战前夕被下了狱。

    他的原话是,“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但其他谋士不赞成,袁绍又是惯不能谋断的,犹豫的功夫,就被曹老板抢了先机。

    曹操谋士毛玠的建议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曹操立马采纳了,迎了献帝到洛阳,后为好控制,又移到许昌。

    “奉天子以令不臣”与“挟天子以令诸侯”本质差不多,但前者的立意显然更有格局

    一个“奉”字,把自己放到了正义之师的位置,匡扶汉室的形象呼之欲出;一个“挟”字,则有欺负君主的嫌疑。

    史学家吕思勉对“奉天子以令不臣”不以为然,认为即便如此,诸侯们该反的还是反,这话是事实,但拥汉帝为曹氏集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是不容置疑的。

    迎了汉帝,曹操名正言顺成了丞相,揽了实权;名正言顺以汉帝的名义给自己的部下、世族同盟加官进爵,增强自己的号召力。有此便利,安抚距离远的、实力强的,打击距离近的、实力弱的,并将其逐一击破的战略推进才那么顺利。马腾、韩遂都是识趣的派来了儿子做人质,表明坚决服从中央。

    不仅如此,还有好多人才千里迢迢投奔他。比如当时远在长沙避战祸的杜袭,“太祖迎天子都许”后,“逃还乡里”,句序已说明问题。

    前面的大牛荀彧,曹“存汉”的立场,正是二人紧密合作的基础。后面曹操膨胀,不过想称王,荀彧明确反对,二人便出现裂痕,这是后话了。

    中国人讲究“名正言顺”,想想项羽杀义帝成众矢之的的例子,就不难理解,政治旗号的重要性了。

    “人心向汉”,即便不适用于豪强们,但难保老百姓不这么想,士人阶层不这么想。

    世族代表的荀彧也是大力支持,“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挟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毕竟,归根结底,“思汉”思的是政局稳定,日子太平。谁能说,这不是最大的政治正确呢?

    兵马、地盘、人才、号召力都有了,曹老板主动出击的日子便开始了……

    现代企业管理常讲愿景,从曹操崛起的过程可知,愿景再宏伟,实现的条件是现实的、具体的,甚至必须的。比如刘氏集团,其崛起过程,基本也是这四大要素集齐的过程。

    无论蜀汉还是魏曹,大牛如诸葛亮、荀彧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那么问题来了,当时的袁绍如此势大,为啥荀彧就跳槽转投了曹老板呢?

    且听下回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国演义》5:曹操的崛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vl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