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书笔记8:演戏要触及到对方痛处;计谋不是获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书笔记8:演戏要触及到对方痛处;计谋不是获

作者: 莱雪思 | 来源:发表于2022-10-05 07:57 被阅读0次

    演戏要触及到对方痛处

    原文:

    用而示之不用。

    解析:

    书中以举白登之围战例,来解析这句话的意思。

    刘邦征匈奴,开始时一路节节胜利,他准备发起总攻,把匈奴的老巢端了。于是,派娄敬去探听虚实,娄敬回来后,告诉刘邦不可出征,那是匈奴的诱兵之计。

    然而,刘邦认为娄敬此言是在乱军心,于是,把娄敬关进监狱里。

    刘邦倾巢出动,结果在白登中了单于埋伏。原来,匈奴真的如娄敬所说,明明兵强马壮,却假装兵力不足,老弱病残,用的就是“用而示之不用”这招。

    汉军被困了七天七夜,刘邦知道中计了,与专门负责阴谋诡计间谍策反的陈平商量。

    陈平设了个计策,去行贿匈奴皇后。

    对匈奴皇后说,刘邦斩白蛇起义,不是普通人,是有神相助的。围困刘邦,对匈奴不知是祸还是福,但对皇后肯定是祸。假如单于赢了,除了拿到钱财外,还掠夺了美女,有了美女,单于可能就不顾及皇后了。

    皇后想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于是说服单于见好就收。单于收了钱,便放了刘邦。

    华杉认为,这种计策很简单,关键是看戏怎么演,演戏就要演到对方的痛处。

    他还引申出新的观点,认为刘邦没有承担决策责任,虽然嘉奖了娄敬,但却杀了十几个说匈奴可击的使臣。

    曾国藩曾经反省过:“我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如果听了谁把事情办糟了,下次跟他见面时,脸上难免有点难看,这是我的问题,我要注意。”

    感悟:

    计谋需要灵活运用,使计要触到别人的痛点才有用,不然,便很容易被别人拆穿。

    作一个承担决策责任的领导真的很难,或许,是面子问题吧。领导想着要树立威望,怎会轻易自我认错。

    在我见过的人之中,没有一个愿意自我承担决策责任的领导。除非是被上层怪罪下来。

    曾国藩等尚且难以做到,何况普通人。

    但曾国藩那种自我反省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那就是我们不要轻易将怒火迁就于别人,更应该想想自己在决策方面犯了那些失误,纠正前行,指引自己下次做好。

    比如,教育孩子,一开始同意孩子带零食到学校,后来,被老师找上门,父母便怪罪起孩子,还要惩罚孩子。

    这时,就得自我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错了,下次得慎重对待。

    计谋不是获胜的本质

    原文: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解析:

    这个计策的核心就是使对方没有防备。

    比如,韩信木罂渡江的例子。韩信与魏王豹作战时隔河相拒。韩信只搜得一百多条船,魏王豹看到船只这么少,认为韩信不可能渡河。谁知,韩信偷偷安排人用木罂扎成筏,渡过了河,打了魏王豹一个措手不及。

    韩信用的就是“远而示之近”的计谋,要从远处进攻,就在近处演戏,让对方以为他难以渡河。

    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吴与越夹水相距,越使用了“近而示之远”的计谋,越派士卒分别于上下游,相距五里,夜里鸣鼓而进,让吴军以为两侧受夹攻。

    于是,吴军两边分兵去救,越军主力便从正面渡河,直取吴中军,大败吴国。

    这个计谋其实就是虚张声势、声东击西。

    大家都明白这个计谋,可为什么还会中计呢?

    曾国藩曾经对韩信木罂渡江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他觉得拿瓦罐扎成筏子是不可能让大部队渡江的。

    华杉认为,此计谋不是取胜的本质,只是辅助手段而已,真正的本质是实战的体能、技术,以及与战术配合。

    感悟:

    民间神奇传说,不可尽信 ,只能当听故事般听听。

    计谋仅仅是手段,不能过于追求,而忘了本质。

    有些人以为玩计谋能取胜,或许,有时真的能去取胜,但用不好,适得其反,扎根自己的基础,才是永恒的计策。

    计谋仅仅是辅助手段而已,我们不能将注意力过度关注在这上面。

    工作、学习都是没有办法投机取巧的。在世面上,有见过轻松学什么,或轻松赚钱等广告。

    世间哪有那么多轻松之事,从我自身的经历,每做一件事,每学习一门新知识,都是得付出艰辛的努力。

    那些别人总结出来的窍门,只能参考着用,真正要学好、干好,还是得自己多花苦功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书笔记8:演戏要触及到对方痛处;计谋不是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nu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