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谈一谈学问与做人。以前读书的时候,老师讲解《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意思是学习完功课之后,要多复习,这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但是我们做功课复习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很快乐呢?反正我自己不是,我觉得出去玩更快乐一点。那为什么孔子还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呢?我想只有那种变态的人才会说学而时习之吧。
因为学习就是要突破我们的舒适区,既然要突破舒适区,就不会是一件快乐的事,而应该是一件痛苦,而且很有难度的事。所以我觉得,要么是老师的解释错误,要么就是孔子的说法错误。
而且,读书多的人就一定是好人吗?前一段时间,高铁上不是还发生了博士霸占座位的事情吗?而且高校里面,很多博士生导师也发生丑闻事件。甚至幼儿园的老师也虐待儿童。这些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但是为什么做事情会如此无耻呢?
老师整天说:要多读书,多复习,多写作业。但就算我们把书读得特别好,作业写得再优秀,那又如何呢?到底读书跟做人,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说读书就能让一个人变好,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知识分子做出那么无耻的事情?如果说,读书不能改变一个人,那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
这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我,直到后来,我看到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这些问题才得到了解决。
南怀瑾先生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学,是指学问,而学问,不仅仅是读书,更包括做人做事。一个人做人好,做事对,那他就是有学问的人,而不是说读书好就是有学问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什么依据呢?因为《论语》后面本身就有解释,后面有一句: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学问,最根本就是做人做事,而不仅仅是读死书。
所以南怀瑾先生说,学问是要从做人做事当中去体会,时时刻刻要有反省,时刻在生活中学习,慢慢的就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因此就会有会心的微笑,这个才是真正的解释。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读书仅仅是学问的很小一部分,而生活,做人做事,才是一部大书,我们读书,做学问,就是为了以后做人做事,能够正确。能够提升自己的品德,而不是仅仅靠着自己的知识去为自己的名闻利养做武器。利用自己的学识,做不正当的事情,最终一定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就像前段时间咪蒙团队出的一篇文章,捏造了一个寒门状元之死,这篇文章为了吸引眼球,为了读者流量,捏造很多故事,欺骗了读者。咪蒙也是个文化很高的人,本身就是文学硕士。为什么她旗下的团队会做出,这种无耻的事情?还不是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违背了自己的良心做出这种无耻的事情。最终咪蒙的微信公众号停更两个月,内部作出反省调整。
而前段时间有个新闻,一位清洁工捡到了一个袋子,里面装了10万块钱。面对这些巨款,清洁工并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私吞起来。而是通过公安局找到了失主,并且把钱还给失主。这个清洁工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他的行为很高尚,跟咪蒙团队比起来,我觉得这位清洁工更有学问。
所以总结来说,我们读书,做学问,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为了让自己更好去做人做事,而不仅仅是读死书做坏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