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宇宙公民Sophia,在参加宇宙公民高效阅读第九期训练营,坚持21天早上5:30准时学习高效阅如何一天读一本书,今天是高效阅读的第18天。
我在这21天的目标是读完10本书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框架进行输出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思考、判断和拿主意了。我们以为能驾驭自己的思想,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们经常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比如一套餐具有五个盘子,都完好无损,另一套有六个盘子,其中一个是坏的,在理性人看来这两套餐具的价格应该一样吧,但实际上,人们愿意为后者出的价格远低于前者,仅仅是因为那个坏掉的盘子让人心里不舒服。
一、什么是思考的快与慢?
思考的快与慢,其实是指大脑的两套操作系统,丹尼尔·卡尼曼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并不是单纯地服从一套指令,而是同时存在两套操作系统。他把这两套系统命名为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快思考: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运行起来也不费什么脑力,促使我们做出非理性决策。只有当我们遇到复杂一点的问题时,我们的系统1才会向系统2求助。
系统2慢思考:学习和深思熟虑等这些费脑力的操作,帮助我们做出理性决策。相比系统1,慢条斯理的系统2更像是一台十分耗电的发电机,会大量占据和消耗我们有限的注意力。
二、大脑的运行模式引发了哪些直觉缺陷?
主要有四种:认知放松陷阱、自动替换陷阱、锚定陷阱和框架陷阱。
认知放松陷阱
如果一个人处在不需要调动系统2的环境里,更容易达到一个放松的状态,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好感和信任。除此之外,当我们遭遇过某种小概率事件后,类似的事情再发生,我们也会认知放松,变得不以为意。
案例:作者认为好友乔恩是“只要外出就会遇见的人”
自动替换陷阱
系统1非常不擅长解决难题,不仅如此,在遇到难题时,系统1不会马上把球踢给系统2,而是用另外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替代,把这个答案直接当成对那个复杂问题的回答。
自动替换陷阱衍生出刻板印象和光环效应。刻板印象是指用一些典型或者局部来代表整体,好比看到某个人身上有很多纹身,就觉得他肯定学习不怎么样。光环效应是说,因为对某个人的第一印象很好,就推测出对方什么都好的结论。
锚定陷阱
这是指我们人在做决策时,会受到之前信息的影响。
框架陷阱
系统1不太擅长分辨,只知道“眼见为实”,所以客观上相同的问题,如果使用不同描述,就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决策判断。
比如说有这样两句话:第一句是“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为90%”,第二句是“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为10%”,虽然它们描述的是同一个意思,但前者比后者更让人觉得安心。
框架陷阱里包含了一个心理学现象,叫“损失厌恶”,是说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所以在框架陷阱里,描述方式倾向于损失的说法,更容易让人嫌弃。
三、如何避免这些直接陷阱进行理性决策?
尽量避开
著名的投资家查理·芒格有一个观点,大意是说想要获得幸福很简单,只要知道怎样会让自己不幸,然后避免就行了,可以努力养成多和别人交流,参考和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而不只是依赖个人的想法。
拥有概率思维
概率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做判断时以事情发生的真实概率为决策基础,而不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想。想培养自己的概率思维,最好要注意两点:第一是对罕见事情不要过分关注、偏听偏信。第二就是不要忽视均值回归现象。
把“心理钱包”变成“经济钱包”
把附带情感的消费和投资,转换成冷冰冰的数字后再去做决定,这样才能回归客观。
四、如何利用大脑原理,丰富人生体验?
人对于一件事体验的评价,往往和这件事的峰值时刻和结束时刻带给我们的感受有关,这个评价还会影响到下一步的决策,作者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峰终定律”,最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要有意识地为自己创造峰值体验。
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叫记忆自我,记忆自我会带有更多主观色彩,会放大一个事件中的典型部分,扭曲真相。与记忆自我相对应的是经验自我,经验自我记录着我们每时每刻的感受,但无法把这些感受变成记忆长期存储,所以我们的行为决策,总是有赖于记忆自我进行判断,从记忆自我的视角来思考事情。
当我们意识到某些事情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我们可以启动经验自我,客观地回顾过去发生的点滴美好,让此刻的自己得到慰藉,也为后来的自己做出更好的选择。
系统1导致了我们对风险的极度厌恶,因为在丛林法则中,能够躲避风险是活下来的第一要诀。
同时,系统1让我们不会依照概率办事,就算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统计学家,也会被系统1所迷惑,去选择概率上并不占优势但感情上倾向的一方。系统1让我们能够叙事化任何看似无关的事件,让其产生因果关系(所谓《基业长青》中的大企业成长史、事后诸葛亮、盘后分析、证券分析师选择黑马标的认为是目前白马股的翻版),然而却忽视了运气与发生的概率(这一点塔勒布与卡内曼是相互欣赏的)。
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以心理学家之传统经济学家所不齿的身份,力夺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自此,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概念的现实偏差开始为普罗大众所认可。2008年,在我给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日本立正大学教授林康史做博士课程翻译的时候,林康史在第一堂课就给经济学的博士们出了丹尼尔卡内曼的经典问题:
问题1、A)有50%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有50%的概率得到1000万;
B)有100%的概率得到500万。
问题2、A)有50%的概率什么也不损失,有50%的概率损失1000万;
B)有100%的概率损失500万。
如果根据理性人的假设,在期望一致的情况下,损失的效用应该相同。问题1与问题2的AB选项期望一致,本应有同样的效用。然而,也许你也一样,在场的博士们对于问题1,都选择了B,而对于问题2,都选择了A。
这种传统经济期望效用理论无法解释的、甚至被卡内曼戏称为被传统经济学家当成特例的大脑决策机制,体现了人类对于确定性损失的极度厌恶,和对确定性收益的强大需求。对于确定性收益的需求,就是卡内曼和阿莫斯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中的确定性效应(Certainty Effect)。
而相反,在不确定性的损失和确定性损失之间,人们会倾向于不确定性的损失,比如有大概率会输掉官司的被告,如果原告提供了私了的解决方案,被告并不见得会领情,因为确定性的损失(私了)造成的不快会强于不确定性的损失(上法庭大概率输掉官司)。对于确定性损失的厌恶程度,会超过对确定性收益的需求程度。因此,棘轮效应永远会比收入增长更刺激人的神经。这就是反射效应(Reflection Effect)。
卡内曼的另一个成就,则是孤立效应(Isolation Effect),也就是在不同前景中,我们会孤立每一个前景的共有部分。即便对于训练有素的统计学家而言,条件概率也常常被忽略。试想,在世界杯8强球队刚确定,被问到各球队的夺冠概率时,我们很可能让我们的选择最终大于100%,如被问到阿根廷,认为阿根廷夺冠概率30%,被问到巴西,认为40%,被问到德国,认为40%,但8支球队的获胜概率之和应该是100%才符合逻辑。孤立效应会导致当一个前景的描述方法会改变个人决策者决策的变化。
通过这些有趣的实验心理学最新成果,卡内曼对于人类决策中的盲点娓娓道来,并竭尽所能地解释了这些原因。在股市中,投资者的偏见不仅存在,而且会更为根深蒂固。过度自信是投资者的普遍问题,在浩瀚股海中,被认为是牛股的总会比牛股实际的数量多;略微盈利便抛售、越亏越买也反过来证明了对确定性收益的偏好和确定性损失厌恶情绪;对于某一次买卖我们容易犯系统1的错误,然而在投资的长河中,有涨有跌总会存在,把时间拉长,意识到这一次的交易只会是那么多交易中的一次(打破孤立效应),对于股票的买卖会更有参考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