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是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因哲学写作获得1950年诺贝尔奖。同时广泛涉猎数学、逻辑学、教育学、历史学、宗教学、伦理学……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家”。
说起罗素的哲学著作,他八十七岁写的《西方的智慧》不能不提:一部献给中国人读的西方智慧经典。
“通俗、风趣、人人可读”,是这部作品给人的最直观感受。在罗素笔下,每一流派、每个思想家的思想全然没有佶屈聱牙的生涩之感。罗素用了很多生动实例来呈现当时的哲思论辩,读起来风趣十足。
罗素还辅以大量表明哲学思想的图片,理解起来也更加直观。相较于其他哲学读物,本书更像是一本哲学随笔,堪称“一本专为中国人写的《西方的智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方的智慧》出版的时候,罗素特意写上一句话,这是“一部献给毛泽东的著作”。这正是罗素的良苦用心之所在。
人类的一大通病,就是怀有各种各样的愚蠢的见识。形成这些愚蠢见识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野心、虚荣、骄傲、盲从、懒惰、灌输、洗脑等等。
最近国内的几场闹剧,竟然还有不少愚蠢的盲从跟随者。清华大学,莫言,农夫山泉,都被一帮什么贼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可笑至极。
愚蠢贯穿了人类历史,也充斥着当今社会。愚蠢的人处处碰壁,对身边人也是灾难。但其实,要想脱离愚蠢,并不需要超人的天才。
英国哲学家罗素《西方的智慧》中,总结了五个简单方法,虽不能保证绝不犯错,却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避免愚蠢。
亲自观察
罗素在《西方的智慧》中略带幽默地说到:古代的作家谈起麒麟和火蛇总是头头是道,但是他们当中谁也没有觉得,既然自己从未见过任何麒麟和火蛇,那就应该避免武断。就连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思想家,也会误认为“妇女的牙齿比男人少”。这种错误,他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而且办法很简单——他只消请他的夫人把嘴张开,亲自数一数就行了。但是他却没有这样做,于是他的自以为是使他闹了一个笑话。
“自以为知道其实自己并不知道”,这是我们人人都容易犯的一种致命错误。如果一个问题仅凭观察就可以解决,那就请你亲自观察一番吧。
检查证据
人人都可能陷入某种偏见,而许多事情又不容易用经验加以检验。
因此要避免偏见,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及时检查自己的信念是否具备足够的证据支持。
罗素说,如果你一听到某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本身就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察觉到,自己的观点没有充分的支撑。
如果某个人硬要说2加2等于5,或者说冰岛位于赤道,你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除非你自己对数学和地理也是这样无知,因而他的看法竟然动摇了你的见解。
最激烈的争论,是双方都固执己见,却又不能提出充分证据的争论。
兼听则明
任何时代,人们都更愿意听取与自己想法相同或相似的信息。
现代社会,表面上每个人都能获得海量的信息,实际上在信息筛选机制和按个人喜好推送机制下,每个人反而更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形成武断的偏见。
所以罗素说,摆脱某些武断看法的一种好办法,就是设法了解一下,与你不同圈子的人们所持有的种种看法。这对于我们削弱狭隘的偏见,很有好处。
想象辩论
罗素说,有些人富于心理想象力。对于这些人来说,一个好办法便是设想一下,自己在与一位怀有不同偏见的人进行辩论。这种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圣雄甘地就对铁路、轮船和机器深表遗憾,在他看来整个产业革命都要不得。也许你永远没有机会,真的遇见一位抱有这种见解的人。因为在西方国家里,大多数人都把现代技术的种种好处视为当然。
但是如果你确实想同意这种流行的看法是正确的,那么一个好办法就是设想一下,甘地为了反驳现代技术的好处,可能会提出的种种论据,从而检验一下你自己想到的论据。
我自己有时就因为进行这种想象性的对话,真的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即使没有改变原来的看法,也常常因为认识到假想的论敌有可能蛮有道理,而变得不那么自以为是。
仰望星空
我们最应该提防的,就是那些容易助长狂妄自大的意见。有些问题本来就根本无法解决,但是,自尊心却使大多数人都看不到这一点。
比如,几乎世界上每个国家的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民族比所有其他民族都优越。如果有证据表明别的民族更优越,那就改变评价的标准,以使自己看起来更优越。
所以罗素说,要想克服最普遍的自高自大问题,唯一方法就是要经常提醒自己: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类仅仅是一个短短的插曲。
而且说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
愚蠢的天敌,就是智慧。唯有智慧可以抑制愚蠢。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鸡汤泛滥的时代,我们缺少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像罗素这般洞悉世间万物的智慧。
爱因斯坦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
罗素严谨、理性而不失幽默,兼具对人文的深切关怀。读罗素的著作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对智慧的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