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总想坐在阳台上,沏一壶茶,读一本书。偷得浮生,享受春天的慵懒和欣喜。
《穿越百年中东》让我们在和平中窥见了另一种生活,动荡、战乱、贫困与极端主义肆虐的破碎的中东。
穿越百年中东(2017年3月1日至2017年3月9日)
作者:郭建龙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1. 在阅读本书之前,对于阿拉伯人、伊斯兰教、中东地区、恐怖主义的认知仍然停留在:阿拉伯人的代表形象就是童年时期看过的骑着毛驴的阿凡提的动画片,特意百度了一下,这部动画片的名字叫《阿凡提的故事》,一共13集。觉得阿拉伯人应该是智慧且幽默的。再有就是丝绸之路上联通中西的商路上牵着驼队、穿着白袍、戴着圆帽的商队–古老而充满着神秘感。伊斯兰教仿佛永远是停留在新闻报纸或杂志上的一个百科全书内的名词。而中东地区就是每天新闻联播最后5分钟看不懂的新闻的发生地,并且总是以战乱、爆炸、贫困、眼泪和个人的悲惨人生联系在一起。而恐怖主义似乎是自我上大学之后才产生的新兴事物,伴随着911的发生,标志是自杀式爆炸袭击及暗杀。然而所有这些认知都好像离我太远太远,与我及我的生活并无太大的关联。
实际上,谈到伊斯兰教总让人联想到落后(无论是思想上还是世俗的生活方式上)。在德国,见到的伊斯兰女人好像总是头戴黑纱身后跟着一群孩子的妇女。直到有一天去慕尼黑拜访朋友,因为朋友在忙工作,我独自逛了据说是慕尼黑最奢侈的一条街,看到成排的豪车停在奢侈品店门口,那些奢侈品的牌子我从来都没听说过。后来问过朋友,她开玩笑地说那些车都是沙特的富商的老婆们的,她们大都头戴黑纱,身穿黑色的长裙,乘着豪车到奢侈品店里挥金如土,之后便又神秘地走上豪车,消失在周围都是欧洲人的大街上。朋友开玩笑说这些店就是给这些沙特富商的妻子们开的。
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石油”。石油这种自然资源,在中东,仿佛成了财富的源泉而同时也是悲惨命运的始作俑者;是持续战乱的原因之一但同时仿佛也成了媒体抨击西方武力入侵中东的借口。不知道是石油为中东的战乱背了黑锅,还是中东的战乱真的是源于石油埋下的隐患。
记得在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那天,有个同班同学在课堂上悄悄地听广播,听到开战的新闻后,兴奋地向后排的同学报告前方消息。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觉得萨达姆是个英雄,伊拉克很强大并且肯定不会向美国屈服;当新闻报道伊拉克的抵抗被美军击溃,萨卡姆被美军俘获的时候,像其他人一样,对伊军与自己所宣传的强大实力大相径庭而大跌眼镜,同时也十分同情萨达姆这位古稀之年的老者–未得善终。
后来觉得中东的青年仿佛和普通人不太一样,从思想到行为。那些信奉极端思想的年轻人,他们也许觉得斗争和武力是自己的归宿并因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唯一能够让自己理解他们一些的方法应该是将他们与抗战时期的共产党员相比吧。为了理想或者说信念而奉献自己。但他们是否都是出于理智而参加极端组织;他们是否足够成熟而做出理智的决定又或者这是命运推动多于个人选择的一片土地。
2. 知识干货–和“极简欧洲史”对接了:
罗马帝国分裂=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西罗马(首都罗马)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现代土耳其首都)
西罗马灭亡/分裂=东罗马存在1000年(拜占庭帝国)
西罗马(基督教)~东罗马(东正教)
西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东罗马皇帝(凯撒)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突厥人(即土耳其人)统治
中东地区人种:
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库尔德人(欧洲人/印欧人种),犹太人(希伯来人)
波斯帝国–波斯人种:印欧人种的雅利安人种
阿拉伯帝国
苏丹和哈里发
锡安主义~犹太复国主义
麦加人
巴比伦文明
3. “一个思想对社会有多大的危害,大致与这个社会的开放程度有关。如果社会足够开放,人民拥有足够的判断力,那么所谓宗教极端思想对于社会的危害是极小的。但如果一个社会不够开放,这些思想就可能随时成为炸药。所以,极端思想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社会开放程度的问题。”~P246
“穆斯林兄弟会的初衷只是一个慈善组织,虽然带着一定的极端思想,但放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它好的一方面会得到放大,而极端的一面随着社会溶解而逐渐消散。”~P246
4. 极端组织的演化– 4代演化轨迹
穆斯林兄弟会–哈马斯–基地组织–伊斯兰国
5. 和基督教一样的问题,究竟先知穆罕默德作为一个人如何能与神交流呢?
有没有阿拉伯人不信仰伊斯兰教的?例如是唯物主义者或者信仰别的宗教(非伊斯兰教体系内的宗教)?
6. “在未来,第四代极端组织并非终点,随着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的逐渐解体,各个教派斗争的激化,以及西方和以色列等势力造成的敌对情绪,在这片越来越碎片化的土地上,激进思想不仅不会断绝,还会继续演化下去。宗教极端思想已经和社会牢牢地捆绑在一起,这里的人民越来越没有选择机会,只能在战争和摩擦中颠簸。也许从奥斯曼帝国解体的那一天,命运就已经注定。这里曾经拥有着和平与繁荣的伟大帝国,这里曾经有最宽容的宗教政策,这里也储藏着最丰富的石油资源,但这里也承担着最沉重的诅咒。”~P249 |能否将目前中东碎片化的政治版图与古中国春秋与战国时期相比较,从而寻找一条抵达和平和发展的道路呢?从千年的奴隶制度到碎片化的战国时代,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经历了各方合纵连横、博弈战争的苦难时代,但最终还是随着历史的进程成为了过去。不知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能否在中东地区得到印证。希望中东的战乱及民众的苦难只是其繁华历史中的偶然一瞥。
7. “当埃及的年轻人经过革命的洗礼后,他们没有办法组织政党参与到民主化进程当中,却总是在关键时刻,通过上街来表达诉求。他们可以推翻政权,却不会建设。一句话,他们太不成熟了,没有真正参与政治的能力。”~P266 |也许全世界的青年人都是一样的,无论在政治动荡的国家(青年们的理想和目标也大都集中在政治方面);还是在和平年代的经济建设的国家(青年们的理想可能在职业选择和爬升),青年人总是理想主义过多而缺乏将理想付诸实践成为现实的方法和路径。偏激多而成熟少;热情多而方法少;很容易将现实看成非黑即白的加减法而缺少独立思考和有效的行动力以及面对现实与理想差距的勇气。~(用以自勉吧)
8. “政治家枉费心机地将社会拉回轨道之中,不要失控,但是,已经没有人也没有一个集团有能力做到了。”~P269 |看过阿拉伯世界的种种动荡、革命和战乱,比以往更多些了解到一个国家从独裁封闭到暴力革命再到恢复和平的过程是多么曲折,需要各种社会条件的成熟和寻求各种政治势力的均衡点,才意识到所谓的和平是多么的难以获得,是各方长期斗争后寻找到的一个精确易动的平衡点。似乎像徒手走钢丝的人,维持和平的平衡,不仅需要谨小慎微的态度,更需要过硬娴熟的保持平衡的技能和成熟的表演经验。
9. 经济问题的主要方面:财政(赤字)、外汇储备与贸易、失业与就业等。
10. “或者说,这三年革命起到的作用......当然,这要政府足够明智、社会足够明智、人也足够明智......”~P298
11. “以叙利亚为例......导致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当然我们可以说......制衡永远是不足的。”~P298
12. “而现在的世界......推翻了独裁,民主就自动建立起来,这是绝对错误的。”~P299
13. “到底是要稳定,还是要民主?......是政治学面临的一大课题,但至今仍然没有好的途径来解决。”~P301
14. 共和国和帝国的区别(答案可百度)
15. 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有个问题跳进了脑海:到底什么样的社会是进步的社会?什么样的文明是进步的文明?科学为什么比宗教更加进步?民主为什么比专制更加进步?共和国和帝国相比更加进步吗?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准是什么呢?如何判断一个文明或者一种社会价值观比另一种更加先进更加进步呢?
16. “世界上有两种政治学,一种叫政治哲学,另一种叫政治科学。......”具体阐述见P346
17. 全书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将纷繁复杂的中东乱象的前因后果叙述的条理清晰、内容完整。中间穿插着作者的个人感受、历史知识及政治思考。有中东国家混乱的分别叙述,也有将战乱置于整个中东和伊斯兰世界的背景下的通盘思考,更有对战乱中个体生命的感性描述:从有志青年到沧桑老人,从政治家到贫民百姓。十分值得多次阅读并消化。
18. 只希望世界能够少些战乱,少些极端主义,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开放,多一些理智的思考和对生命的尊重;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珍惜和平、尊重人权–因为:它是这样的来之不易!
19. 郭建龙,作家,旅行家。《21世纪经济报道》前记者。出版有小说《告别香巴拉》;文化游记,亚洲三部曲:《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三千佛塔烟云下》《骑车去元朝》;人物传记《一以贯之》,商业传记《势在人为》。
20. 豆瓣评分:8.5。
欢迎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搜索:快乐的常春藤。分享读书、旅行、书法、写作、运动及生活的点滴。Thank you everyon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