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父母需要给予积极的无条件的爱。爱不够或者爱过多都会造成问题。
大多数心理问题源自人年幼时候原生家庭经历。面对幼小的孩子---生活不能自理、心理无法独立---若父母常谩骂责怪、虐待、或灌输扭曲的观念,孩子会滋生出羞愧心和不安全感,并通过装假得到自我保护。长大后,这种心态无法获得社会认可,使人倍感羞愧与自卑,各种心理疾病、犯罪等问题就产生了。
可见,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做好工作,可以为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做父母不容易,而中国六七八十年代的父母很多都只有一个孩子,自己尚在摸索做父母的方法,孩子们就长大了。在物质充裕经济发达的现代,家长们容易矫枉过正,爱过多而走向另一种暴力---暖暴力。
爱不够或者爱过多都会造成孩子问题,家长你们给予的爱适量吗?暖暴力定义及特征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副漫画:一个初春暖阳日,一名孩子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戴着冬帽,在减衣去帽的小朋友群里显得鹤立鸡群。有人问他,“你这么怕冷吗?”他幽幽地吐出一句话,“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
这种由父母过度关心(过多爱)造成的这种暴力与冷热暴力区分开来,我们不妨称之为“暖暴力”,简称为对孩子充满焦虑的爱。可以定义为:以爱为理由,过分担心孩子未来,因此过度操心孩子现有的举动。其四个特征为良好的愿望;功利的目标;不当的方法;严重的后果,严重到使孩子产生强迫行为、抑郁症,及社会功能下降甚至丧失等现象。家长常因恨铁不成钢而拔苗助长,或凭以自己为中心的经验及感受来管教孩子,造成孩子的逆反、惫懒,使其常阳奉阴违,与父母所指望背道而驰。
暖暴力尤其多见于独生子女。中国的独生子女数目众多,他们的成长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可谓息息相关。只有一个孩子的家是有其不足的。首先家长欠缺安全感,若孩子有个闪失,对于这个家可不是个小事。这些家长号称为了孩子好,这一口号往往基于自身的不足造成对孩子过高的指望,希望孩子未来光宗耀祖,或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理想。因此,归根结蒂,这种所谓的好是家长自我为中心的表现。而对于孩子,本身的孤寂就够他们承受了,若加上家长施加暖暴力,则处境更是雪上加霜。
暖暴力常见案例
1.闺蜜雅最近有点烦。独生儿子总算由大学回家了,自己却总不能与其安处。以下是雅向我倾诉的两件事情:
一: 母子对话
“今天驾校教练有事,要我在家呆一天。”
“啊?可是昨天才练了一天啊。一周后就要考科二,你得多练练才行。我们一起找个空地自己练吧!”
“….。”
“要不我给你们教练打电话,看可不可以买点?”
“…..。我又不是第一天练车,以前也练过啊。又没怎么忘记!”
“要稳过,必须得多练才行啊!怎么样,去新校区?”
儿子无语转身离开,不愿再与母亲说话,雅也只好罢手。
二:母亲路过儿子身边
见儿子含胸驼背坐在电脑前忙乎,忍不住伸手抵了一下他的下背,抻了一下他的前胸。儿子任由妈摆弄,毫无反应,一点都没有改进的迹象。妈只得叹口气离开了。
我告诉雅,她这属于家庭暴力。她急了,要跟我理论:我又没有打他,也没有不管他,冷热暴力都不沾边啊。我给她讲解了一个新概念:暖暴力,这种暴力因爱而生,有损孩子的自信,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雅听后若有所悟:难怪儿子总是显得自信心不足,不愿意出去与人交往。雅在她儿子小的时候,总是喜欢跟我们说因为他学习上不来而焦虑、担忧。这种担忧往往避不开敏感的孩子的心。看到家长担忧,孩子会自责会内化父母的焦虑。虽然有时候雅也会夸赞儿子,可是根本不起作用。这符合超限效应:由过多过强过长时间的负面刺激而引起的心理逆反的象。简而言之,妈妈长期的高指望与焦虑的表现,让儿子有了并在内心认同一种印象:我在妈妈面前是让她担心的,我是不上进的,根本达不到她的要求的。这样,不时的夸赞只是杯水车薪难起作用。
2.涛是我高中同学,独生女儿琪去遥远的北方上大学后,他时常想念。每过一段时间会写一封很长的信表达自己对成年的女儿成长之感想,也会将这些信发给熟人同学们欣赏。我估计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根本没打开看过。大二了,听说女儿精神状态不怎么好,他很想以文字寄托自己的担心,为女儿解忧。这一次,他将写给女儿的信先发给我过目请求指点。我不看则已,一看大呼不好,这是暖暴力。他首先大篇幅讲到自己最近学佛所得,意识到在女儿成长过程中自己曾有过的不利的行为,表示道歉。然后说到女儿的病,详细分析病症的来龙去脉---大学学习生活复杂啦,未来工作压力啦等等。最后写到让女儿去看中医,却自己先将药方子根据他人生病经验开出。虽然,满纸的“爸爸建议”,但担忧焦虑控制等元素跃然纸上。另外就是谈到他自己如何经历苦难并成长等,对女儿满怀信心的期盼也饱含着焦灼。我觉得若是琪原本无大碍,读了这封信会因感染到父亲的焦虑而身心健康得到恶化。我问了涛两个问题:你的女儿收到你那么多信,有回复过吗? 你与女儿心理交流的通道顺畅吗?不出我所料,答案都是否定的。父女交流非常有限。于是我强烈建议涛不要发出这封助纣为虐的信。
暖暴力带来的警示
写得再好的信也要孩子有阅读的心境。若孩子从不愿与你多说心里话,或者还有逆反情绪,你指望他/她能用心读你的信,并从中受益?很多家长看过龙应台写给儿子的信,也想学习。我可以肯定,那只是一篇文学作品,99% 是写来给读者看的。她的儿子若是阅读过,或者因此有了转机,也肯定是老妈用别的方式早就将他降服了。家庭教育中,说的多不如行动恰当。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逻辑周密的分析,而是他们无声有爱的陪伴。
有人说过,人最初最好的老师是自己的父母,而父母最好的品格,是蒙台梭利所说的“理智的沉静”―――一种理性与温情达到平衡的状态。如果说理性由人的大脑控制,温情则由人的心滋生。“暖暴力”中,“暖”主要是由心发出,具有褒义,可以保留。但是需要大脑控制其不要因过度而构成“暴力”。有些父母天生具备健康的脑与心,这是难能可贵的。对于那些需要后天进修的父母,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有自己倾注心血的事情:事业啦;闺蜜圈活动啦;瑜伽冥想啦。对于孩子,主要是提供衣食住行上的充足温馨感与爱。俗话说,对于孩子的情感教育,最好莫过于父母相亲相爱;而对于孩子的职业教育,最好莫过于父母热爱自己的事业与生活。
2.在孩子面前最好少说,代之以行动为表率。大多数家长常闭不了口就是因为他们有很高的自己达不到的理想,将这些化为理论教训孩子并内心期盼孩子能做到。对于这种家长,他们不如思考如何让孩子具备能达到他们理想的能力,或者干脆放弃指望,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轨迹。这种时候,少说达到安静是最好的对策。安静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家长能安静地听孩子讲述他们自己的喜悦、苦恼等,那么孩子通过诉说就有可能获得情绪的疏通或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获得有效的成长。
3.父母应学会无为而治静待花开。相比而言,不作为比任何暴力都好。尤其是孩子即将或者已经成年,父母要充满信心的相信他们,并放手让他们承受一定的失败带来的挫败感从而吸取教训获得自己的成长。这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以上提到的两位家长,其子女都已成年,应该选择相信孩子,无为而治。中国独生子女的身心成熟可能会晚一些,对于刚成年的孩子,如果他们有需要向家长求助,家长站在理智的沉静者角度,可以给予适当的“暖”之指引。
结语
雅听从我的劝告,与儿子就餐时,尝试让儿子开口多说。于是有了这样的对话:
“你上次说想吃拍黄瓜,妈试着做了个,你尝尝看合不合口味?”
“嗯……,还行。”
“那就好。……”
“今天练车时,我看到前面车那么慢,都有点不耐烦了。”
“哦?!”眉毛挑起,饶有兴趣的样子。
“那是新手开车,不敢松油的。”
“呵呵,在你面前也有新手了。”
“是啊。上次新宇说我在开车时,看到我左边的车滑下去了。我一看,还真的滑下去好远。”
“哇……。”
要是以前,雅会随时插话,教导警告儿子自己开车时一定要注意这注意那,安全可重要了等等之类,以表达自己的关心,也使谈话变成以她为主的演讲。现在,她尽量只是运用一些感叹词,让儿子说下去。
就这样,雅的儿子开始变得开朗一些,并愿意与妈妈交流。雅感觉与儿子心更贴近了,儿子也真正地更听话了,行动上也主动起来。
很多人认为孩子都成年了,一切行动都晚了。其实,父母的改变永远都不会迟。父母的行动永远比不行动更重要。看到孩子切实的变化,你就会知道。
爱不够或者爱过多都会造成孩子问题,家长你们给予的爱适量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