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愚成智”意思是个人有限的能力和相对愚笨的智力成不了什么大事,但是很多人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就能够创造更多的美好和价值。
我认为这个成语并不贬低个体智慧,毕竟没有个体就没有群体。它只是强调个体智慧有限,群体智慧无限。
所谓的“愚”和“智”只是低维认知和高维认知的字面区分而已。
如果把“众愚成智”看成一个模型,那么这个模型什么样子呢?
一、蚁群的智慧
单个蚂蚁智商不高、视觉不发达,但是蚁群在觅食时,总能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找到巢穴与食物源之间的最短路径。
蚂蚁的信息素可以理解为人类的语言或文字,是蚂蚁间通讯的工具。
每个蚂蚁都去寻找食物,幸运的蚂蚁找到食物后就释放出信息素,其他蚂蚁感知到就会寻来,并在这条路上释放更多信息素,导致这条路上的信息素越来越高,最终成为最短路径。
所以,蚁群在遵循“根据信息素浓度进行路径选择”这一简单原则,通过大量蚂蚁“全面撒网、重点培养”,最终选出了最短路径。
蚁群智能的本质是因为它们有算法,即“根据信息素浓度进行路径选择”,便是所谓“愚”。
虽然算法简单,但是蚁群通过大量重复实践,便涌现出更高维度的智慧,找到了真正的最短路径,就是所谓“智”。
这就是典型的“众愚成智”。
![](https://img.haomeiwen.com/i25595756/9a483007d19c8529.jpg)
生活中,存在很多“众愚成智”的例子,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算法简单,但只要长久地重复下去,就会呈现出人意料的智慧。
二、写作的智慧
在我看来写作也是如此, 不同的作品只是输入、输出不同而已,算法都是重复实践,都遵循“众愚成智”的模型。
(一)日更文
在写作中,日更就是每天写一篇文章。
一篇文章的价值不大,便是所谓“愚”,但是加持了每天重复写一篇的算法,天长日久后,坚持日更的人文章写得更好,思维更灵活,生活更多彩,这就是所谓“智”。
(二)小说日更
每天日更和小说日更当然有很大差距。
日更文有感而发即可,而长篇小说不是为读者营造一个场景,而是播出一部连续剧,这就决定了它的复杂度。
没有趣味性,读者就没兴趣读下去;没有连贯性,作者也没法写下去;没有知识性,就不会让读者产生思考,就没有价值,也没有存在的意义。
长篇小说如果有“趣味性、连贯性和知识性”这三个维度,便能更立体地存活下来。
所以,小说日更的输入是“兼具趣味性、连贯性和知识性的文章”,便是所谓“愚”。
算法仍然是每天写一篇。
作者长期坚持下来,就为读者呈现出一部连续剧,让那些人物、形象在小说里面真正生活,产生自己的想法,形成了自己的小世界,也就是所谓“智”。
(三)故事接龙
短短两天时间,群中10人参与故事接龙游戏,完成一篇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在排行榜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我参与游戏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家脑洞真大,让故事情节如过山车般变幻莫测。
不过,这个游戏很锻炼应急能力,让人受益匪浅。
只是,最后通读整篇文章,我感觉文意不够自由流转,原因应该是文章修改力度不够。
文章是改出来的,可能因为情节太曲折不好修改,也可能因为人多不好组织。
如果下次故事接龙,每个参与接龙的人接龙后,能够根据上下文剧情的改变,做好自己接龙部分的修改,特别是文章接龙完毕后的修改,整篇文章就会文意更顺,也能更上一层台阶。
这个游戏在接龙过程中充分尊重了个性化,让我看到松散组织确实有活力、有棱角,但整体协调性不够,还需强有力的领导才能将大家拧成一股绳,做到重拳出击。
从“众愚成智”的角度看,每个人的接龙内容是“愚”。
这个作品虽然在连接上有些参差不平,审美也千姿百态,但它是一个纪念品,一个创新尝试,也许以后便是一种新文体,终将形成一种我目前不太理解的“智”。
(四)写作平台
简书活跃用户不少,每个用户每天写出各种各样、千奇百怪、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文章,这些文章的思考角度、呈现方式都非常独特。
也许每一篇文章都如萤火之光一样星星点点、微不足道,便是所谓“愚”。
但是每天这么多人在简书上发表文章,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在累积的算法下,这些萤火之光也形成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就是所谓“智”。
可能是思想流动的趋势、理想的生活方式、对某种流行趋势的集体有意识或无意识抵制等等。
虽然这些“智”不一定在我的理解范围内,也无法描述清楚,但我能感觉到它有能量。
这能量来自于人们的内心,又反哺给所有人,让人们精神上更有归属感,变得愈发安定、平和、自信、幸福。
原来生活中这么多“众愚成智”的现象,也许它本来就是最常见的社会现象。
简单的算法加上重复实践,形成了如此纷繁复杂的智慧。
以前我是最没有定性的人,以后我要做一个各方面的长期主义者,希望发现更多坚持和重复对世界的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