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一本书《考试脑科学——脑科学中的高效记忆法》,作者是池谷裕二,日本的一个脑科学研究者,译者是高宇涵,信息不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的有些内容可能在将来被证明是错误的,所以我更不能不保证本文的内容全是正确的,是非还需读者自己判断。
本文是对第一章内容的介绍和讨论,可能会对一些对自己的记忆力不自信的朋友有所帮助。
书里指出,遗忘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有必要耿耿于怀。这里给出了一个脑科学中对“记忆”的描述,也可以当成一个定义:
记忆是将神经回路的动力学(dynamics)现象转化为一定规则,在突触重叠的空间中,根据读取的外部时空信息,形成一种内部信息表达的过程。
如果你能看懂这段话,那么你是个天才,我将对你肃然起敬。反正我是看了好几遍也没明白,只是隐隐约约好像知道了点什么,又好像什么都不知道,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说人话”。
简单点,用人话来说,记忆就是新的神经回路的形成。人脑中存在约1000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之间有一种叫神经纤维的东西,把不同的神经元连接起来,每个神经元都会与其他1万个神经元相连,这些互相连接的神经元构成的系统就是神经回路。
这里说记忆就是形成新的神经回路,当新的神经回路形成的时候,你就记住了一些新东西。
这一点我觉得还是很好理解的。抛开玄学的一些东西,记忆的变化一定是大脑的这套神经系统发生了某些物理上的变化,因为归根结底,物质是记忆的载体,这跟计算机的外存工作原理很相似。往硬盘或光盘上存东西,一定会改变硬盘或光盘的物理单元,虽然从外部几乎看不出任何变化。
那人为什么容易遗忘呢?记忆分为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存在一个叫大脑皮质的地方。虽然不知道记忆的容量到底有多大,但显然不是无限的,所以,如果事无巨细,什么都往脑袋里塞,很快就会塞满了,然后就会死机。
还有一个原因。大脑是身体消耗能量最大的器官,如果什么都记就会增加无无谓的能量消耗。所以只记重要的东西,而忘记不重要的东西,对人是有好处的,也是远古以来身体形成的自我保护。
其实世界上出现过具有超强记忆力的人,他天生就能(不得不)记住生活中经历的所有事情,包括各种无聊的细节,可谓事无巨细,一清二楚,而且永不忘记。
我们可能会很羡慕这样的超强大脑,但是这项超能力却给当事人带来很多困扰,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可以设想一下,他记得所有的事情,想忘记的事情也无法忘记,痛苦的记忆也不能被时间冲淡,每天还不断有新的东西进入脑子里,恐怕用不了多久就崩溃了。
所以能忘记一些没用的东西其实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我们没有必要太介意这个。
那什么东西能记住能,什么算重要的事情呢?书里说,判断一个信息是否重要的标准就是该信息是否与生存息息相关。
这里要介绍一个叫海马体的东西,它是脑子里长得像海马的一个部位,是负责筛选信息转化为长期记忆的。就是说,信息是不是重要,是不是与生存有大关系,全是海马体说了算。
打个比方,“吃了没煮熟的豆角可能会中毒”就比“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样的信息更重要,前者记不住可能就会中毒身亡,后者记不住好像没什么大碍。海马体就是负责检测哪些信息生死攸关,哪些信息无关紧要的,重要信息一定要记住,便转为长期记忆,不重要的就忽略,很快就忘了。
可是很多海马体认为不重要的信息,我们确觉得重要,我们希望记住,比如学习、考试。我们想要记住这些东西怎么办呢?办法就是通过重复来欺骗海马体。海马体不断接受相同的信息,就会误以为这是重要信息,一定的次数以后就会将短期记忆转为长期记忆。
这点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背古诗,小学的时候背的古诗30年后你可能还能背出来,比如《静夜思》《锄禾》你一定还背的出来,就是因为重复的次数太多,转化成了长期记忆。
如何有效的记忆呢?有个叫艾宾浩斯的人研究了遗忘规律,并画出一条遗忘曲线。曲线显示,记住的东西会在短时间内忘掉大部分,剩下的也会在大约1个月的时间基本忘光光。所以复习的最佳时间就是刚学完的几个小时内,稍长一点时间后再复习一次,更长的时间后再复习,如此重复4-5次,就可以转化为长期记忆,基本不会忘了。
这次就先聊这么多,下次再深入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