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真是充实快乐的一天!从听王绪溢博士在北京的直播讲座到看《数字时代的学与教》到今天现场听到了“王者之声”,除了内心喜悦以外,我的神经元在不断地建立一个又一个的联结,哈,应该说听了今天的讲座,我又聪明了一些些,因为对信息技术融合课又多了一些理解。

今天王博士和我们分享了智慧课堂的核心五要素:数据、检测、对话、差异和小组活动。每一秒我都不想漏听,生怕漏了“金条”。这五要素我似乎每个都懂,而且自认为很懂,但其实了解的并不够,王博士对每一要素的讲解都超过我原有的认知范围,属于我没听纯看图完全不懂但听完“哦,原来是这样”的感受,准确的说王博士的分享对我的思维有个升维作用。而且时不时有惊喜小彩蛋,“Ai能取代教师吗?”我毫不犹豫选择了不能,结果问“你懂什么是人工智能吗?”哈哈哈我不懂,那我凭什么毫不犹豫的选择AI不能取代教师呀。会场大家开心的笑,但在笑声中我们懂得了每个问题问出来的价值以及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做好数据决策即时反馈呢?也就是理解学生的差异,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数据决策”这个词我刚接触出现在陈蕾老师和我的对话中,我一直不理解。直到我以学生心态现场和看直播听了陈蕾老师的信息技术融合课。我是小学数学老师,那天我以学生身份全程参与,虽然我没有平板,但我也默默做选择思考问题。听完课参与了磨课的我才知道学生的数据经常和教师预设的差距很大。数据决策对老师而言是一个大挑战,面对各种各样的差异,如何即时反馈?王博士所说的的“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角度出发,掌握学生的差异,提高学习成效。
说来惭愧,自己应该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教师中心型老师,常态课教学中啰啰嗦嗦讲好多遍,还生怕孩子听不懂!公开课呢,课堂教学设计和语言都精细不少,但每次试上就是为了了解学生的预设,以调整教案让自己顺利流畅的进行,这样自以为充分备好预设的情况其实并不是真正了解学生,只是在教师需要的时候呈现孩子正确或错误的回答,是为了教师的教而展开教学的,自己在公开课时尤其畏手畏脚,生怕出了预设外的情况不知所措。唉,这可偏离了教学的本质呀。
正因为我这样,所以格外佩服走出舒适区面对挑战的陈蕾老师、郑天宇老师,面对各种各样即时不同的数据,如何做好教学决策,这体现的是老师的教学智慧。哈,以你们为榜样,另外听王博士的话进行刻意练习,我也要小步小步的改变自己啦!
七月初得知今天要来旁听王博士的课,我担心自己是小白听不懂讲座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赶紧买了王博士的书《数字时代的学与教》,读的时候觉得很受用,已经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我想我也会是时读时新,王博士给我们指明了大方向,剩下的改变其实是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改变和实践的,我们都加油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