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而不呆滞,寂静而有力量。平波水面,狂澜暗藏。图来自微博
——贾平凹
沈从文写道,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
总是有人说,人不能脱离集体,要合群,我赞同前面,对后面存在歧义,仔细想合群的定义是什么,是明知三观有差异,内心所想与周围事物存在异同,还要一味迁就自己,迎合别人,还是自在独行,倾听自我。
答案很显然,可抉择却很艰难,大多时候既想要做独行的自己,为自己留一分傲骨,又不得不在某些时刻因为某些原因去低头,因为现实环境是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的,心境,人物不变,改变的是环境。
所以儒家才有取中庸之道的说法,中庸的意思是平衡,而且是在常变的系统中动态地保持平衡,使阴阳相容,两极并存,且能有效地平衡两极,不使一方独大,而失去多元的声音,失去异质互动的活力,失去系统中自我校正的能力。
中庸绝对不是平均主义,更不是不好不坏,不黑不白,不左不右,不冷不热。那是平庸,不是中庸。既然中庸是在常变的系统中保持动态的平衡,则「好问而好察迩言」十分重要,体察到了实情后,如何平衡系统的失衡则更重要。
诚如大学之道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定、静、安、虑、得,从定开始最后能得到正确的决策,找到新的方向,使系统复归平衡。
凡事取个中庸,既不绝对否定,也不绝对肯定,三两筛合取个折中。
视时而变,不是察言观色,见风使舵,不是脱离人群,自在独行,是适当回归人群,必要时再次回到自己的一方天地,为自己留一个空间,那里只属于自己,你可以做你自己热爱的,欣赏你中意的。
很普遍的一种现象是,比如在那些名家尚未出名时,几乎没有人觉得他很有特质,它的作品怎么看也是那样而已,当他出名以后,那些人又一窝蜂的涌上去,毫不犹疑的奉上夸赞的话,大言不惭的说着违心话,是他的作品变好了吗?其实作品还是那些作品,风格也是那些风格,变得是人心,因为身份变了,作品自然也跟着升值,你总不能抬高一个人而去贬低他的作品吧。不变的是作者,他没有因为不被重视而降低自己的标准,也没有因为平淡去改变自己的风格,他只做自己的事,其他的交给世界去评价,好在世界并没有辜负他。
每个人都要去培养一两件擅长且热爱的事物,可以是写作,可以是读书,或者中意影视,打球,听音乐,玩乐器,烹饪…总之你要去培养自己的爱好,以便在独处时也可以使内心不那么空落落。
总会有人很功利性的去赋予这些事物的含义,我做这些有什么用,能为我带来什么,岂不是浪费时间,说实话,当你坚定不移的去使自己投入到某一个地方后,你便不会那么纠结它的回报,因为它已经很自然的贴合进你的生活当中。最开始或许平平无奇,可总会有一个时刻,一个领域,它能够为你派上用场,这时你一定会感谢当初那个平庸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