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盘点近年来的热门词汇,“原生家庭”一定是逃不开的热词。提及原生家庭,我就想起那句话“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好像原生家庭带来的童年阴影,是需要用一生来消解的,人的后天性格缺陷也都是因为原生家庭导致的。
每个人都有父母,每个人都有童年,因父母的不同教育方法,每个人所拥有的童年时光也不尽然相同。但原生家庭的痛苦,竟然完全不受到经济、阶级或是时代的影响,唯一的区别在于所承受的原生家庭苦痛形式的不同。
高知家庭子女说,父母只在乎自己的成绩,完全忽略自己的情感和实际需求。一旦成绩下滑,就会受到语言暴力。
留守儿童说,童年时期根本没有和父母相处过,只有接电话时听到几句好好读书的叮嘱,父母于自己太陌生了。
被喊为“招娣”的女孩子讲,自己生下来就是照顾弟弟的,在照顾弟弟的过程中,形成了讨好型人格,直到远离父母上了大学才终于慢慢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缺陷。
……
以“原生家庭”为关键词,在网络上一搜索,就能看见无数条相关词条,内容之繁多,简直令人怀疑每个人都有原生家庭的所造成的阴影。
芒果台《我独自生活》的综艺节目中,明星朱永辰40多岁仍然活在母亲的控制阴影下,毫无疑问,如果朱永辰能实名制吐槽,他也会说,这种原生家庭令我窒息!
有人说,想要解除原生家庭的阴影,就一定要做到经济独立。可是大明星这么有钱了,肯定算是经济独立了吧,为什么还不能脱离原生家庭?
在我看来,所谓的独立有两种,一种是经济独立,一种是精神独立。从前,我以为经济独立很简单,精神独立比较难。后来我发现,经济独立比精神独立更难(笑)。尤其在当下房价如此高的时代,饱受原生家庭苦痛的人想在距离上脱离原生家庭的第一步——拥有自己的空间,就是个大难题。而精神独立好像看起来就简单一些了,至少它是非物质的实体,至少它只用努力改变自己的心态和心理。
有人早已满足经济独立的条件,但却离精神独立很远很远,具体表现为某些中老年人对着事业有成的单身人士说,挣钱再多,只要没结婚人生始终不完整。
有人认清了原生家庭的现实,渴求精神独立,但却受限于经济能力,只能陷在泥潭中难以自拔。这类人群主要以青春期高中生为主,以进入大学远离家庭为目标。
《被讨厌的勇气里》说以这样那样的原因,责怪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的人,是想以原生家庭为借口拒绝成长。他们未曾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早已长大成人,不同于幼年的自我,需要依赖于父母的经济帮助和情感支撑。长大成人的自己,完全可以在遭受类似于童年时的伤害时,采取不同于童年的措施,而是借助成年的自己,保护那个受到伤害的自我。当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才能从原生家庭的阴影中走出来。
二十五岁之前的生活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父母,家庭所给予的经济支持,父母的情感后盾。二十五岁之后的命运,是握在自己手里的,这时父母老去,经验已不足以应对新事物,正是我们一展抱负的时候。
原生家庭的局限是现实,如果始终纠结这个问题,试图磨灭它、改变不可能改变的,并将一切原因归诸于它,那就变成了永远长不大的小孩。因为只有小孩才会为要不到手的糖果哭泣,而成年人完全可以走进超市,任意采购自己钟爱的糖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