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傻或傻论

作者: 慧小田哲思学 | 来源:发表于2019-03-25 20:49 被阅读32次

作者:尚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研究员 来自:先锋哲学公众号

要高度警惕思想领域的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现象,这种现象会使人“变傻”。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恶,到生米已经做成熟饭时,人们就连后悔的能力都没有了,因为已经长期服用了快乐丸,不过话说回来,不自知的傻,似乎也很幸福。

先列举傻现象:

一个人的头脑,是“正确”指令的收发室。人家说什么,他就信什么,他完全封闭不相信的开关。他的头脑中只有必然性,没有可能性。他从来不想例外情况,而满脑子都是“如果这样,结果一定是那样。”这是第一种,属于真傻。

第二种:人家说的话,他是不相信的。但是,为了某种不可告人的但其实大家都知道的目的,故意装着听得认认真真、似乎深受启发,还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这是极其善于满足别人虚荣心的人,这不是很精明吗?我说傻,是因为这种人其实是下了赌注的,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赌进去了。人在决定赌博的瞬间,智力水平往往很低,因为此时此刻,人总往赢钱的方向想事情,得给自己发明证据,得时刻想着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为了自己给自己壮胆,久而久之,这种人的智力水平会逐渐下降,因为长期处于假装相信状态是非常累的,不如干脆两眼一闭真相信才能真正鼓舞自己。这样的人可能文质彬彬、规规矩矩、十分谦和、说话得体、四平八稳,但实际上已经选择了一种疯狂,他封闭了自己的批判能力,这属于精明的傻。

精明的傻之所以不智慧,在于他自以为活出了自己,其实是活出了别人眼里的自己。换句话说,这样的人,活着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别人羡慕——他在满足别人虚荣心的同时,目的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只是一个稻草人,或者就像毛主席说的,一个纸糊的老虎。

精明的傻之所以不智慧,还在于这是一个机械的、可以复制的人,他当然不孤单,因为同样的人成千上万,可以互相取代。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在于他不可取代。比如鲁迅死了之后,再没人可能写出他那样风格的杂文(毛主席说,现代文人中,鲁迅的骨头最硬。我体会毛主席的话,是指鲁迅最会翻白眼,但他却谦虚地说自己不会翻白眼。鲁迅的原话是这样:“阮籍年轻时,对来访的客人,分别给人家青眼和白眼,那白眼是全然看不见眸子的,恐怕要练习很久才能够。青眼我会装,白眼我却装不好。”问题不在于鲁迅这话说得多么有水平,而在于只有他才会如此说话,别人根本就模仿不来)。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可以被取代,就像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那么这螺丝钉每天都活在心神不定之中,他在与别的虎视眈眈的螺丝钉之间的明争暗斗中,度过了辛苦算计的一生,这种人不贪婪才是奇怪的。

第三种傻,我称为“不好意思”现象,这是我们文化传统遗留下来的坏风俗。一个真实的人是这样的:高兴,可以手舞足蹈、忘乎所以。不高兴,就拂袖而去。换成表达式:肯定,就说是。否定,就说不是(不要兜圈子),这就显得有生龙活虎的剧情。比如恨一个人,就当面和他说“我恨你”,即使让他下不来台。说“爱”的情景亦然。还有就是肢体语言,要把内心的情感乃至情绪直接化为肢体动作——所有这些,一言以蔽之,叫做“好意思”,没害羞,是怎样就怎样。这样的文化才有力量,它免去了不必要的瞎猜和猜错,还极大地节省了人际交往的成本。

相比之下,“不好意思”是没有力量的文化,它甚至是滋生阴谋诡计的温床。比如,“不好意思”培养起这样不好的风俗,当一个人真的对另一个人说“我恨你”的时候,这句话已经在内心酝酿好久了,它相当于最后通牒或者公开宣战,这就是一辈子的咬牙切齿。但这不合乎人情,我的意思是说,在说“我恨你”时,真实的情景其实非常可能指我现在恨你,而几天之后,甚至过一会儿就不恨你了。就是说“我恨你”并非相当于一句承诺,而只是即刻的心理行为,并非终生有效——这才近乎真实的内心生活。如果我们的文化返回如此真实的内心并且勇敢地表达出来,就能实现真实的、丰富多彩的交流,它是有力量的:它鼓励辩论,甚至鼓励决斗,一切都解决在明处。我宁可看一个坏蛋坏得赤裸裸,也不喜欢阴谋诡计那种的。

傻现象还有很多,暂时只写以上三种。

一个人变傻,是由于心理活动的模式是僵化的、固定的,满脑子都被“应该”或者“理应”占据着。这是一个从不思考例外的人。他的相信,全都都建立在必然性基础之上。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疼,我的意思是指类似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条件反射”的情景:它不是先天的,来自后天外部环境的反复刺激而形成的固定生理与心理反应,就像如果大街上响起某种刺耳的车鸣,行人即刻就能分辩鸣响来自救火车、医院急救车、警车。这是耳朵被反复训练的结果,而最警觉的犬耳朵虽然听力比人强,但绝对听不出来属人的意味。换句话说,人具有给广义上的语言加密和解密的能力。

 卢梭的《爱弥儿》是人类教育史上的杰作,核心观点是,人的自然状态原本是幸福快乐的,但随着人的“成熟”,人类制造出自己的不幸,这都归因为糟糕的教育,人是教育的产物,而社会就是把人教坏的“大染缸”。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给人的教训,都是一套训导形式,它们给原本野性的、活生生的热情套上枷锁,让不听话者感到疼或者吃不开,这套高度形式化的命令系统,已经给语言加密。如果你读不懂这套密码,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碰壁。它暗示你应该这样说而不应该那样说。如果你这样说,就会有好处。如果你那样说,就让你吃不了兜着走。我们不要误解,以为坏话都是明说的,绝对不是。它需要一种反复疼过之后才有深刻理解的解密能力。鲁迅批判儒家固然有其激进之处,但得承认他击中了要害。只有智慧之人才具备的解码能力——鲁迅从“仁义道德”的字缝里读出了两个字“吃人”。孔夫子的思想一旦异变为官学官话,就会把人的真实感受放在火炉上烧烤,直到被弄得面目全非,让人自己抽自己的嘴巴。

卢梭认为小孩12岁之前,最好别上学。他的意思是,学校会把孩子教傻,甚至教坏。为什么呢?因为学校教会了孩子说谎,这就等于输在人生起跑线上了。换句话说,如果每个人一生都免不了撒谎,那么不撒谎的童贞时期越长越好。学校教育的语言自有一套加密和解码系统,它用考试成绩惩罚和奖励学生说一套他们幼小的心灵还不明白的形式正确的套话。孩子没有能力理清自己到底说了些什么,但怎么说就会奖励糖块或者被罚站,孩子是清楚的,这就是学校教育中的巴浦洛夫“条件反射”情景,它诱使孩子的思维模仿机械化,也就是变傻。一个如此的小孩成人之后,对这套形式化的考试语言或者应付考式的思维方式,已经烂熟于心,丧失了思想的野性,似乎人生时间表已经按照计划排得满满的,他很累,目标始终如一。他害怕出现意外情况,这是一个从不走神溜号的人、一个内心脆弱的人、一个总要与同类人抱团取暖的人、一个只有表面热情实则内心茫然的人、一个高度自动化的人。一个真实的人不该这个样子。

傻的思想“风格”就是没有风格,它相当于思想流水线,这边一按开关,那边自动出产品,这很像机器人。我们知道机器本身是没有思想的,它只遵循最初启动的指令。这指令由一套形式系统加以规范,它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比如博士论文,为什么硬性规定一定要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呢?然后,博士们写“这个问题(他自己研究的论文题目),国内研究得不够”——呵呵,这是套话。不应过多责怪博士,而应该谴责那些不懂装懂的行政官员。我可以抬杠: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马克思开头就没写“国内外研究现状”,也没写“这个问题,德国哲学界研究得不够”。

思想,是不能程序化的。

没风格的死板,也具有将思想变傻的潜在趋势。所谓活,就是换一句话说的能力。比如,说“解释学”,这很不活泼。深刻的东西也能一说就懂?可以的,比如以这样的描述取代“解释学”:“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摘自鲁迅《狂人日记》)。这就有鼻子有眼,活灵活现,可以演电影。但你去词典上查“仁义道德”的词义,没告诉你意思是“吃人”。能读出“吃人”,是思想家的本事。我的好友李河教授说,这叫“原样的解释”,我非常赞同!

以上鲁迅说:“这历史没有年代”,他说得非常有水平,原样的解释就是:在这里不存在时间,无论过了多少天都等于永恒不变的今天。换句话说,重复意味着杀死了时间。

古中国散文风格透着灵气,决不像如今的文风这样傻气。莎士比亚戏剧谁译得最好?朱生豪!他批评女友宋清如:“你不懂写信的艺术”。为什么呢?因为她写信给他,一开头就是“请你莫怪我,我不肯嫁你。”唉,“这种句子,怎么可以放在信的开头地方呢?要是我这信偶尔被别人在旁边偷看见了,我要不要难为情?理该是放在中段才是。否则把下面‘今天天气真好,春花又将悄悄地红起来’二句搬在头上做帽子,也很好。”

还有,“‘今天天气真好,春花又将悄悄地红起来,我没有什么意见’这样的句法,一点意味都没有(无诗意——引注);但如果说‘今天天气真好,春花又将悄悄地红起来,请你莫怪我,我不肯嫁你’,那就是绝妙好辞了。”为什么呢?心情大起大落?使人失望也是一种乐趣?朱生豪说,这样表达具有“poetical instinct”(本能的诗意)。

还有,“你瞧‘朱先生,请你莫怪我,我不肯嫁你’——这样的话多么刺耳;‘好友,请你莫怪我,我不肯嫁你’,就给人一个好像含有不得不苦衷的印象了,虽然本身的意义实无二致。问题并不在‘朱先生’或‘好友’的称呼上,而是‘请你莫怪我……’十个字,根本可以表示无情的拒绝和委婉的推辞两种意味。你该多读读《左传》。 ”

因此,我建议对写作有兴趣的朋友,都买一套《左传》,当然决不是为了写情书,这东西时下或者早就不写了。我是说,古文细腻的会意表达能力,隐藏着我们祖先深刻的思想和情趣。

相关文章

  • 论傻或傻论

    作者:尚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研究员 来自:先锋哲学公众号 要高度警惕思想领域的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现象,...

  • 论“傻”

    当今社会,“傻”可能有很多种。看过最无奈的就是有的人揣着明白装糊涂,看过最讨厌的就是欺负“傻”人,更多的是向往...

  • 论“傻”

    我认为,世上有两“傻” “傻”在人的心中一直都是贬义词,常常用它来讥讽,嘲笑别人。我想,“傻”虽然是贬义词,但是它...

  • 2018-06-23

    不与傻逼论长短,三季人!

  • 无标题文章

    常与同好争高下 不与傻逼论短长

  • 论傻逼

    我吧,很不喜欢傻逼,觉得跟他们沟通太费劲,一个简单的道理死活讲不明白,完全没有风险的事情总觉得天要塌下来了。 不过...

  • 论傻逼

    (这个是大学期间写的一篇文章,无意间又翻了出来) 论傻逼 傻逼的定义 京骂中最出名的大概就是“傻逼”一词了,或者说...

  • 论傻逼

    朋友对我说,“你真是一个傻逼。” 我呵呵一笑。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傻逼一词就从贬义变成了褒义,从形容人沙雕变成了形...

  • 傻逼论

    既然每过一段时间,都会觉得过去的自己是一个傻逼。 那么,现在的自己必然是个傻逼。 由于,成长的路没有终点。那么,自...

  • 论傻逼…

    一切不自知自己行为之愚蠢之人。 傻逼分两类,一类人的傻逼是暂时的,他们会在不经意地傻逼之后,带着对他人的歉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傻或傻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vb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