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对于我来说简直是当头一棒,把自己打清醒了。眨眼间自己从孩子变成了孩子的父亲,我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啊!
这部电影2013年就拍完了,推迟5年才公映,不知道总局是出于哪些考虑。可能太过真实了吧,事情往往越真实越可怕。电影对人物的刻画近乎白描,以至于看过的人多多少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父亲只会给予女孩物质上的满足,却很少给予时间上的陪伴。
女孩要参加兴趣小组,父亲强制做主,却不考虑孩子的真实想法。
因为父母离异,女孩托付给爷爷奶奶抚养,老人家过度溺爱,却从未真正了解孩子的心思。
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爱,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到一条狗的身上。
狗丢了,没有人关心,对大人来说那不过是一条畜生,对孩子来说,那是她全部的精神寄托。
寻狗未得,她愤怒了,反抗了,换来了父亲的暴打。
从此以后女孩“变乖了”,不再纠结于自己情感上严重依赖的小狗,努力学习考到好成绩。大人们松一口气:孩子终于懂事了。但我们明明看到了她的隐忍。
从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里,大家都会感概青春的残酷。但却很少有人能深刻的反思,自己如何去做才能让下一代的青春不那么残酷。孩子的童年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建立安全感,但现实中我们疲于应付工作和生活,很少陪孩子,仅有的一点时间却抱着手机。孩子青春期变得独立,父母却处处插手,强加自己的意愿给他们,要孩子听话,让孩子懂事。
其实,最可悲的不是我们经历过的残酷青春,而是我们也变成了自己儿时最讨厌的那个父母。没有人反思,就只能不断重复过往的悲伤,循环往复,永不停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