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散文
对哲学的批判——读《反哲学入门》随想

对哲学的批判——读《反哲学入门》随想

作者: 9峰言峰语 | 来源:发表于2021-08-21 16:24 被阅读0次


    哲学是什么?

    一般人觉得其玄之又玄,很难说清楚。尤其是当你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哲学著作中的时候,随便一个哲学家的论述就能让人眩晕不已,当然也让一部分人神往不已。

    有可能恰恰是因为其“高深”,所以让一般大众敬而远之。

    当然,对于哲学是什么,也有简单的回答,那就是“爱智慧”。

    这么一讲,哲学就有点从“神”的存在变成了“人”的存在,可被一般人接受,不再是阳春白雪的东西。毕竟,“爱智慧”可以是每个人都有的,也可以是每个文化就有的,不再是西方文化的专利,也不再是有识之士的专享。

    有点基本常识的都知道,哲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是几千年西方文化的结晶,其诞生的核心在古希腊。

    哲学怎么来到我们身边的呢?

    应该是先去往日本。“西学东渐”先发生在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已经开始,那个时候日本社会为了谋求发展,开始了主动学习西方的所谓的先进文化。所以哲学自不当然地开始进入日本学界。

    其实,也有人说,“西学东渐”在日本的前前后后,也是日本高举“国学”的时候。当外来文化进入本土文化,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总会有一批“卫道士”出来捍卫、复兴自身的本土文化。这是一个民族通常会干的事情,本土文化也即民族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身份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然,日本高举“国学”的时候,不仅针对的是西学,而且也是针对“汉学”(也即中华文化)的。

    随着历史的展开,慢慢的“西学东渐”在中国发生,这个时候很大程度上是经由日本。所以,“哲学”一词也是从日语的书写、含义而翻译过来。

    日本学人对于西学而来的哲学也有着多样的处理,有吸收借鉴的,有批判反思的……

    其中木田元的《反哲学入门》就是一种立足于日本本土文化对哲学的批判反思。

    就像作者前言中所说:“经常会有人指出日本没有哲学,我完全赞同并且不认为这有何难为情。‘哲学’归根结底是西方文化圈特有的一种不自然的思考方式。”

    为什么会如此说?

    他指出关于哲学就是爱智慧的说法不具有普遍性,是一种对于哲学的误解。他更倾向于说哲学是一种思考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对‘所有存在事物是什么’进行设问和回答的思考模式。同时还要设定一个超自然的原理,以其为参照对所有存在事物进行研究的特殊的思考模式。”(P29)

    所以,“哲学的根本问题就是询问‘存在为何物’,即探究所有存在物体为何物、以何种方式存在”(P31)。

    于是作者简略梳理了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古代、近代哲学都是以超自然的方式进行思考的哲学,而现代以来西方哲人也开始了“反哲学”的思考和行动,尤以尼采、海德格尔为甚。

    作者综合海德格尔的观点,提出了对“是什么”的疑问,由此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思考模式。“所有的存在事物都是自然产生、自然形成的,①认为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与之协调生存,②面对所有存在物质问‘那是什么’,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立场。当你这样质问时,显而易见是将自己放在了超越被质问对象的特权位置之上。”(P234-235)

    “反哲学”的方式就是第一种模式,就是与自然的一种关系性存在,我想这点恰恰是日本文化的方式吧,所以作者在开篇提出“日本没有哲学”。

    通过作者的梳理,提出了两种思考模式,一个是超自然的思考模式,这也是西方哲学(现代以前)主流的思考模式;一个是自然的思考模式,有点东方文化的意蕴。

    “反哲学”主要就是想超越超自然的思考方式或者说是生存方式。

    由此一点个人感想:

    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认知的角度看,融身世界之中却无法看清世界的真面目。当今科技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我”离身世界而去看世界产生的革命。但是离身久了,也就忘记了世界原来也是自己的精神家园,自己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从而开始忘记自己从何而来、是谁。

    所以“我”也受害于离身看世界,成为“虚无主义”的受害者。这正是西方自柏拉图以后至康德所造就的文化对人的塑造。尽管自尼采已降,开始批判、超越这种“超自然”的文化样态,但是收效甚微。当下我国学西方正盛,也在不断离家出走,对于“回乡”的渴望根植于现代人的内心,所以国学也在不断的升温。但是科技文明之光正亮,我们也正沐浴其中。

    恰恰是我们正享受科技文明的恩泽,所以还在不断“离家”的路上,这成为我们当下的存在样态。我们在不断地认识世界却也在不断地遗忘自我。由此来看,这是否是当下回归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点呢?当“我”回归自然成为世界的一部分,是否又会造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呢?难不成“融身”和“离身”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二者的作用中我成为“在”,而不仅仅是“此在”。

    注:文中引用来自 《反哲学入门》,木田元著;路秀丽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哲学的批判——读《反哲学入门》随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wf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