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陪娃的时光#
李丽《3-6岁妈妈不可不知的育儿心理学》第三章 3—6岁性格塑造的“水泥期”
成年人中有一类人群被称为“佛系青年”,我们的小宝宝里也有“佛系宝宝”,“佛系宝宝”不喜欢和别人竞争、不爱出风头、爱躲避。
作者说这类的孩子不喜欢竞争、凡事退缩,会让家长纠结,如果对孩子强化竞争意识,会不会让孩子活得很累?淡化竞争意识的话,孩子又如何在社会上生存?
作者举出5条合理的“度”,能帮助家长缓解焦虑又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竞争获得成功:
1、不要将自己的人生强加在孩子身上
父母对自己的人生越无奈和遗憾,更会将自己对人生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而这样的“期待”,无法真正“帮助”孩子,孩子会很难产生积极的竞争意识,还因为父母强加在自己的重负而降低竞争的动力。
2、端正自己的竞争心态
想要孩子有一个正确的竞争意识,家长首先要端正良好的心态,让孩子明白竞争是展示自身实力的好机会,要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因为在过程中任何一个困难的克服,都是自己成长的宝贵经验。
3、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个性
家长需要在充分了解孩子个性的基础上,尊重孩子的性格特点,去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特长,当孩子明白自己的耐性更强时就会在竞争耐力的竞赛中容易胜出。
4、正确对待孩子的竞争结果
a)父母不宜给孩子太多压力,尽量让孩子以轻松心情面对竞争,让孩子去享受竞争带来的快乐;
b)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家长要表现出理解和同情,而不是惩罚和讽刺孩子;
c)选择和孩子一起去面对失败的事情,讨论和引导孩子去分析解决问题,适当给出若干的参考方案,这样孩子心理其实多少还是很欣慰的;
d)父母不要对孩子奖励胜利、惩罚失败;
e)不要在孩子刚取得胜利时,就树立下一个新的目标;
f) 父母寄托过多的希望在孩子身上,会让孩子亚历山大;
g)根据孩子能力来确定达到的目标,家长如果定下过高的目标,孩子只能学会糊弄自己和家长;
5、帮助孩子学习竞争
作者提出可以根据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去参加各种不同的兴趣班,同时在这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帮助孩子去制造竞争的机会,培养孩子对于竞争的渴望和兴奋;并且通过反复的练习,会增强孩子对抗压力时的承受能力、意志力,对待事情的作出策略的灵活度。
最后作者总结:
作为家长要教授孩子懂得真正的“竞争”本意(即是“共同努力”的意思)。并且无论输赢都能无条件接纳孩子,才能帮助孩子克服因为失败过程、结果带来的恐惧,从而增强积极的竞争意识。
熊猫妈:
作者在文字中重申告诉家长,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合作共赢意识,并在过程中学习得到的经验、操作、实践等,而不是在意事件的结果;毕竟人生漫漫长路,远不止这些考验和竞争出现。
按我自己的的总结,就是在做事的时候,注意提醒身体健康所能承受到的程度,如果本身能力有限,还硬要继续往上施压,那想要完成的事情会轰然塌下来,而造成的结局,可能会让正在努力的自己更加难受和失望。
同时多年的工作下来,也总结出:无论是做何事、完成何种结果,注意出自这件事的平台、跟进相关的人员,如果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完美完成使命,不要过分自责和在意结果,因为并不是都是自己的原因造成。
现在看了很多突发事件的新闻内容,总觉得不少当事人会很过分去在意结果,虽然会力劝自己多在意过程,可当事情的结果并不如愿时,当事人会非常难过——于是在精神、心理、身体健康都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
父母帮助孩子去克服事情失败后带来的结果时,也要引导孩子去正确了解事情的各种情况,培养如何正确分析原因,作出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对待不同的结局。
#愿你遇到的人都是温暖的#
#育儿#
#人生不能缺少的东西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