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回到熟悉的校园,准备给孩子开家长会——这儿是我的母校。
20年了,变化可真大呀!
隐约记得那时外墙是黄色的,窗框斑驳着锈迹,我入学的时候,教学楼已经屹立40年了。后来盖了南楼,我们成为了第一批进驻新楼的学生。当时学校还发动大家出资出力,有家里会电焊的做几个投影幕布支架,有手艺好的给做个三角电视柜。哪有什么家校矛盾,学校就是家,家长特别配合学校,能让孩子学习条件好点儿,为学校做点事儿可乐意了。
现在,两栋教学楼的外墙粉刷成了红色,据说里面还加固了钢筋,可以应对6级以上的地震。窗户早就换成推拉式上下开的了,被窗户角碰到头的几率几乎为零。
环顾教室我家做的那个幕布支架早就没了,现在的校园,满眼科技感觉。
电视机、投影仪、幕布全都被双层屏幕黑板代替——拉开是屏幕,档上是黑板,以前放着笨重电视柜的地方,已经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图书角。
童年臆想中的噩梦——头顶上吱吱作响、摇摇欲坠的电扇——全换成了带保护罩的壁扇,前有空气净化器,后有空调,配上门口的免接触全自动洗手液机,这学校早就没了以前那股“土”味儿。
母校坐落在家属区里,占地不过2500平,却培养出了上万名社会栋梁。因为这所学校,我和儿子们也多了一层关系——校友。
社会课作业,让孩子们写喜欢学校哪一点,大儿子说:
校门到家门共九十七米,爸爸从这里考上了重点。
感慨万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