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决定一个人的思维和情绪。
《教父》中有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电影《天才闪光》就讲述了一个天才发明家,因困于情绪和偏执,失去幸福家庭、孤苦半生的真实故事。
鲍勃·卡恩斯是底特律的一位大学教授,他知识渊博、风趣幽默,深得同学们的喜爱。而他对机械制造也情有独钟,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搞点儿小发明,是个业余的发明家。鲍勃的妻子菲利斯也是一名教师,她辛勤地操持家务,照顾着未成年的六个孩子。这个普通的美国中产家庭,虽没有大富大贵,但过得平静而幸福。
一天,鲍勃突发灵感,设计出了一个精巧的雨刷改进装置。他坚信这个装置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也将为他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兴奋的鲍勃载着家人、开着车冲进瓢泼大雨中,享受着灵感与成功带来的快乐。鲍勃自信地与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进行了沟通,可是事情也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转折。在之后的汽车博览会上,尽管雨刷的改进发明被广泛使用,但是这项发明似乎已经和鲍勃没有任何关系,汽车制造商“剽窃”了鲍勃的专利。愤怒的鲍勃对汽车制造商的霸道行为提出诉讼,他希望用法律的手段为自己赢回尊重和财富。而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为在美国的法律制度下,鲍勃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于财力雄厚的汽车制造商抗衡,而鲍勃的证人,也仅仅是自己未成年的儿子。
鲍勃的坚持使他走上了漫漫无期的诉讼之路。由于他把大量的精力都投到了对法律的研究上,致使事业停滞不前,而他长时间的个人压抑、以及对家人的关爱不足也使往日的温馨家庭蒙上了厚厚的阴云。家人的不理解让鲍勃更加孤立无援,夺回专利权的努力似乎只能让目标变得遥远和空虚。在这艰苦的日子中,苍老替代了活力,愤懑替代了愉快,固执替代了毅力,而鲍勃却还在坚持着,为了捍卫头脑中出现的那一次“灵光”,也为了维护心中永恒不变的正义。
但最令人遗憾的是,有着学识广博和天才创造力的教授依旧没能逃脱对事物认知的情绪化而偏执。
一切还未有定论时,妻子劝他不要急着贷款建工厂,可他急于证明自己,不听劝。
当事态已成定局,他怒不可遏;投资方宽慰他,表示会资助他做其他发明,但他迁怒对方,甚至怀疑对方出卖自己。
他破坏了本来拥有的幸福关系,事业也就此停滞。
试问诉讼胜利、夺回专利又如何?雨刷早已更新换代,而他能获得的索赔也不过寥寥无几。
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聪明的他却想不开?!
原创摄影02
有种说法,对事物认知到“辩证认知层”的人能辩证看待自己的和世界,懂得变通和适应环境。
记得一位同事,工作中在技术层面可以说没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专业工程师级别。
但这位工程师总以自己为中心,甚至达到很自恋的程度。份内地工作干得还算好,而超出本职范围内的工作,不是不干,但干完后牢骚满腹,甚至到处宣泄心中的不满,却又不去跟自己的上司沟通;对工作的认知和态度仍沉浸在“曾经”的所谓经验里,陷入狭窄的认知的世界里而浑然不知而时常闷闷不乐。与他接触的人,都能感受到满满的负能量。
其实过去的处事经验只能代表过去的经历,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经验。换了工作环境,所接触的人和事都会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直到自己重新去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一起共事的人。
突破认知的局限,我们未免不会拥抱更大的世界。
事实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水平越高,往往情绪会越稳定,世界带给他的痛苦也越少。
因为他懂得理解世界,也能顺应世界的变化,与自己和解。对自己的思想和态度具有控制能力,能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是由自己创造的,并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它们,这便是适应社会“关系链”中的处世之道。
曾有这样一段文字,在这分享一下:
“我们曾经固化的思维模式,就像一根拐杖,你拄着这根拐杖走了很多年,忽然让你放开这个手杖,一定会摇摇晃晃。
但我们一定要敢于放开拐杖。这个世界最大的公平在于:最终,你的认知与财富、阶层、生活质量相匹配。”
如果鲍勃·卡恩斯教授早日理解现实、改变策略,他完全可以运用自己的天赋,再发明其他工具并开创新的事业。
如果工程师的同事,突破一下自己认知的局限性,不受情绪干扰,而重新审视一下自身的不足,改变处事方法,定能有好的收获。
难道不是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