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理想》,(英)纽曼著;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一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作者约翰·亨利·纽曼(JohnHenryNewman,1801一1890)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神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1851年,纽曼应邀出任新创办的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1852年,他在都柏林为宣传这所新办的大学作了一系列演讲。这些演讲后经修改,再加上他在其他场合所作的有关大学教育的演讲,合成《大学的理想》一书。
纽曼在这本书里面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探寻真理需要离群索居,心无二用,这是人类的常识。最伟大的思想家对自己的思考对象极为专心致志,不许别人打断。他们心不在焉,行为怪僻,或多或少对课堂及公共学校退避三舍。“大希腊之光"毕达哥拉斯曾一度居住在洞穴里。“尹奥尼亚之光"泰勒斯终身未娶,隐居一生,并多次拒绝王公贵族们的邀请。柏拉图远离雅典,隐居于阿卡德米的树林。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寒窗苦读20年。修道士培根孤居在爱生神城塔。牛顿终日苦思冥想,几乎因此而失去理智。化学和电学领域的伟大发现不是在大学中取得的。天文台更多地设在大学之外而非大学之内,而且即便是设在大学的范围之内,也无需在道德上与之相关。波生从未听过课,艾尔姆斯利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乡村。我不否认有相反的例子,如苏格拉底,当然还有培根勋爵,但我还是认为,总的来说必须坚持这样的观点:教学允许与外界打交道,但实验和思辨的自然家园是隐居。
这一段很精彩,其揭示了一个普遍规律,喜欢热闹,整天呼朋唤友、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人肯定无法感悟自然与人生的饿真谛。退一步说,整天如丧尸幽魂,随波逐流,忙于事务,忙忙碌碌的人也不会有高境界的人生感悟。
我们可以追溯历史,释迦牟尼离开皇宫,走向穷乡僻壤的那一刻正是悟道的开始,他吃尽苦头,耐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寂寞,最后才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王阳明被贬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的龙场,蛇虺魍魉,蛊毒瘴疠,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悟出“致良知”大道。
有一定阅历和知识积累的人,要感悟自然、人生之规律,并不需要去社会历练,更多的是在滚滚红尘之中,能够静下心来,做好减法功夫,把诸多的身外之物、烦恼之源,统统抛却,只有这样才能返璞归真,自性圆满。
对于纽曼的这段话,当老师都会有些感触。现在的学校把教师当成了完人,既要教好书、上好课,还要做科研、搞服务、当班主任、做辅导员,各类政治学习、文体活动层出不穷,评比、考核、检查一波接一波,结果是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到头来什么也做不精、做不好。荒废了专业,耽误了年华。
从国家层面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的基础研究远远滞后于短平快的应用研究,因为现在的科研已经基本上失掉了或者是部分丧失了科学的基本精神,科研已经陷入利益的漩涡。现在社会真正静下心来做事的太少,沿着自己的研究方向孜孜以求的少了,为了真理而离群索居的更是少之又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