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写了很久的公众号《飞驰在路上》,分享一路的新知感悟,期待你的关注,和我做朋友。
有时和同事交流,经常都会听到一种声音,“要做xx事,需要什么,如何困难”,诸如此类的声音经常在耳边出现。
也许说者无意,但这样的话多少反映了一些心智模式,对做事是不利的。
这不,最近产品要上线了,早一个月前会议提到的运营方案,到今天上线前讨论才知道还没进展,这多少有些恼火。
虽然运营部门不归我这边管,但是这件事既然落实到人了,想必多少会有些进展。
但今天听到的声音是,“xx后台页面打不开,无法查看后台用户数据”、“只做过新媒体运营,不懂APP运营”、“原来几个人做的运营工作,现在一个人无法进展”等等。
这段时间产品研发的会议,也有意让运营人员参与,到今天才说不懂,做不了,页面打不开,这搁谁都说不过去。
因为运营方向不明朗,等于说前期产品、研发做的大量工作,很可能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产品、研发、运营的关系就像一个木桶,任何一块的短板都会影响最终的水平。
从这次案例中,可以拆解出几个职场要注意的问题:
1
目标要聚焦
我特别强调工作要有目标感,一旦工作失去焦点,其实你都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人自然也会散漫起来。
对于目标来说,要搞清楚做什么,做成这件事需要做到那些指标,这个概念一定要清楚,它就是你工作的指南针。
一个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没有方向就像盲头苍蝇一样,这里碰一下,那里碰一下,就是走不出去。
案例中,做APP运营也是一样,如果没接触过这方面的工作,那就先要搞清楚APP运营的范围和定义,要做哪些内容可以达成目标。
一般来说,APP运营很看中用户的拉新和激活,用户量是一切商业变现的基础,否则后面所有设想都是空中楼阁。
所以,运营要解决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增长。
这个增长可以是市场规模的增长,可以是用户数量的增长,也可以是留存数据资产的增长等。
界定清晰了本次运营的目标,相应的方案和策略就出来了。到底要什么,要做成什么程度。
你看,这不就是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有时比解决单个问题更有价值。
如果没人给你定义目标,那你就要尝试自己定义目标,把定义好的目标去和领导反复确认,这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向上管理的方式。
2
要有水性意识
有了目标之后,在执行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可能是资源的问题,可能是人手的问题,可能是能力的问题,可能是方式方法的问题。
遇到障碍了,这时你有很多种选择,你可以停下来,你可以想办法研究,也可以请求他人帮助等等。
有些同事遇到障碍了,就停在原地,左顾右盼,祈求有人来打救你。
这位同事就是这样,虽然人手不够,自己也不懂,问到三番五次都没有思路,最后直接说做不了。
遇到一点点的阻碍,马上向上抛出问题,而不是想办法解决,这难免让人联想到,你不是来解决问题的,而是来制造问题的。
一点点障碍就停止的,这样,你正好错过了锻炼自己最好的机会。
这样障碍意识,是不利于人的成长的,也不利于灵感的迸发,在面对有难度的事情面前,难以建立克服的信心。
与阻碍意识相对应的,就是水性意识。
水性意识,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要像流水一样,要紧盯着目标,遇到障碍像水一般绕过去,直奔目标而去;
只有这样,在面对困难和挑时,才更有可能成事,成就卓越的自己。
3
要自我驱动
在职场中工作,每个人的驱动力不同,燃料不同,带来动力自然也有差异。
有些人把职场当成锻炼自己的修罗场,有些人把职场当成赚钱的场域···
带着不同的出发点来,造就不同的行为选择。
我在工作中,信奉一句话,自律自由。
面对目标,自己安排好自己的工作,不然就会有别人来安排你的工作。
你想想到底哪个更自由?
表面上看自己给自己找事,好像是挺傻,实际这是积累领导对你信任的做法,有了信任自然就会少了约束,从最终来看,会获得更多的自由度。
相反,那些职场老油条,说一下动一下的人,在领导心里早已有了评分,不信任就会用很多其他的方式替代,比如同事监督等,从最终来看,你的自由度会越来越低。
这位同事,到了临近项目上线,问到了才暴露出问题,中间一个多月过去了。
这么长时间了,竟然没有过来找一次,在跟进事情上给人感觉表面。
这种印象很致命,你要用更多次的表现来赢回信任,或者最直接的再找人替代。
对待工作,一定要主动,要自己驱动自己去达成目标,对结果负责。
过程中有需要支持的,要人、要钱、要资源等,问题可以抛出来,但不能不说。
说过与没说,这从根本上的性质是不同的。
最后的话
在职场中,职业素养是很重要的,它代表了你职业的专业程度和素质。
一个职业素养有差距的人,表现出来的就是不负责,对过程、对结果都是如此。
这样的人,难堪重用,因为不放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