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写作•遇见读书
21世纪我们该知道的-《今日简史》读后感

21世纪我们该知道的-《今日简史》读后感

作者: 码农飞龙 | 来源:发表于2018-12-22 16:56 被阅读51次

    不论过去未来还是现在,人类一直都活在故事当中。

    忽然想到一段相声:

    郭德纲:你有《时间简史》吗?
    于谦:我有时间也不会去捡屎!
    😂😂😂
    

    先看看《今日简史》的英文书名《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21世纪21堂课》,所以简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并没有去捡“史”,我估计取这么个中文名纯粹是为了商业营销。而赫拉利在本书中,确实围绕当下全球的几大热门主题和细分领域做了谈了自己的见解和价值观。与前两本简史相比,本书没什么脑洞,甚至没有明确的主线,但同样发人深省。

    《今日简史》封面

    智能+意识=我?

    AI兵临城下

    科学目前已经“破解”了智能的原理,其背后不过是一套庞大且复杂的数学运算。正因为如此,现如今的计算机已经发展出开车、下棋、玩游戏、金融分析这些看似只有人类才会的技能,而且其能力可以甩出人类十几条街。

    与其整天争论当今火热的人工智能会不会抢走人类的饭碗,我们不妨把视角转移,好好了解我们的“敌人”到底在做什么,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我们务必认识到,科技正在同时从软/硬件双重颠覆着人类:

    • 软件:数据+算法的计算机技术正在逐步取代人类的智力
    • 硬件:基因+脑科学的生物技术准备改造人类的身体和大脑

    先不要惊慌失措,科技并不打算对人类开膛破肚,就目前而言,科技依然服务于人类。当然,既然知彼还要知己,人类自己又在追求什么?

    • 生物层面我们一直在追求各种快感,永无止尽
    • 思想层面我们一直在追求各种意义,没有标准

    不论快感还是意义,人类都将这一切视作自己的意识。和智能(智商)不一样,意识没有我们想的那么伟大,它不负责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只负责体验。而智能是不需要意识参与的,正如开车、做饭、交谈、打官司这些行为,你以为这是主观意识在控制身体,其实不过是大脑的底层逻辑,和意识无关

    因此,曾被人类引以为傲的智力在计算机面前已黯然失色,还能继续让我们自称是万物之灵的理由目前还剩一个——意识!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科学暂时无法解释意识,只知道它负责各种感官体验,给事物赋予所谓的意义,还包括七情六欲等。意识从客观上来说貌似没什么卵用,就好比有人说:吓得我两腿发软。身体接收到某些危险信号时,大脑会立刻调节身体激素并发出“装死”的信号,而意识只能让人有恐惧的感觉,仅此,甚至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同理,我们在享受美食、电影、旅行的时候,大脑中的智能算法会负责处理一切行为活动,而意识只负责让我们“感受到”,并赋予这些行为各种各样的意义。

    人类何去何从

    好了,现在可以思考这个现实问题了:人工智能会导致人类彻底失业吗?

    我觉得不大可能,人在精神层面是由智能和意识两方面组成,AI仅仅攻占了智能部分,而意识部分目前还算安全。所以我大概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AI将会逐步替代人类知识技能类的工作,而人类会迁居到更多创造“意义”的岗位当中

    书中说今后的人类可能找不到工作,拜托!那只是说给一群眼里只有专业技能的人听的,论专业,谁能超越计算机+大数据?别总试图以卵击石,请把目光转到意识层面来:

    • 厨子可能失业,但一个能做出“家的味道”的哥们儿可能会活得很好
    • 编辑可能失业,但会蹭热点的新媒体依然会有大量粉丝
    • 翻译可能失业,但会说段子的翻译还是比较稀缺的
    • 司机可能失业,但世界那么大,有个老司机带你走四方也是极好的

    总之,勇敢地把专业技能交给计算机,它远比人类做得出色。而我们人类,多想想如何提高自己的知识整合能力、创造力、个人品牌,给别人创造意义,或者干脆把自己变得有意义,才会更有价值。

    你的隐私归谁

    经济学里有个破窗谬误折射出了另一种观点:应该把资本放在能够产生价值的地方
    而在数据主义的今天,同样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把数据放在能够发挥价值的地方。很不幸,我们的隐私也是数据的一部分。

    • 淘宝平台本身不卖商品,但却拥有全国的消费数据
    • 微博平台本身不制造内容,但却拥有巨大的内容流量
    • 高德地图对人民的出行情况了如指掌

    这一切的背后,是因为用户数据,而用户几乎是免费供养者这些平台。有人愤慨高呼:保护个人隐私!,问题是隐私的界限太模糊,你不把出行记录、消费记录交给数据巨头们,他们又如何为你提供更贴心的定制服务,把数据留在每个人手里,对我们而言,只会抱怨太占存储空间了。

    然后数据巨头们吃相实在太难看,不知廉耻疯狂掠夺着这些免费的“数字午餐”,可以说他们采集的个人隐私已经远远超出给我们提供服务的范围了。我个人把这种现象称为数据殖民,给你提供便利的同时彻底占领你的私人空间

    所以,数据该归谁,就目前野蛮生长的时代来看,我更倾向于尽量自我保护的前提下,选择性地交给商业巨头们。

    全球化,当堡垒只剩下“墙”

    自古至今,人类都在意识层面你争我夺,然而正如前文所说,意义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如果“意义”是科学、智商的客观问题,错就错对就对,很好解决。可偏偏“意义”是主观意识的问题,没人会服输,争来争去除了引发战争,生灵涂炭之外,没有赢家。

    身份认同是好是坏?

    身份认同可以说是人类意识争夺战的最大战场了。中国人、美籍亚裔、00后、素食主义、佛教徒、丁克…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有一千种身份,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的基因,我们是群居生物。

    从部落时代开始,人类就需要社交,也正是因为想象中的这些身份,让人类超越其他物种,构建出超巨型部落,比如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中国这个国家都形成了。正是这个身份让每个国民具备前所未有的协作能力,共筑一片家园,毫无疑问,这样的身份认同是非常积极的。

    然后同样的情况,美国人总觉得中国人要害他,中国人总是憎恨日本人,英国人说自己不属于欧洲人…试问一句,你认识几个外国人?他们都对你做了什么,可以让你心存如此大的敌意。答案也是身份认同。

    曾今红极一时的全球化,如今却遭到发达国家的排斥,归根结底:你和我又不是同一类人,我凭什么帮你。哪怕是同一个国家,男人和女人、年轻人和老人、无产和资产阶级,太多身份都在相互斗争。讽刺的是我们真的不能没有身份,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身份就像一面围起来的墙,墙内歌舞升平,墙外你死我活。书中作者很担忧政局朝着负面的方向发展,人类现在的科技力量太大了,大到无以负担新一轮的世界大战。而我个人认为中国的高层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较睿智,起码中国一直以共命运同发展的姿态面对全球,我是中国人,但我也是地球人,只要你愿意,我们彼此放下成见,共谋发展。


    以上,涵盖了本书的前9章内容,考虑到本书《21世纪21堂课》更像是“散文集”,如果每个章节都写的话,估计小一万字都不够,再者其实赫拉利关于宗教、国家意识形态、人文道德等问题在前两本书已经表达清楚了,我也在前两篇读后感中做了总结,所以不再赘述,仅把每个章节主旨列出,以此作为巩固对本书的记忆。

    随堂笔记

    1. 关于意识形态,人类在此来到岔路口,自由民主、社会主义、宗教都在新科技面前暴露出弊端,然而新的思想还没被孕育出来。
    2. 论“智能”,人工智能远比人类做得好,未来“专业”、“职业”等同于失业。
    3. 人工智能不一定会叛变人类,但人类会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以至于只有算法,没有“自由”。
    4. 数据的产权是用户的,但使用权在数据巨头手里,矛盾却无解。
    5. 网络世界的新身份认同正在形成,而现实世界的政客显然没为此做好准备。
    6. 战火消失,但民族主义给各国带来的排他心理加重,将是一大隐患。
    7. 核、生态破坏、科技颠覆等非国家个体问题,没有“人”站出来担当。
    8. 宗教里的神掌握着全宇宙,但主要教你如何给国家交税和排斥异教徒。
    9. 如果真的想要全球化,大家就必须彼此开放包容,认同他人文化。
    10. 苍蝇想要砸瓷器店,它能做的就是飞进牛的耳朵里,让牛来砸店,苍蝇就是恐怖主义,它本身真的不恐怖。
    11. 人在争论“意义”时,非理性、不服输、智商趋近于零,如果是国家或宗教的意义争论,就会导致战争。
    12. 阿兹特克人坚信,如果不是他们每年献祭,太阳将不再升起,整个宇宙也将瓦解;愤青坚信自己是在拯救国家。
    13. 宗教徒有时会借“神”之名满足自己私欲。
    14. 任何思想、意识形态都有缺陷,勇敢承认错误,而不是搞教条走极端,牢记纳粹、苏联解体的案例。
    15. 人的思维本质是情绪化的,别假设民众都是理性人,我们更爱听故事,而不是摆事实讲道理。
    16. 我们在满足欲望的同时会侵犯他人的权利,比如破坏生态、二手烟等,这种短期看不到因果的道德问题,该如何解决?
    17. 谎话重复一千遍就成真了,比如被整天洗脑的营销广告,所以多读科学文献,确保信息渠道。
    18. 你以为你是自由人,其实不过是被欲望驱使,人没有绝对自由的说法。
    19. 工业化时代,职业教育是主流。那么当算法取代职业,我们该学习什么,目前不得而知。
    20. 我们相信国家、宗教、价值观,因为我们喜欢听故事,但人生不是虚构的,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探索自我,探索世界。
    21. 冥想是个好东西,可以“观察”自我,赫拉利爱冥想。

    至此,便是这赫拉利想要告诉我们当下面临的种种情况,在书中我多少感受到了一些悲观思想,不论是科技颠覆,还是国际局势动荡,又或者人类思想的愚蠢和自大。也许因为我生在和平时代的中国,而非以色列,我多少还是对未来充满希望。读完本书最大的感受:脑子长在自己身上,不要总等着被喂养,多些独立思考,多观察自我,能控制“潜意识”才更接近自由。会听故事,会讲故事,会体验故事,自我意识才会更有意义。


    题外话,在看三部曲

    赫拉利的简史三部曲读完了,三本书对于我个人的收获来说:
    《人类简史》 > 《未来简史》 > 《今日简史》

    如果想要获取干货知识开脑洞,我只会推荐别人看《人类简史》即可。如果还想多点谈资和见识,那可以硬着头皮再读读后面两本,毕竟后者的内容质量与第一本相差太多了,我写读后感就有非常深的体会,写《人类简史》读后感的时候,那种一气呵成,人类进程在大脑中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感…等到写包括这本《今日简史》读后感的时候,哎,连个题目都难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1世纪我们该知道的-《今日简史》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zi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