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北方人,在南方过年感觉很不习惯,每天就是吃饭喝酒打牌,感觉很没有意思,很平常节日差不多,还是山东老家有趣一些;但是想想,其实在老家过年也差不多事情,之所以觉得在外面过年没趣更多的是对家乡的牵绊和对亲人的思念吧。
不过过年的风俗差别是很大的。我们这里应该属于鲁东南,每年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便开始为年忙活起来。
二十三小年,灶王爷上天的日子,灶壁换上新的灶王爷像,旧的烧掉上天汇报工作,记得有一次在姥姥家,姥姥边烧纸边念念有词,感谢灶王爷爷一年以来的照顾,上天多说好话保佑来年,还要供上糖瓜,让灶王爷爷嘴甜一点,现在很多人都不烧炕了,年轻人都免了这个流程,小年也只是形式上的小年了。
以前年前蒸馒头是每家的大事。一般二十八九就生引子(老面酵母),年前把年后上供与待客的馒头蒸出来,当时还要做一些龙型的花馍,叫做“神虫”,放在粮食缸里,保佑来年粮食满仓。过年的馒头都是用新收的小麦新磨的头面,新蒸出来的馒头又大又软又甜,特别是麦香味十足,不吃菜都能吃两个。不过现在大部分都是去店里买,还是那么大那么圆,但是那种麦香味却再也没有了。
大年三十这一天是真正忙活起来了。早上贴对联,挂灯笼,下午妈妈在家包饺子,别的出去上坟。上坟是很隆重的,一般没出五服的一帮男丁,在长辈的带领下,去各个老祖宗的坟头烧纸放鞭磕头,请他们回家过年。记得小时候跟着出去上坟,是大爷爷带着叔叔伯伯们去,后来他们年纪大了,成了叔叔们带着堂哥堂弟们去,现在是堂哥带着我们兄弟们。春节有时候天气好,地里面下的雪化了一片泥泞,老一辈人磕头都是规规矩矩,哪怕裤子上额头上都是蹭上泥巴也还是恭恭敬敬。我们这边祖先的坟都没在一块,十几个坟头祭拜完要两三个小时,回来天都要黑了,到我们这一代,有很多坟在别人庄稼地里被平了找不到位置,只记得自己爷爷一辈的,估计到了我们后一代,如果定居在城里,这份香火缘就断了。小时候看到过年没有烧纸放鞭的坟头,爷爷会跟我说这是谁谁的,家里没有后人了,而现在有后人的也没有那么讲究,所谓生儿育女延续香火,终是一厢情愿,普通人死后能被记起的,最多也就是孙子辈。
上完坟回家,母亲已经包完了饺子,做好了祭奠用的供品;父亲把祖先的排位挂上了堂屋,摆供上香。天黑的时候,放鞭接财神,接完财神就开始串门拜年。
网上流传的很多山东磕头拜年的视频,在我们这里,曾经是这样。老一辈人还在恪守传统,新一代人已经有了新的习惯,随着老人们渐渐的离去,这种传统将最终消亡。
我们这边上门拜两次年,一次是三十晚上。三十晚上拜年,小的时候跟着父亲,大的时候约着同辈或一般大的几个兄弟,一起去,长辈会在家摆好酒水等着。记得爷爷辈只剩我爷爷活着的时候,下一辈不管多大年纪都会给他去磕头,有的年纪很大了不是很方便,进去的时候爷爷说,别磕了,快过来喝茶。但还是规规矩矩一丝不苟的跪下磕头。等各家拜完年,差不多年纪的同辈人会找在一起或打扑克牌,或看春节晚会,或喝茶聊天。等到接近半夜的时候,鞭炮会此起彼伏的热闹起来,大家放鞭炮煮饺子,这个时候,才是过年的最高潮。
小时候盼着过年,是盼新衣,盼红包,盼着走亲戚玩。初一一大早就出去磕头拜年,去了长辈家里喊一声跪下磕个头,长辈会把准备好的红包掏出来,孩子们高高兴兴的接过来跑出去找小伙伴炫耀。小时候,叔叔在外面做生意,过年的时候给了几个一块钱的硬币作磕头钱,那是第一次见到一块钱的硬币,高兴的不舍得花,放了好久最后不知道放到哪里找不到了。
过完年开始走亲戚。初二初三父亲去舅妈姨妈家,初四走娘家。今年回来问父亲,咋初二初三没出门,父亲说,去年最后一个舅奶奶去世了,表兄弟们基本上就没有走动了,一门亲戚就这么完了。听了心里有些难过,现在还能带着孩子回家过年,真等老人不在了,孩子们大了估计也就不会回来了,下一代的缘分也就这几十年。
出门在外,身不由己,每年过年回家就这几天。今年南方雨雪,许多开车回家的人跋山涉水真不容易,人们如此奔波,只为了赶上一顿团圆饭,就是为了那根植入骨髓的关于亲情的温暖的记忆。最牵挂的人在那里,你知道,只要你回来,不管多晚,都会有一盏灯为你点亮;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亲人团聚,父母健康,就是平凡人生最好的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