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重读《好好学习》,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下面简单分享几个感悟。
1、学到一项,实践一项
自序部分提到,作者在自我探索遇到瓶颈时,偶然读到了富兰克林的故事。
富兰克林对于学习和实践有自己的独特体会和见解,他觉得学习不能一味地贪多,而是应该学到一项内容后,经过实践锻炼,变成了自己的习惯后再开始学习下一项。
「集中精力一次实践一项,待一种习惯养成之后,再实践另一项」
作者学到这个方法后,把自己的每天日记改成了每日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探索,慢慢变成了属于自己的晨修,进而打开了自己探索知识管理领域的大门。
这个方法对我也很有启发。
我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缺乏足够的执行力,脑子里经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计划和念头,但是经常产生之后开始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这些想法,也在这种不断内耗和纠结中消失殆尽。
因此,虽然有了很多想法,但是都没有付出过实践,也不知道这个想法到底行不行,到底能不能带来有价值的内容。
其实,只要能把自己的行动力提升上去,对待读书、写作和自媒体领域,很多方法技巧,自己确实可以很好的得到锻炼。
如何做?
首先要破除执念,不要觉得一味贪多求快就是好的。
如果一件事做不好,一个习惯养不好,一本书读不好,一篇文章写不好,就匆匆做下一项工作,那么做过的这件事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自己是不清楚的。
最终只会疲于奔命、疲于应付,对于积累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并没有太大帮助。
与其读很多书,去讨一点心理上的安慰,倒不如踏下心来,扎扎实实读好一本书。
努力做好一件事,想到一个点子,不管怎样,先做出来,看看效果,再决定下一件事。
如果坚持这样做下来,不管是对自己的技能还是对于微习惯的培养,甚至是对事物的认知,都会产生一个非常大的飞跃,而不至于天天焦虑迷茫。
2、学习要提升认知深度
所谓的认知深度就是认知效率,如何提高呢?
思考一个问题的本质,找到第一性原理,就是作者说的临界知识。
一本书中,其实核心论点并不多,核心内容也不多,大概占20%左右。
读书的目的就是用80%的精力,搞懂这20%的内容即可。
那么如何才能发现这20%的内容呢?
归根结底还是回到了临界知识上。
关于如何寻找这20%的核心知识,在另外一本书上,有过一段论述,需要找出来进行研读。
3、更多关注各学科的底层原理
看问题,学习知识不能只满足于表面,必须要深入到知识的内部,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多去接触学习各个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哪些内容往往蕴藏着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当遇到一个棘手问题时,一定要反过头来思考,问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只有找到这个问题的本质,才能知道接下来如何去解决。
4、主题阅读很重要
作者在书后面列出的参考书籍,顺便点开了几本书,按图索骥地阅读了其他相关的书籍,果然,对一个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就深刻了很多。
这是主题阅读带来的思维碰撞,也是主题阅读带来的认知挖掘。
当不知道如何去理解一个概念或者理念时,不妨多角度阅读几本书,看看不同的书对于同一个概念是如何解释和界定的。
只有搞明白这一点,后面才能更好明白到底如何才能做好主题阅读。
5、如何才能更好阅读一本书?
如果没有大量阅读,任由我们不断去写,也终究会陷入素材枯竭的泥潭里,写不出什么新意。
假如有了很多阅读,把自己读书的思考和感悟整理出来,写出卡片,积累到了一定数量和程度,找到其中一部分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去梳理卡片,就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
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并不痛快,而是提前把写文章的很多工作做掉了,会显得比较轻松。
轻松感,对于是否可以长久坚持做一件事,很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阅读一本书呢?
其实就是写卡片,没有那么多弯弯绕。
读书过程中,不要写长篇的读书笔记,而是要沉淀足够多的读书卡片。
比如读完一本书,写几十张,甚至上百张知识卡片,每张卡三五百字,那么就会让自己的读书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任何方法,都不用搞的太复杂,只需要抓住最简洁的一个,运用到极致,练习到极致,就可以带来巨大的能量。
所以,抓住读书写卡片这一个方法,大量重复,总能获得自己的感受,拥有写作的最佳方法和读书的最佳路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