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在路上,人们行色匆匆,大人去上班,孩子去上学。
幼小的孩子被父母抱在怀里,送去幼儿园,他们的脸上写满了不乐意,甚至还有哭过的泪痕。再大一些的孩子,背着书包有气无力地走向学校,看上去似乎还没睡醒,有的还被旁边的大人数落着催促着。
我们今天觉得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会悄悄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这是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观点。
该书的作者是朱永新,他即是官员,也是教育家,他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寻与执着行动,感动着很多人,被评为“当代教育名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他认为教育变革是一种趋势。
学校的发展
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渔猎和农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学校的萌芽。中国最早出现的学校,据说是父系氏族末期的“成均”和“痒”。
“成均”是乐师日常演奏唱歌的地方,贵族子弟都要在这里学习音乐。“痒”是储存公共粮食的地方,老年人可以不必参加繁重的生产劳动,专门看管粮食或家畜,同时也传授其经验。
到了奴隶社会,有了“序”和“校”。“序”是贵族子弟习射的场所,“校”是习武之地。到了商代,出现了大学、小学,具备了“六艺”的雏形。现代学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从最初的一部分受教育,到如今的教育普及。
现代学校有着标准制度,统一的校服,统一的学习时间,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即便这样,孩子们也会良莠不齐,毕竟喜好和擅长不同。互联网的发展,为未来学校的学习中心,提供了条件。
学习中心
作者大胆设想,未来的学习中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还有成人和老年人,他们都可以到那里学习自己想学的各种领域。学习中心可以是网络型的,也可以是实体型的,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跨国界的。
随着教育越来越公平,人们对于教育的认可,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如今没能实现,也许未来可能会实现,“文盲”这个词也许会成为历史。
未来教育,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内容、方法以及向谁学习。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以知识为中心。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来安排,将成为人生的四根知识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另外也要学会改变。
在未来社会,学生要从知识的消费者变为知识的创造者。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研究型学习将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未来学力重要,学历不重要。学历只证明了过去,如果不能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终将被社会淘汰。
父母怎么做
自古以来,家庭是孩子的学习中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随着现代教育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父母参与到生产活动中,有了自己的职业活动。他们走出家庭,淡出了教育的舞台,把教育孩子交给了学校。
近几年新型教育有了改变,再次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也开始参与孩子的教育。成长本来就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的事情,父母的成长会带动孩子,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优秀的父母才能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在书中也讲到生命教育,教育首先是为生命而存在的,是对生命的发现、挖掘、探索和追寻,是教育的永恒主题。生命教育课程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理念,围绕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展开,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积极生活,获得幸福人生,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从而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教育,不是简单地教育孩子,也包含父母的自我教育。父母也是未来学习中心的学习者,与孩子一起学习,也是另一种陪伴方式。
成长,即长大、成熟,也是一个人不断变得更好、更强、更成熟的过程。人的一生,也应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
生命不息,成长不止,才是一个人生命最美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