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关键对话》这本书,相当有启发。当面对关键对话时,首先要关注氛围,再处理内容。关注氛围要时刻记得自己的目标、为对方实现的目标、想为双方的关系往哪个方向走,接着思考如何实现目标?自己也尝试用这方法去沟通,是有效果的。看了这本书之后,发现接受其他关于沟通的话题,就更容易理解了,道理是想通的。
《关键对话》中提到一个模型:事实——>主观臆断——>感受——>行为,我们不能改变事实,常常是主管臆断导致我们的情绪发生,进而触发产生的行动。
比如《一小时颠覆学习观》里说到,为什么把能力迁移比较缓慢?原因是心智模式的作用,同一件事,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和处理方式。想学得更快,就要改变心智模式使之更符合实际情况!这里讲到的模型:事实——>假设(心智模式折射)——>观点,其中大脑根据过去经验作出的假设对形成观点起关键作用。以上模型的假设与《关键对话》中主观臆断是同一个道理。
再比如今天看到的一篇微信文章《如果我的女儿是谢杏芳,我会对他说十句话》的ABC模型,事件——>信念——>行为,事件无法改变,只是信念不同会不同的情绪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我们不能改变事实,而情绪是自然反应,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信念系统了。另外这篇文章主旨是,要给孩子正向的信念系统尤其是逆境的时候。如果是负面信号就不要问为什么、正面信号就可以追问为什么(针对林丹事件,如不要问谢杏芳为什么现在不跟他离婚?而要问为什么愿意和他一起面对?)。陈德芬也提出过ABC法则,她提出一种解决方法:下定决心不被这些想法干扰,培养觉察(通过静坐冥想)。
学习越多,链接越多,把以前的点点滴滴都串联起来,这种感觉真好!正如乔布斯当年退学后学习书法课,并不知道对他日后创业有多大的影响。他说,“只有回头看时,才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要相信这些点迟早会连接到一起。你们必须信赖某些东西——直觉、归宿、生命,还有业力。这样做从来没有让我的希望落空过,而且还彻底改变了我的一生。”当然,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决定要做 一件事,而是,首先你必须真正地相信这件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