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书评)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书评)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作者: 透明酱 | 来源:发表于2020-01-14 13:39 被阅读0次

    (改书讲述的一切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的故事,书评评论皆为书中该场事故的情况而发生的感想)

    书影

          1986年4月26日,一场史无前例,惨绝人寰的核事故发生在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堆。

            事故源于一场测试,检查在电力损失的情况下,是否仍有充足的电力供给给反应堆的安全系统。

    电影《切尔诺贝利》

            但是由于工程设计漏洞、操作人员一系列失误、决策层的误判与推诿,最终酿成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评级为第七级事件的特大事故。

    爆炸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这场人祸发生十年后,对受到核事故影响人们的进行采访,记录下灾难之后,发自人们心底的肺腑之言。

    电影《切尔诺贝利》

            这本书,正是这种人物群像的描绘,截然不同甚至尖锐对立的声音被记录下来,似乎像我们身边最亲近的朋友,在历经磨难后,在我们耳边喃喃絮语。

          书中,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因这场浩劫而改变。

    电影《切尔诺贝利》

            永失至亲,痛丧挚爱、支撑生命的唯一信仰破灭、有家不能归,故土难再聚、处处遭人唾弃孤立、被不治之症困扰、孤寂落寞地走向人生无望的死亡终点,甚至连新生后代都要惨受畸形“诅咒”。

            这是我在书中读到的最浓烈最哀戚的情感,充满绝望恐惧,无力感无助感漫溢在字里行间。

    电影《切尔诺贝利》

            我时常感觉,简单和呆板的事实,不见得会比人们模糊的感受、传言和和想象更接近真相。——阿列克谢耶维奇

    电影《切尔诺贝利》

              作者也许想带我们走近每一个受到灾难的人面前,用一点点的记录,一声声的呼唤,带领我们直面那场毁灭,揭开伤疤,让我们的心灵产生共情,血淋淋地直面每个叙述主体心中那根藏着隐痛的刺。

            原来,世界上,还有人,带着如此苦痛的悲伤活着,或死去。

    辐射物散到云层里

            书中最为触动我的是开篇露德米拉的视角,她的叙述没有动情的修辞,没有宏大的场景,有的只是失去丈夫的女人,那种不深不浅、却蔓延在每一块血肉中的哀恸。

    瓦西里救火

            她的丈夫,是一名消防员,名叫瓦西里。平淡的日子裹藏着生活中细微而甜蜜的爱,直到某个凌晨,某次灭火,却一去不复返。

    着火

            消防员在我看来,应当是肩负着厚重使命感和荣誉感,非常令人景仰的职业吧。

    救火

          为救出水深火热的受困之人,倘若牺牲,那一定也是光荣的,是大无畏的。

          然而,倘若只是置身于不必要的危险中呢?倘若灭了火灾却止不住恐怖辐射的荼害呢?倘若只是不知真相傻傻为决策者的失误买单呢?

    电影《切尔诺贝利》

            自然,另当别论了。在一个信息极不透明不对等的社会,底层民众只能是这样飞蛾扑火的殉难者角色。

          露德米拉口中,最凄惨动情的大概是丈夫到了莫斯科的医院后,伤口急剧恶化的情形吧。

    瓦西里病情恶化

          最危难的时候,夫妻之间依旧相濡以沫,这大致是患难真情最真诚的体现吧。

          尽管瓦西里身体的溃烂,变形,却忍着病痛的折磨,依旧在言语上关照体贴着妻子,直到死去,直到被埋在裹着锌皮的棺材里。

    层层包裹的棺材

            露德米拉也无微不至地守在丈夫身边,完成生命的最后诀别。

    诀别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他们的爱情充满了人性最美的光辉,这两句中国的诗词,也许正是对他们爱情的最好诠释吧。

    电影中灾后重建的切尔诺贝利

            视线转回来,更为理性地思考全书,我似乎又看到了不同的东西。

            可以说,切尔诺贝利世件正是导致苏联解体最直接导火索。

    电影《切尔诺贝利》

            美国五集迷你电视剧《切尔诺贝利》根据这本书改编,通过几个主要故事为线索串联,画面非常震撼人心,艺术效果渲染到极致,也是通过灾难后人们的去留、选择,体现了这一核事件中底层人民的无奈、苦难和人性的闪光,突出城市的覆亡与人们灾后的不屈,看后颇有一种“天下兴亡”之慨叹。

    电影《切尔诺贝利》

          然而最后这部剧将矛头直指当时的前苏联政府、科学家以及高级决策层的失误与隐瞒,官僚主义等等问题。

    电影《切尔诺贝利》

          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切尔诺贝利事件,在两天多的时间后,政府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疏散人群,这生命线般的两天,导致很多不明真相的民众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例如用上能和铀反应的碘,及时撤离,清洗房子,或尽量不让自己暴露在空气外。

    电影《切尔诺贝利》

          在书中物理学家们的叙述中也可以找到一二影子,但是这本书真的只是在讲政府的阴谋和延宕吗?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书中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些。

    电影《切尔诺贝利》

            我看到书中存在很多相对的观点,不同层面的人物,叙述出的“事实”截然不同。

          受害人员家属会因为亲人患病而感到悲伤,他们的叙述中往往都是和亲人爱人曾经点滴。

          老一辈经历过战争的人,团结而恋旧,觉得核事故没有他人口述的那么可怕,不惜一切代价要搬回切尔诺贝利。

        战后出生的一代,很信仰苏联,切尔诺贝利事件让他们的信仰垮塌,这种撕裂的痛苦让他们痛不欲生,他们叙述多强调感受。

          士兵和测量员、护士等,会觉得自己受到了诓骗,因为本来不是生长在切尔诺贝利的人,却因为去了切尔诺贝利染疾。

          媒体人喜欢渲染,喜欢激起人内心的感情。

            更高层次的人,如物理学家、政客、或当时的研究人员,他们都是被卷在漩涡中心的人,他们的态度就比较激烈,有指向性。

    《切尔诺贝利》电影

              抛去感情和个人倾向性,最后发现所谓“事实”,只不过是众说纷纭罢了。

              我也是大众中的一份子,现在所做的,也只是把自己看到的微渺东西、得出的观点记下来罢了。

            我们都是只是微渺的观察者,而不是事实的缔造者。

    摘录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也许两者是一样的,我该讲那一种?                                                          【露德米拉 已故消防员瓦西里的遗孀】
    他们刚开始说村子里有辐射,我们还以为那是一种病,得病的人马上会死掉。他们说不是,是一种在地上或土里的东西…
    我的儿子女儿都住在城里,但是我哪里也不去!                                              【季那伊达 撤离区居民】
    你知道生小孩可能是一种罪吗?我以前从来没听过这种事。                        【卡佳】
    我是摄影师,我带着我学会的所有技巧去了那里。战争时,你成为真正的作家。…可是我到了那里,看到居民正在挖掘菜园,田里有牵引机和播种机,我要拍什么?没有任何东西爆炸。                                                      【谢尔盖·古林 摄影师】
    切尔诺贝利的爆炸为我们带来了切尔诺贝利的传说,报纸和杂志争相要写出最耸人听闻的文章。那些事不关己的人,特别喜欢这种骇人听闻的报告。                                                      【阿纳托利 新闻记者】
    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我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发现可怕的事情总是悄悄发生在生活中。                  【卓娅·达妮洛芙娜·布鲁克 环保稽查人员】
    为什么我们知道实情,却保持沉默?为什么我们不去广场上大声说出来?…因为我们是党的一员。                      【马拉特 白俄罗斯核能研究所前首席工程师】
    我是军人,军人应当奉命行事,不过我也想展示英勇,那是我们应尽的本分。…出发之前我很害怕,不过一到那里就不怕了。                                      【瓦连京 司机兼二等兵】
    那是他的家乡,但是他选择离开,因为他不想杀死另一个和他一样的塔吉克人。                                                    【k家庭 女儿】
    有一件事,我记得很清楚,大家都没子弹了,没法射死那只小贵宾狗,二十个人,一天下来一颗子弹也不剩,一颗也没有。                                      【弗拉基米尔 猎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odt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