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科学理论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它应该描述相关的事实。然而,与“真理都比人们一般所认为的要复杂得多”的情况相同,“事实”这个概念也比人们一般所认为的要复杂得多。
经验事实
假设你正坐在书桌前,把两只支铅笔放在你面前的书桌上。“在你面前的书桌上有两支铅笔”就是关于事实你所能找到的一个明确范例。你可以看到、触摸到铅笔,可以听到用铅笔敲桌子时发出的声音,甚至如果你愿意,你还可以尝一尝、闻一闻这支铅笔。对于“书桌上有一支铅笔”这个事实,你有直接、明确、由观察得来的证据。
这一类以观察为基础的事实,通常被称为“经验事实”。
哲学性/概念性事实
现在拿起两支铅笔中的一支,放到书桌的一个抽屉里。关上抽屉,这样你就看不到、摸不到,也感受不到这支铅笔了。你很有可能认为即使自己无法感受到,这支自笔也仍然存在。也就是说,你认为“抽屉里有一支铅笔”是一个事实。
然而,你认为“抽屉里有一支铅笔”的原因,与认为“书桌上有一支铅笔”的原因是不同的。你关于书桌上铅笔的观点是基于直接的、经过观察得来的证据,而“抽屉里有一支铅笔”的观点是源于我们对世界所秉持的看法:我们大部分人都相信“组成这个世界的大部分物体是稳定的,即使在没有被观察,仍然保持存在”,而这正是我们认为抽屉里有一支铅笔的根源。
这一类事实,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对所生活的世界的哲学性、概念性认识,我通常称之为“哲学性/概念住事实”。
两种事实的关系
不要把“经验事实”和“哲学性/概念性事实”看作两个泾渭分明的类别,用“对立统一性”来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在直线的一端是最明确的、以观察为基础的“经验事实”,而在另一端,则是以人们哲学性、概念性认识为基础的“哲学性/概念性事实”。
两种事实的关系而我们的大部分观点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既包括经验性的、通过观察得来的证据,也包括对我们所处世界更既括性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秉持某些观点是事实的原因,一方面是有经验性的、经过观察得来的证据,另一方面是这些观点能与我们的“世界观拼图”整合在一起。
澄清及总结
首先,不要把“经验事实”误解为“经验主义”。前面说过,“经验事实”是以观察得到的明确证据为基础的事实,具有真实性。在科学发展史上,很多“哲学性/概念性事实”都被“经验事实”证明是错误的,例如:人们曾认为行星沿正圆轨道做匀速运动,而其实行星是沿椭圆轨道做变速运动。
其次,不要因为历史上很多“哲学性/概念性事实”被证明是错误的,而把“哲学性/概念性事实”错误地认为是只有在陈旧而幼稚的思维方式中才会产生。“经验事实”与“哲学性/概合性事实”之间的区别并不取决于这些事实是否被证明是正确的,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我们根据什么类型的原因来相信这些事实。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不会特别区分“经验事实”和“哲学性/概念性事实”。当我们回过头再思考,特别是对过去的文化进行思考时,要判断哪些观点更偏向于“经验事实”、哪些观点更偏向于“哲学性/概念性事实”,就变得相对容易了。然而,在我们自己所处的时代,只有经过仔细思考,有时在思考过程中还要克服极大的困难,然后我们才会发现自己所秉持的某些观点更偏向于以经验为基础,而另一些观点则更偏向于以哲学性/概念性观点为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