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甲:“最近你在准备考什么证?在学习什么呢?”
我:“没有准备考证,我目前是什么证都不考了。”
同学甲:“那你每天都干啥?课这么少,全班都在考证,我不信你不考。别卖关子了,你到底是在考什么证啊?说来听听呗!”
我:“我真的没考证,虽然课少,但感觉自己也挺忙的,不觉得无聊。就每天看看书,胡乱写点东西,有时间的前提下四处走走,以后毕业可不一定有这么多闲工夫做自己喜欢的事了。”
在人群中保持独立,做自己是有多么不易,尝试一下便可知道。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从众心理。
所谓的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其实,我理解的从众就是随大流。
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在大多数人眼里:不随大流,不成为人群中的一员,你就是不对。保持了独立性,没有从众,你就是另类。
好吧!那我就做一次另类吧!现在我想分享一下作为一个另类的想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我也应该是随大流当中的大多数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之前是打算从专业中的理财这一块入手,像同学一样拼命考证。
记得大二时,如梦初醒的我,开始认真学习,只是因为我不习惯在人群中做一个弱者,更贴切的来说,我不想成为人群中那个落后者。落后就要挨打的思想,从我幼年时期便深入骨髓。虽然不挂科,但我不想变成宿舍里成绩最差的那个人,也不想成为班级的倒数。很明显,这是自尊心使然的结果。
可当我拼命学习的时候,我发现一个问题,不管我怎么努力,我的成绩都不会是班级上最拔尖的,尤其是专业,我开始怀疑自己可能真的有些不适合这个专业。再联系大一的情况来看,我越发觉得,我的排名都是靠专业以外的学科来支撑。我的专业成绩平平,即使十分努力也顶多能得个良,与优完全沾不上边。而且在大二的努力学习下,我的成绩和排名一跃而起,可以达到领取奖学金的标准。可综合测评一下来,排名便开始一落千丈,奖学金名额有限,刚好到我前面一个就没有了。倒不是说,我真的就想拿那个奖学金,只不过是达到标准却没有名额而有些惋惜。
于是,我下来思索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后来,一分析才知道,原来是别人都考了许多证书,而我就一个普通话证,都没好意思拿出来。综合测评的时候,别人一张一张的证书,几十分几十分的往上加,让我这种啥也没有的怎么比啊?
于是,我也开始跟风考证。从下定决心开始,生活就是日常上课、考证、兼职,忙得不亦乐乎。一年来,考了三个证书,但比起起跑早的人,这都这是小巫见大巫。这些学期下来,每次奖学金都是排到我前面一位或两位就结束,这似乎也成为我大学时期的一个魔咒。
后来,我买了一个课程,里面有讲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道,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轨道才能学有所成。也就是说,做你想做的事,做你喜欢做的事,你才能做得好。
大一时,我并没有成为那个例外,反而成为大多数中叛逆较为迟钝的人。不确定以后要做什么,别人考证,我说不想从事这个,不想浪费时间在这个证上。别人努力学习,我说苦了那么多年,大学不应该依旧过回高中时代,眼里心里只有学习。专业成绩差,感觉一上专业课就一头雾水,反复做,反复看,我还是记不住,努力还是学不好。我一度觉得自己是不适合这个专业的,我想换专业,但是学校不允许。我想休学一年,来调整我懈怠而无头苍蝇式的校园生活,可没有一个人赞同,我得妥协。
不过当时,班主任和我说,很多人出去都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所以你大可以把课程保证不挂科,其余时间自行安排,做自己喜欢的事。我问了问自己 我喜欢干什么?读书、写作、打球、运动、吃喝玩乐,反正其中不包括学习。
既然不能如我所愿,我也找不到自己的方向,那我就只好为前面的不甘做点什么?于是,疯狂考证便开始。考证的时候四点多起床,晚上刷题,看教学视频到倒头就睡。生活很充实,但似乎总有哪不对。
状态调整过来的我,开始思考我考证的意义。考的证都是初级的,含金量不高,时间花费不少,是给了自己很多选择,但选择多了未必是好事。因为选择其中一个,就意味着其他的都得放弃,这不是很浪费生命吗?想考一个含金量大的,又达不到报名要求。
我开始失眠,晚上不定时醒来。我总在想,我以后要干什么?在想如何才能不浪费我的大好时光,?在想我究竟适合什么?
心底传来了一个声音:“开始吧!写作。你不是一直都有一个深藏在心底的写作梦吗?此时不开始,更待何时?”
大一已然迷茫了一年,大二且跟风了一年,大三还要如此这般吗?不要了,细想考证是跟风,我们班就是一个考证狂魔聚集地,每个人都拼命挣扎,拼命考一个十分初级的证,导致的结果是不是初级的岗位人满为患呢?当今社会缺的从来不是初级人才,而是高级人才,顶级人才,但这些都是被领导者。如果不能做一个优秀的打工者,哪我可不可以做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呢?记得村上春树说“如果读的东西和别人雷同,那么思维方式也只能和别人雷同。”借他的观点一用就是如果考的证、做的事和别人雷同,以后的选择、自己的思维方式也只能和别人雷同。
在这个世界上二八原则,几乎一直适用。当80%的人都在拼命的做一件事,你为何不选择反面去做那20%的呢?
受种种思想的浸泡,我已然有了自己的那一套想法。爱写作,是吧,那就写。趁还年轻,趁还能折腾,就为自己喜欢的事奋不顾身拼一次。就算没有结果不尽人意,有勇气去奋不顾身已是对奋不顾身最好的嘉奖。
考虑到写作不一定能养活自己,毕竟写作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积累的事,并不能立竿见影。那就用一个学期全心全意去折腾,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也没关系,要是那就在下一个学期拼命考理财方面的证,或是创业也未尝不可。总之,理想与现实相结合,跟随自己内心的脚步,去活出自己的精彩。
一个简友说,大学生追求自己的内心想法,想法比较单纯吧。我觉得可能是生活压力不够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他还说, 大学毕业了 , 就会很俗啦,能听从自己内心而活着的人 ,太少了。其实,自己现在也有压力,只是身边人都那样,总觉得不应该人云亦云随大流,把自己的内心丢了,生活的意义好像也缺失了。随大流,不知不觉活出别人希望的样子,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即使有一天会被这个社会磨掉了自己,还是会在选择义无反顾选择坚持本心走下去。
最终,没有什么高大上,也没有另类,只是想找回迷失的自己,为迷失的自己做些什么,只是想了然后就做了,仅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