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I Contain Multitudes
ISBN: 9787559629210
内容简介:
在人类的生活史中,微生物常常隐而不现,只有当我们被因它们而起的疾病击倒时,才猛然意识到微生物的存在。因此,人们常常给微生物冠以恶棍之名,直到今天仍然容易谈菌色变。可事实上,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不仅从未缺席,而且必不可少。放眼万物,斑头雁迁徙飞跃喜马拉雅山时带着微生物,象海豹潜入深海时也携有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
本书将带领我们以“微生物之眼”重新认识生命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在每个自成“动物园”的人体之上,微生物能塑造器官、防御疾病、消化食物、驯化免疫系统、指导行为,并赋予我们各种神奇的能力。读者可以通过本书重新认识人类过往对很多古老共生关系的大意破坏,同时见证当下各行各业努力构建新型共生关系的谨慎尝试。
也许,是时候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改写奥逊·威尔斯的“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了。在离不开与微生物的共生互动之中:“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作者简介:
埃德·扬是《大西洋月刊》的科学记者,目前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工作。他的作品还常见于《美国国家地理》《纽约客》《连线》《自然》《新科学家》和《科学美国人》等众多科学媒体。他因出色的生物医学报道和生命科学传播工作,于2016年分别荣获迈克尔·E. 德贝基新闻奖(Michael E. DeBakey Journalism Award)和拜伦·H. 瓦克斯曼奖(Byron H. Waksman Award),他曾经的博客“并不复杂的科学”(Not Exactly Rocket Science)曾于2010年荣获美国国家研究院凯克科学传播奖(National Academies Keck Science Communication Award)。埃德曾经在TED发表关于控制意识的寄生虫的演讲,目前已获得150多万的观看量。
译者郑李,笔名李子,科学松鼠会成员,科普作者、译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目前在佐治亚理工大学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研究。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时至今日,我依然还能回忆起那株细菌在培养基上被发现时的喜悦。 时至今日,我依然还能回忆起在显微镜下看到菌株的那种“哇塞”的感觉。 时至今日,我依然能记起撰写那篇关于微生物的论文时自己的煎熬以及那种写完之后的满足与完成感。 时至今日,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这本书叫“我包罗万象”,曾经见识过的是大自然中微生物的瑰丽与璀璨,多样与精彩。 一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科普杰作,那壮美的自然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而绘制画卷的,正是那些与当年在镜子中看到的小球球差不多的小生灵们。
# 以为是大部头结果发现很好读,畅游了微生物学的海洋。读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庄子秋水里的那句话:“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贰:
读完这本书的一个后遗症是,吃橙子的时候,脑子里在想:“我的肠道仅靠自身能吸收橙子里所有的营养成分吗?我是否需要肠道微生物的帮忙?”
提到细菌等微生物,人们常常立刻将它们与疾病划等号,唯恐避之不及。我们不太容易记起,微生物曾一笔一画地雕刻这颗蓝色星球的样貌;也不太容易记起,十多亿年前,一个细菌鬼使神差地跑进一个古菌的细胞里,成了细胞核的雏形,这才慢慢有了真核细胞,有了真核生物,有了花花世界。
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Andrew Knoll)说: “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
作者在书中引用大量的案例和研究来说明微生物之于动植物,虽有坏的一面,亦有好的一面。比如会发光的夏威夷短尾乌贼,它们的发光器官需要费氏弧菌入驻体内才能成熟。夜幕降临,散发微光的短尾乌贼能混淆海面柔和的月光,使它安全躲过捕食者的视线。
所以,《我包罗万象》是微生物洗白书吗?嗯,洗白不是作者的重点,重点在于微生物的世界是讲究平衡的,有点道家思想的风骨。书中详细介绍在医疗领域运用微生物治病救人的不少经典案例。作者写道:“微生物形塑了生物圈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巨大差异。它们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在我看来,这是生物学继达尔文之后最重要的学科革命。”
作者提到一个案例。一位遭受艰难梭菌困扰了八个月的患者,因长期的腹泻影响,体重骤减至25千克,成天穿着成年纸尿裤坐在轮椅里。服用抗生素能起一定作用,但病情经常反弹,而且产生抗药性。穷尽所有医疗手段之后,这位可怜的患者尝试接受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医生采用了她丈夫的粪便,移植到她的肠道中。粪便中包含一个健康人体的所有肠道微生物。输送后不到一天,患者不再腹泻。一个月内,身体完全康复,病情没有出现任何反弹。
插补一句,人类最早的粪便疗法出自我国东晋时期!医药学家葛洪在他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当时用粪清治疗食物中毒和严重腹泻的方法:“绞粪汁,饮数合至一二升,谓之黄龙汤,陈久者佳”,还记载了用动物粪便治疗疾病,如“驴矢,绞取汁五六合,及热顿服,立定”。骄傲啊,😄
微生物研究的成功案例叫人激动不已。科学家们甚至在研究如何调控其他动物的微生物组,使它们为我们所用:比如用沃尔巴克氏体感染蚊子,使蚊子自身抗击登革热病毒;比如使用微生物群改善自闭症患者的症状。这些研究方向着实酷炫,微生物学为人类医疗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愿中国少年能燃起微生物学的热情,点亮未来医疗更多的可能。
叁:
这是一本特别好的科普书,推荐所有人阅读。它清楚地讲述了微生物在地球上的历史,与其他生命的关系,以及当人类越来越了解它们之后,所展现出来的种种新可能。我很喜欢这本书,不只是因为它讲得明白晓畅,故事引人入胜,还因为它所讲述的知识确实十分重要,与我自己的生活,与这个世界都有极其紧密的关系。
因此我把书中印象深刻的事实/观点,根据原文做了简单的改写,方便日后回顾:
1. 益生菌可能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一个小规模研究发现,与食用不含微生物的奶制品的女性相比,每天食用两次富含微生物的酸奶的女性,其大脑中参与情绪处理的部位较少活动。
2.但相比社会上对益生菌的炒作,它的真实效果没有那么神乎其神。现在仍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益生菌能够帮助治疗过敏、哮喘、自闭症,或者其他与微生物组有关的疾病。
3.我们的微生物和我们共生,并不意味着它们是我们的朋友。一个微生物可能在某个器官中极其宝贵,换个器官就变得危险至极。
4.母乳是完美的营养来源,当之无愧的超级食品,因为母体的微生物群主要通过母乳给到婴儿,帮助婴儿形成自己的肠道微生物群,增强婴儿的消化和免疫能力。
5.死去的鲸鱼缓慢地落入海底,过程中会创造出富含硫化物的环境。由于很多海洋生物的共生微生物都靠化学合成(使用硫化物或甲烷来固碳)生存,所以鲸落能支撑起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物群落。、
6.细菌可以像交换电话号码一样轻松地交换DNA,这叫做基因的水平转移(HGT)。交换后,它们就拥有了这段DNA携带的能力。
7.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某些动物也可以把微生物的基因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里,比如能够解毒氰化物的二斑叶螨,以及能够消化海苔的日本人。人类无需演化出分解海藻中碳水化合物的基因,只要吞下足够多可以消化这些物质的微生物,我们自己的细菌就可以靠HGT来获得消化能力。
8.但你很难靠添加单一的微生物来达到某个目的。控制微生物组像控制一整个世界,微生物菌群有天然的弹性,击中后会反弹。它们也是不可预测的,如果你改变调整它们,后果很可能一发不可收拾。
9.增加微生物时,你还需要考虑给它们提供食物。微生物是活的,它们要食物才能生存。用于选择性滋养某种益生菌的物质叫做益生元。我们吃下的东西会极大地改变肠道中的微生物,而洋葱、大蒜、香蕉等食物都会提供丰富的益生元。
10.粪便移植是已被医学界认可的、行之有效的解决肠道艰难梭菌感染的一种医疗手段,它通过改变患者肠道的微生物整体环境,彻底治愈了这一疾病。
11.近年来人们对粪便移植的兴趣呈指数级增长,甚至有人在家diy粪便移植,想一劳永逸地解决各种过敏、自闭、抑郁症等问题。这是不靠谱的,任何粪便移植的捐赠者都应该经过严格的筛查。
12.未来的微生物治疗就好像在菜单上点菜,医生会根据你的疾病和你自己现有的微生物群为你搭配合适的微生物物种,并提供饮食建议,从而有效地滋养这些微生物。
13.我们不仅在身体内外携带微生物,还在源源不断地释放微生物到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每个人每小时会喷出3700万个细菌,你和你的室友共同居住得越久,你们就越会受到彼此微生物的影响。(可能是夫妻相产生的一个原因?)
14.过度清洁没什么好处。太过频繁地清洁厕所,反而更有可能被粪便里的细菌覆盖。
15.未来建筑中可能会放置微生物球,这些小球也可以放到新生儿的床头。这些球体提供了另一种摄入益生菌的方式,通过身处其中来获得有益的微生物。
16.狗身上会携带抗过敏的微生物。
17.每个人,每只动物都是一个长了腿的世界,一个能够与他人互动的移动生态系统。我们包罗万象,我们无意间塑造了周围的微生物世界,我们也在被这个世界改变着。
关注朋朋不迷路,发送简信交流更便捷;
更多书单 信息,点击简书个人主页查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