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产品经理
2018-07-14作业-智识训练营学习笔记:第三课 元认知-批

2018-07-14作业-智识训练营学习笔记:第三课 元认知-批

作者: Anyin_安音 | 来源:发表于2018-07-13 16:21 被阅读172次

智识训练营是公众号“L先生说”的运营者——Lachel,创办的思维训练付费课程。

Lachel:20万关注的高效思维达人;知识管理、时间管理专家;深度思考践行者。

【职业履历】做过数字营销和互联网;执掌过多个大型项目;为多家企业做过咨询和培训

【自有品牌】17年创立品牌「智识学院」;目前已开设多期「智识训练营」;正在筹备「深度成长营」

【擅长领域】品牌:有多年市场营销和品牌经验;管理:PMP持证人 / 项目管理专家;心理学:擅长认知思维与管理结合有多篇思维 / 学习 / 心理学领域热文

【主要作品】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被毁掉的?(17年全网阅读量超千万);摧毁一个人可以有多简单?建立知识体系,这份指南就够了;及其他大量转载数百次的热文

【平台合作】领英 / 36氪 / 分答 特约作家;知乎、虎嗅特约导师;多家百万量级公众号长期合作者;多家平台、课程、训练营嘉宾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公众号“L先生说”。


第一课链接:2018-06-14作业-智识训练营学习笔记:第一课 如何高效阅读和提取信息 - 简书

第二课链接:2018-06-28作业-智识训练营学习笔记:第二课 结构化思维 - 简书

第三课(上)链接:2018-07-07-智识训练营学习笔记:第三课 元认知-批判性阅读 (上) - 简书


上一篇文章我们重点介绍了第三节课的上半部分——甄别事实和观点的五个法则,又叫5W1H法则。这一篇继续整理第三课的下半部分内容——如何通过一个工具破解逻辑谬误。

这部分一共有三个点:

第一,什么是论证;第二,什么是逻辑谬误;第三,如何破解逻辑谬误。

首先我们讲一下,什么是论证。

写文章是作者通过列举一些事实,并对它们进行分析,最后得出自己观点的这么一个过程。其实这就是一个论证。这里的事实,我们一般称为前提观点一般称为结论,通过前提推导出结论,这个过程就是一个逻辑思考的过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过程我们经常会犯一些错误,以至于得出一些不太恰当的结论,这就是逻辑谬误。

接下来,我们详细讲一讲论证。

首先来分辨清楚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论证中的几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叫做“推理”。在整个课程中,推理与论证是同一个意思,推理就是论证,论证就是推理。它的本质形式就是,对一个前提进行分析和逻辑思考,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第二个概念叫做“命题”。命题是一个描述,它的基本形式是“A是B”。命题没有办法成为论证,但是它可以充当论证的一部分,无论是一个前提还是一个结论,它的形式就是一个命题。

第三个概念叫做“条件”。条件句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如果……那么……”这样的结构。条件句也不是论证,但是它也可以作为论证的一部分,通常是作为前提而存在。很多时候与条件句是等价的,很多条件句都可以写成命题的形式,所以,这不是论证,但它可以作为论证的一部分。

第四个概念叫做“说明”。它是一个非常容易被混淆为论证的概念,为什么呐?因为它们的形式非常相似,但是它们在逻辑上却是不同的。举个例子:

例题01

大家思考一下,上面例题的两段话中,哪一段是论证推理,哪一段是说明。

第一段话是推理论证,第二段话是说明。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段话里,为什么说投资失败了呐?是因为回报率远低于预期。这是通过一个事实——“投资回报率很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投资失败了”,是一个推理的过程,结论的成立是需要依赖于它的前提的,也就是说“投资失败”这个结论依赖于后面“因为”这个提前,才能够成立。所以,我们说它是一个推理论证。

第二段话里,为什么投资失败了?因为今年爆发了一个丑闻,导致营收下挫。这里其实已经默认了,投资失败是一个成立的现象,然后后面解释为什么投资会失败。

虽然这两段话都用了“因为”来解释投资失败,但是第一段话是用后面的“因为”来推导出前面投资失败这个结果,而第二段话是用后面的“因为”来解释投资失败这一个已经成立的现象。这就是推理和说明最本质的区别:是否默认了结论为真。

这个区别比较难理解,我们再举个例子进一步讲解一下,同时也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区分推理和说明。

例题02

例题2里,B对A进行了两次反驳,先来看一下第一次反驳。

第一次反驳中B认为,“男性成功人士比女性多,很可能是因为时代和环境背景”。这个反驳能否击溃A的观点呐?并不能,因为他所反驳的只是A提出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个例子,并不是A的观点的核心。

第一次反驳

要真正击溃A的观点,就必须找出A之所以会得出这样观点的背后原因。在第二反驳中,A抛出了自己的理由,他告诉B,他是通过体力上智力上这两个前提来得出“男性比女性优秀”这个观点的。那么,这就是A的一个推理论证,所以B就可以分别对这两点予以反驳,彻底地击溃A的观点。

第二次反驳

所以,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讨论和争论都没有落到实处,就是因为,双方都只是对方所提出的一些例子、一些解释说明在争执,并没有真正触及双方的核心。这也是我们要区分推理和说明的原因,要找到主要矛盾,简单来讲,就是找到对方真正的核心思路和脉络。只有将双方的思路对齐,交汇到同一个点上,才可以进行真正有效的对话和讨论。

讨论和争辩的核心

以上是对论证的介绍,下面我们再来讲第二点——逻辑谬误。

下图是逻辑谬误比较书面化的一个定义:

逻辑谬误的定义

首先,逻辑谬误是在逻辑推理过程中出现的推理错误,也就是前面所讲过的,从事实到观点、从前提到结论这一个逻辑推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

其实,逻辑谬误是一种一般的形式,它有一些共性,可以被划分成不同的种类,这是一般化;

最后,逻辑谬误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在日常使用中,我们经常会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从而掉入它的陷阱里面,得出不恰当的结论。

这个定义比较枯燥,我们通过一个实例近距离接触逻辑谬误。

例题03

大家看一下上面的材料,思考一下,这段材料犯了什么样的逻辑谬误?

答案就是我们经常会听说的“诉诸个例”的逻辑谬误。

“诉诸个例”的逻辑谬误

它通过一个单一的例子,谁生了病、吃了这个药好了,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建议。这个推理过程是不严谨的,是缺乏有效性的。为什么呐?因为生病痊愈的可能性有很多,像自愈或者吃了别的东西等等,所以单一的痊愈例子不足以作为推理论证的支撑。

如果要使得这个推理论证成立的话,应该怎么修改呐?我们应该说,这个药方得到了大量临床实验的证明,有大量的数据和对照组作为支撑,这才是一个更加严谨更加有效的推理。

诉诸个例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逻辑谬误,那么类似的逻辑谬误共有多少种呐?

有一个比较权威的网站,列举出了绝大多数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逻辑谬误,总数一共超过了300种,听上去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但其实这么多的逻辑谬误,没有必要每一种都要去掌握、理解和记忆。现在有许多课程和节目会告诉你,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种逻辑谬误,那些现象又属于哪一种逻辑谬误,这种列举法有一定的效果,但其实并不是最好的,因为逻辑谬误只是一种表层现象,而我们需要通过表象去看到本质。

所以,这里要跟大家分享一款工具,通过这款工具,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逻辑、破解各种逻辑谬误,找到、找准作者的逻辑脉络和思路。这个工具就是“图尔敏论证模型”。

图尔敏论证模型

“图尔敏论证模型”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思维工具,它把一个论证分成了六个要素,任何一个论证必须能够经受得起这六个要素的检验,才能够成水。我们可以应用它来验证论证的有效性。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六个要素

图尔敏论证模型六要素

我们看到,每个要素后面都有一个字母,字母就代表了这个要素的顺序。

先从A论据开始。论据就是我们前面所说过的事实和前提,它是整个论证的基础,通过论据,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论点B。

B论点是作者的结论,也是作者通过一个论证想要说明的一个观点。

从A到B就构成了一个论证最基本的形式。

但这样是不够的,要使从A到B的论证成立,我们必须找到一个骨架来支撑起整个论证,这就是骨架C。骨架的英文是Warrent,通常可以译为保证和支撑,这里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译成了“骨架”。它就像一座桥梁,架在论据和论点上面,支撑起来一整个论证,也是整个图尔敏论证模型里面最重要的部分

找到骨架之后,我们就可以针对骨架进行反驳D。反驳可以削弱整个论证的有效性,使整个论证更加精确、更加接近事实。

跟反驳D相对的一支撑E,它是一种正面力量,通过一些事实和强观点来增强骨架C的说服力,强化整个论证的有效性。

反驳D和支撑E就构成了一对互相抵抗、互相博弈的力量。

综合了骨架C、反驳D、支撑E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最终的范围——限定F,它可以修饰论点B。譬如说,“论点一定成立”、“论点很可能成立”、“论点有可能成立”。这个就是限定F,它用来使论点更加精确。

通过上面的六个要素和整套的模型,我们就可以对一个论证进行非常精确的分析,使它一步步抵达最终最精确的结果。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实例来看一下,如何应用图尔敏论证模型分析一个论证。

例题04

例题04

上面材料里的论证很显然是不对的,但是它为什么不对呐,我们需要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先将它写成“因为……所以……”的基本形式,我们可以写成:因为他没有上过大学,所以他的意见没有价值。用图尔敏论证模型表示,就是下图的形式,这是一个论证的基本形式。

例题04基本形式

“他没上过大学”是一个论据,也就是事实和前提,而“他的意见没有价值”是结论,也就是论点。

写出了论据和论点后,下一步就是找到整个论证的骨架。要使论据论点成立,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呐?具体到例题4这个论证要成立的话,必须要满足哪一个隐含的条件。很显然我们可以想到“没上过大学的人,意见都没有价值”,这个论证的隐含条件。只有这句话成立,论据到论点的过程才得以成立。

例题04的骨架

但是,骨架C“没上过大学的人,意见都没有价值”这句话真的成立吗?我们可以针对这句话做出反驳:“没上过大学的人,意见一定没有价值吗?”

例题04的反驳

如果对方坚持这个论证的话,他就必须提出足够的事实或者强观点作为支撑,来强化这个骨架。如果对方拿不出来足够强的支撑的话,这个论证就不成立。为什么这个论证不成立呐,我们就可以说,因为它的骨架不成立。

例题04的支撑

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过程里面,最重要、最核心的一步就是找到整个论证的骨架。

论证最核心步骤

可以说,如果能找准骨架,整个图尔敏分析就对了一半了。那么,怎么去找到骨架呐?

如何找骨架

这是一个基本的方法,叫做“双向关联”。它有两点:第一,找到从论据到论点的推理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发生变化;第二,用一个句子来尝试着解释这些变化,这个句子就是我们所找出的骨架。

我们试着用这个方法找一下例题4的骨架。

论据和论点的关键词

我们首先找到论据A的关键词:他、没上过、大学,接着再找到论点B的关键词:他、意见、没有价值。

然后我们观察一下,从A到B的过程中,有哪一些关键词发生了变化。首先两边的“他”消掉,然后左边剩下“没上过大学”,右边剩下“意见没有价值”。那么这整个论证的结果就是:使“没上过大学”变成了“意见没有价值”。所以,我们就需要找到一句话来解释这个变化为什么会成立。

整理润色后,这句话可以写成:“没上过大学的人,意见都没有价值。”这也是这整个论证的骨架。下一步就是针对骨架进行反驳和支撑,最终得出一个限定。

再来下一个例题:

例题05

同样的,我们先把上面的材料写成“因为……所以……”的形式:

从论据到论点的基本形式

下一步,找到两边的关键词:

找到关键词

“有机食品”、“寿命”这些词可以抵消,那么左边就剩下“更长”,右边剩下“有助于提高”。你会发现,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从事实到观点的过程。“更长”是一个客观数据,是一个事实,而“有助于提高”,它是一个因果性,是一个观点。

那么如何使“更长”得出“有助于提高”呐?我们需要用一个句子解释它,也就是找到它的骨架:

例题05骨架

针对这个骨架,我们可以如何来作出反驳呐?

例题05的反驳

同样,也有两种可能的反驳。如果你想反击这两种反驳的话,就必须举出更微观层面的一些理由来反击它。

例如,对于第一种反驳“有机食品是如何起到作用的?”可以这样进行反击:“有机食品是如何在身体里发生反应的,通过影响什么细胞、内环境等等来延长寿命。”

对于第二种反驳“除了有机食品,是否还有别的因素在整个过程中起了作用?”如何进行反击呐?可以通过描述,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两个人群中,只有他们所食用的食品种类不一样,其它所有因素都是一样的,这样才能避免除了食品之外的其它因素干扰了结果。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的话,这个论证的有效性就会受到质疑。

这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逻辑谬误,因为有机食品的价格通常相对较高,能够买得起的人通常拥有更好的经济状况,而且会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所以他有可能有很多其它的因素来提高自身的健康程度。所以,如果不能提供更加精确的实验的话,这个推论就是无效的。这种逻辑谬误就叫做“简单归因”,我们在第二节课也有讲到,它是把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的现象归结于一个单一的简单的原因,我们就可以用图尔敏论证模型对这个论证进行分析来反驳它,并且找到了它的症结。

下面再来看一个不太一样的例子:

例题06

第一步,先把它写成“因为……所以……”的基本形式:

论据A到论点B的基本形式

接下来找到它的骨架:“小公司”与“小公司”相互抵消,那么就剩下“更快的成长”和“应届生”,所以可以写成“应届生都需要更快地成长。”这是它的骨架。

例题06骨架

这里大家要注意一下,这整个论证,只有这一个骨架吗?我们看到它的论据——“小公司能够提供更快的成长”,这句话真的成立吗?小公司一定能提供更快的成长吗?其实,这句话既不是一个事实,也不是一个强观点,因为它存在争议性。所以,除了前面我们已经找到骨架外,我们也需要把论据作为一个骨架,因为它同样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讨论的。这样,整个论证才更加完整。

例题06两个骨架

通过这个例题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一个论证的论据不是一个事实或者强观点,只是一个观点,那么它同样是有待检验的,它本身就成为一个骨架,接受进一步的检验。

找出这两个骨架之后,下一步就是对它们分别进行反驳。

例题06的反驳

通过这个例题,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一个论证里面,它的论证并不一定只有一个;

第二,有些论据,可能它本身也不一定成立 ,所以它也是需要写在骨架里面,一起来接受我们的检验和审问。

这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

再接着看下一个例题:

例题07

这个例题稍稍有些复杂,同样,我们先把它写成“因为……所以……”的基本形式:

例题07的论证基本形式

大家没有没发现,我们想要找骨架的话,会有点儿难以下手。两边关键词分别是这样的:

例题07的关键词

左右两边的关键词没有任何的交叉,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东西。那该怎么写出骨架呐?

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就要思考,这种情况有没有可能存在“多重论证”。什么意思呐?就是由两个论证首尾相接、浓缩而成的论证。所以我们也需要两个图尔敏把它们联接建立起来,来分解这个论证。

下面,我们就尝试着对它进行展开:

第一重论证

首先我们把“能力”拎出来,把“能力”与左边的论据进行挂钩,就可以写出:因为“父母的成就越高,孩子的成就也越高”,所以可以得出结论,“父母的能力越高,孩子的能力也越高”。这是第一重论证。我们要找到这一层论证的骨架,很显然,两边的不同只在于“成就”和“能力”,所以,它的骨架就是——“成就=能力,成就是由能力决定的”。

第一重论证的骨架

接下来我们再来写第二重论证。把前面结论作为前提,跟右边的遗传进行挂钩。继续找到它的骨架,左右两边相同的抵消,左边剩下父母越高孩子越高,这是一种相关性;右边剩下遗传。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父母跟孩子之间的这种正向关系,是有遗传决定的,这是第二重论证的骨架。

双重论证

到此为止,我们就写出了这整个论证的完整的形式,它是一个双重论证。

将上面的骨架简化整理一下,把两条骨架都写在一起,就会得出最终的形式:

例题07的最终形式

那么,这两条骨架成立吗?显然,它们并不一定成立,接着就是进行反驳支撑和限定。

总结一下,前面介绍了一些找骨架的方法。

首先,它最根本的原则是双向关联,然后有两种情况:第一,论据本身也可能成为骨架;第二,是多重论证,我们需要把每一种论证展开,分别找到骨架,再合并起来。这就是图尔敏模型的基本使用方法。

接下来看一下,如何应用图尔敏论证模型分析逻辑谬误。

虽然说逻辑谬误号称有超过300种,但是它们其实都能归结为下面五类:

常见的五类逻辑谬误

第一类是概念模糊。它指的是,双方对于论证里面所使用到的概念,没有事先确定共识。像前面的各种例子中,“小公司”“能力”“成就”,这些词语本身都是需要一定的定义和共识的。否则双方所讨论的话题很可能就不在一个层面上。这一类是最基础,也是最常见的逻辑谬误。

第二类是论据问题。它主要的问题在于证据不成立。就像前面的例题06,“小公司能够提供更快的成长”,这句话本身是一个弱观点,如果你把它当作了事实或者强观点,你就是犯了“论据不成立的逻辑谬误”。

第三类是骨架问题,又分为三种。

第一种,骨架不成立。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例题08

这两段对话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我们逐一分析一下。

骨架不成立一

对第一段话进行图尔敏分析,它的论据是“因为公款是非法得来的”,结论是“所以挪用公款是合理的”,它的骨架就是:“挪用非法得来的钱是合理的。”很显然,这个骨架是一个观点,而且是一个大家普遍不认可的观点,所以它不能成为一个骨架,整个论证也就不成立。

这种逻辑谬误叫做“积非成是”,因为A做了一件坏事,所以我对A做另外一件坏事,就变成了正当的。这显然是错误的。虽然公款是非法得来,但是你挪用公款本身也是违法的。

再对第二段话进行图尔敏分析:

骨架不成立二

它的骨架是“我只要比最差的公司好一点,我就是正当的”。很显然,这个骨架跟第一段话的骨架一样,它也是大家普遍不认可的弱观点,这种逻辑谬误被称为“比烂”,A做得很差,我比A好一点,所以我很好。这是不存在的,更大的可能性是,A和你都是错的,都是不好的。

像这样的情况,骨架本身是一个错误的事实,或者是一个大家不接受、不认可的弱观点,就属于骨架不成立

再来看骨架不充分的情况,前面例题07就是这种。

骨架不充分

这两个骨架并不是完全错误,它们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不够全面。成就并不只是由能力决定的,它还由很多其它因素决定;同样,父母跟孩子能力的正相关,也并不是由遗传完全决定的。有可能因为父母越优秀,就更有可能为孩子创造出更好的资源和环境,所以孩子能力也可以越优秀。

像这种情况,骨架有一定的正确性,但是不完全、不全面,我们就称之为骨架不充分

它跟骨架不成立的主要区别在于,骨架不成立是骨架本身完全错误,而骨架不充分是骨架有一定的正确性,但不够全面、不够充分,支撑不起整个论证。

第三类,骨架不恰当。骨架不恰当与骨架不成立有一点像,来看一个例子:因为某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干预。

骨架不恰当

这个论证的骨架是“政府干预能够阻止贫富差距变大”。这个骨架成立吗?这个真的很难讲,它一定成立,或者一定不成立。这个骨架是一个弱观点,而且是一个有争议性的弱观点,它既不对也不错,但是它同样不能拿来当作框架使用。这种情况就叫做“骨架不恰当”,也称为“不当预设”,就是把一个尚且存在争议、不一定正确的东西,拿来当作确凿无误的条件,来支撑整个论证,这是不对的。

最后,我们再回顾一下三种骨架问题。

第一种骨架不成立,是指骨架完全错误,没有任何成立的理由;

第二种骨架不充分,是说骨架有一定的正确性,但是不够全面、不够充分;

第三种骨架不恰当,是说骨架在当下存在争议性,它既不完全正确,也不完全错误,当然也不能拿来当作骨架。

这三大类、五种类型,基本可涵盖所有的常见的逻辑谬误。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论证,把它用图尔敏论证模型分解一下,做出详细的分析,你都可以找到它里面含有什么样的逻辑谬误,它的逻辑思考和推理是否严谨,是否正确。

本节课的内容全部整理完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7-14作业-智识训练营学习笔记:第三课 元认知-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oof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