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学习理念
2018-07-07作业-智识训练营学习笔记:第三课 元认知-批

2018-07-07作业-智识训练营学习笔记:第三课 元认知-批

作者: Anyin_安音 | 来源:发表于2018-07-07 19:25 被阅读327次

    智识训练营是公众号“L先生说”的运营者——Lachel,创办的思维训练付费课程。

    Lachel:20万关注的高效思维达人;知识管理、时间管理专家;深度思考践行者。

    【职业履历】做过数字营销和互联网;执掌过多个大型项目;为多家企业做过咨询和培训

    【自有品牌】17年创立品牌「智识学院」;目前已开设多期「智识训练营」;正在筹备「深度成长营」

    【擅长领域】品牌:有多年市场营销和品牌经验;管理:PMP持证人 / 项目管理专家;心理学:擅长认知思维与管理结合有多篇思维 / 学习 / 心理学领域热文

    【主要作品】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被毁掉的?(17年全网阅读量超千万);摧毁一个人可以有多简单?建立知识体系,这份指南就够了;及其他大量转载数百次的热文

    【平台合作】领英 / 36氪 / 分答 特约作家;知乎、虎嗅特约导师;多家百万量级公众号长期合作者;多家平台、课程、训练营嘉宾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公众号“L先生说”。


    第一课链接:2018-06-14作业-智识训练营学习笔记:第一课 如何高效阅读和提取信息 - 简书

    第二课链接:2018-06-28作业-智识训练营学习笔记:第二课 结构化思维 - 简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阅读时,如何快速判断“水文”和“干货”?

    表达时,如何让自己的言论更无懈可击?

    思考时,如何更有效地进行逻辑推理?

    讨论时,如何抓住别人的逻辑漏洞?

    本节课,将跟大家分享“一套法则,一个工具”,帮助大家建立批判性思维。

    由于课程内容又多又烧脑,所以分两篇来整理,今天先介绍课程的前半部分——“五个法则”。


    你想要比其他人看得更高、更远,其实很简单。

    很多时候,只需要你稍微后退一步,去审视你所阅读到的信息,而不是下意识地去选择相信,那么,你就已经比很多人走得更远了。

    简而言之,要尽量地保持合理的怀疑,对于所接受的信息,批判性地去审视,找到里面值得信任的地方,再选择性地去吸收。这样,才会使我们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更加可靠、有效率。

    首先,从信息的目的出发,我们可以将信息分成三种:描述、态度和规范。

    信息的分类

    这是什么意思呐?

    举个例子:他的月薪3000元,他的月薪很低,他想跳槽。

    第一句话是描述,是对于一个客观现象的描述;

    第二句话是态度,是对于一个描述的解读和观点;

    第三句话是规范,是一种行动和意愿的表达。

    这其实是我们思考的一种范式先解读一个描述,然后产生态度,再希望它如何去发展

    那么,在生活中,最常见的陷阱和错误,就是把这三者混淆。

    举个例子:某心理咨询所一小时收费竟高达3000元。

    这句话看起来没什么问题,是一个客观描述,但其实它是有言外之意,它隐含了两条信息。首先3000元很高,所以用了“高达”这样的描述;其次,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情况,它可能需要得到监管或者纠正。这两条隐含信息,前者属于态度,后者属于规范,它们都是从这条描述本身解读出来的。

    所以,当看这句话的时候,未经训练的人就很可能会下意识地接受它所传达出来的这两隐含信息,就会不自觉地被它洗脑;而经过训练的人,就会非常敏感地把这三条信息分开。

    他会去想:首先,一小时收费3000元,这是否是一个真实客观的数字;其次,这个标准是否过高;最后,如果过高的话,监管纠正是否可行,是否有必要。

    简单来讲,他会从下面三个角度分别审问这三条信息。

    例子的分析

    具体去审问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一种方式来进行,这个方式叫做“反向思考”。就是跳出原有的框架,从反面去拓展视野。

    譬如

    第一真实性。如果3000元一小时这个信息不实的话,那么,有哪一些细节和线索可能存在疑点。

    第二全面性。如果这个数字过高的话,有没有哪些特殊的原因和情况可以支撑它。

    第三规范的可行性。如果这条规范不可行,没有没别的方式和做法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当你像上面这样从反面思考的时候,你就可以跳出信息的制造者给你设下这个框架,更全面、更准确地去审问和理解信息。

    这是第一个审视信息的维度,即从信息的目的出发。下面介绍另一个维度,从信息的内容出发。

    从信息的内容出发,我们可以把信息分成事实和观点,以及把事实和观点连接起来的桥梁——论证。

    信息的分类

    什么是事实和观点呐?

    事实就是对于客观发生事物的描述,它是可以被观测的,是可以形成共识的,而观点则是主观的想法、态度、意愿等等,它是作者的一种主观表述。

    下图是事实和观点的主要特征和区别。

    事实和观点的主要特征和区别

    对于事实,我们可以寻求相关的证据证实或者推翻它;而对于观点,我们就要去追问有没有足够强的事实和论证,可以支撑它,如果没有的话,可能就要打一个问号。

    那为什么要区分事实和观点呐?有两个原因:

    第一,我们平时所说的学习,更多的是学什么呐?是事实还是观点?答案是观点。为什么呐?因为观点是高度浓缩的,是对事实的进一步提炼,它可以帮助我们节省大量的认知空间。

    第二,事实是静态的,是已经过去的了,而观点是动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把经验迁移到新的问题上来,也就是所谓的方法论。

    所以,分清楚事实和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有效地去判断和甄别信息。

    同样,在生活中最常见的陷阱和错误也有两种:

    第一种叫做缺乏事实。这种通常是利用观点先行,来对你进行情绪的输出,获取你的认同。举个例子:

    公司一定要对员工狠一点,因为对员工心慈手软的公司都已经倒闭了。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对员工心慈手软的公司倒闭”,有相关的数据可以证明吗?没有没做过对照研究,有没有做过案例分析,没有没证据说明公司的倒闭跟对员工的态度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所以,如果你去追问的话,你会发现,这些观点其实都站不住脚,它们只不过似是而非罢了。类似这样的信息,如果它没任何的信息支撑它的观点的话,那么可以完全不用理会,因为它没有任何价值。

    第二种陷阱和错误叫做缺乏论证,这种情况比第一种更加常见,更加隐蔽。

    欧美有很多畅销书就属于这种,比如,它会告诉我们一个结论,管理公司最重要的是什么,然后再举出几案例来论证。但是这样的论证真的有效吗?我们都知道,一家公司的成功通常是复杂的,有很多的因素,可能包括它的自身、行业、时机、政策、技术等等,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系统,从中拎出一两个因素说,正是这些因素使他们得以成功,那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这也自媒体常见的套路。它们通常会把你的视野限制在一个由他所框定的范围内,让你只能看到一个角落,而看不到整体。所以,如果你不假思索地接收和吸收任何信息的话,就非常容易被这样一些不可靠、不可信的信息所刺激,从而不自觉地去改变你的认知。

    那么,具体如何通过一些方法来甄别事实和观点呐?

    首先,看到第一个法则:当你在阅读的时候,对每一条信息都问一句,这是事实呐,还是观点?

    法则一

    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实例1

    这段材料有6句话,请大家思考一下,这6句话,哪一些属于事实,哪一些属于观点。

    答案是,只有第四句话才是事实,其它的5句话都是观点。我们来逐一分析下。

    第一句话很明显,它是观点,没有任何疑问。

    第二句话讲了两个问题,一不缺、二缺乏。谁可以定义不缺和缺缺乏?什么样子算不缺、什么样子叫做缺乏?这一点是没有一个共识的,你可以觉得中国不缺好故事只缺好剧本,但我也可觉得中国既缺好故事也缺剧本,并没有存在谁对谁错。所以,这句话是个观点,因为它没有共识

    第三句话跟第一句话是一样的,它也是观点。

    第四句话,我们只需要检验在好莱坞是否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是否产生了这样的改变,就可以判断它是真的还是假的,所以说,第四句话是事实。

    第五句话,很明显它是一个规范,所以它属于观点。

    第六句话,它是评价,它也是观点。

    通过这个例子,你可能会发现一件事情,我们平时所阅读的材料里面,其实很大部分都属于观点,真正有依托的东西可能不多,作者可能默认它们是对的,但它们并不一定是对的。这就要进入第二个法则:对于每一个主要观点,都要问一句“为什么”。

    法则2

    再回到上面的实例1,如果我们要加强1、2、3、5、6这五句话的说服力,可以怎么做呐?我们可以在这五句话后面,都加入一个事实,来增强它的可信度。下图是调整示例:

    调整示例

    这段材料如果在这些方面加以改善的话,就会更具有说服力。所以我们说好的文章,它是自洽的。对于它里面的每一个主要观点,它都必须能够提出一套的实证,来证明和支撑,尽量减少读者在阅读过程产生的疑惑,这才是一篇好的文章。那么,同样通过这个方法,你也可以知道一段材料里面,哪些东西你是可以相信的,哪些东西你可能要打一个问号。

    第一节课作业的那篇文章里,提到过一个叫做契可尼效应的概念:人会对于没有完成的事情耿耿于怀。[文章链接在这里,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阅读:总抱怨没时间,你缺的究竟是什么]

    请问,契可尼效应是一个观点呐,还是一个事实?

    契可尼效应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并没有一个客观的东西叫做契可尼效应,它只是我们对于这个现象的一个解读,我们通过观测到很多很多这样的实例,把它们总结归纳起来,抽象成一个理论,并且给它一个名字,叫做契可尼效应。所以,它是对于事实的解读,它是一个观点。

    所有的学术理论、规律、原则等等,这些人类所总结出来的东西,它们都属于观点,但像这一类已经广受认可的观点,我们就给它一个名字,叫做强观点。

    强观点&弱观点

    强观点指的是,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或者学说,以及权威专家的专业言论,以及大众普遍认可的常识。它具备跟事实一样的说服力,可以拿来跟事实一起作为论证的依托。所以前面所讲到的契可尼效应,以及各种理论和学说,它们虽然是观点,但它们属于被大家所普遍接受、普遍认可的强观点,可以拿来当作事实使用。

    跟强观点相对应的是弱观点。它指的是个人的主观想法,没有得到大众所认可的,以及存在争议性的观点。比如说,禁枪、自由市场,这些东西目前都存在争议性,所以它们只能是弱观点。当你用到它们的时候,你必须去论证和支撑它们,还不能把它们当作公理来使用。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把强观点和事实放在同一类,因为它们都具有比较强的可靠性和可信度;把弱观点放在另外一边,就像前面的实例1中第二句话“中国不缺好故事,但缺好剧本”,如果它被业界广泛认可,甚至写入了教科书,它就可以成为一个强观点,作者就不必再去证明它的正确性。

    写文章的时候,有一些作者为了使文章内容显得更加可信,他会省略掉很多的“我认为、我觉得、我想”。所以反其道行之,当我们阅读时可以这样做:对作者所下的每一重要断言,都问一句:“这是谁说的,谁提出了这个观点?”是大众、专家、学术界,还是作者。

    这就是甄别事实和观点的第三个法则:

    法则3

    我们看下面这三个例子。

    法则3例子

    很多时候,当你对一个断言加上一个主语的时候,你就会自然地产生疑问。这个断言、这个判断,是谁提出来的?如果是作者的话,作者凭什么能够提出这样的判断?他的理由是什么,他的思路是什么?很多时候,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就可以把平常我们容易忽略的、容易直接下意识地接收和相信的东西,重新让它进入到我们的意识里,去分析和判断。

    像上面例子中的描述方法,我相信你会在很多很多公众号文章里面都会看到,再阅读时,你不妨打一个问号,用我们学到的法则试着分析一下。

    下面是第四个法则:对于每一个重要的事实,都问一句:“可靠吗?”

    法则4

    简而言之,就是尽量地去溯源,找到这个信息最初被发布出来的源头在哪里。主要有两点:时间和渠道,也就是在什么时候由哪个源头发布的。通过这个方法就可以基本判断出,这个事实的可靠性怎么样。

    那具体怎么去溯源呐?    L先生一般采取下的几个方法:

    溯源的方法

    第一,用谷歌搜索,别用百度。尽量使用谷歌+英文,这样你可获取很多很多的你原本获取不到的信息。很多活跃在中文网络上面的谣言,其实你用谷歌+英文去搜索,它们是没有任何出处的。

    第二,用维基百科替代百度百科。当然维基百科也并非完全正确,它里面也有很多错误,有很多不全面的东西,但是它至少比百度百科要好很多。它可以作为你进一步获取信息和搜资料的一个起点。

    第三,平时注意收集一些值得相信的、可靠的媒体。当遇到一些自己难以判断的事情的时候,看这些媒体有没有发声。每个人要建立自己的一个可信、高效的信息源、信息库。

    第四,对于一些偏学术理论性的东西,可以使用知网或者谷歌学术,去搜索看这个理论、这个概念有没有学术界的支撑。很多看似专业的东西,其实都是国内的一些人,为了兜售自己的课程、自己的书而杜撰包装出来的一些噱头而已。

    通过上面介绍的这四个法则,我们基本就能够分清楚,一篇文章里面,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哪些比较可靠,哪些是作者的主观想法。

    但是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当你找到了事实之后,别忘了去追问:作者是如何呈现这些事实的。有没有歪曲、引导,或者是夹杂一些别的东西。这就是法则5:

    法则5

    举个例子:

    法则5例子

    上面这三句话属于事实还是观点,为什么。

    第一句话,“林冲带刀误入白虎堂”。这句话看起来是个事实,但注意里面有一个字“误”。当作者说误入的时候,他实际上是开了“上帝视角”,因为“误”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思维,除了本人之外,没有任何人能够知道究竟是不是误入。所以这一个字就使这句话带上一种非常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所以,它是一个观点,是一个包装成了事实的观点。

    第二句话跟第一句话是一样的,“表露心声”,谁能够证明他在表露心声,除了他本人之外,没有别人。这是很多媒体喜欢应用的方法,在事实里面夹杂一些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的用语,让我们下意识地去接受它。其实这个时候我们所接受的事实,已经被作者所扭曲和引导了。

    第三句话比较简单,非常明显,“一致好评”绝对不是一个客观的结果,它是对于问卷调查结果的一种解读和总结。如果说这问课有90%的学员打了9分,那这是一个事实,因为它是客观的,可以观测的,可以达成共识的。但是“一致好评”该如何定义,没有一个标准。所以他明显是一个归纳总结出来的观点。

    所以,这三句话都属于观点,都带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

    这就是利用甄别事实和观点的五条法则,即5W1H法则。

    5W1H法则

    能过这五条法则,我们就可以大致地找到文章里面的事实,以及提炼出那些更加可靠、可以信任的事实,然后决定要相信什么,要接受什么。

    这是一个很全面的法则,大家可以实际生活中,灵活地去应用它们。

    下面的表格叫做“事实的记录和核对表”。

    事实的记录和核对表

    对于一个热点事件,可以用这个表格,把在各个渠道所看到的事实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以上的五条法则,去判断这些事实的真实性,再综合这些结果,最后得出自己的观点。

    这个方法可以非常有效地避免你被各种自媒体、各种谣言所带偏,可以帮助你对于各种的事件,得出自己的观点。

    事实的记录和核对表示例

    以上是本节课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下篇文章继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7-07作业-智识训练营学习笔记:第三课 元认知-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nbu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