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八十年代中期,广州荔湾区一户“老广”人家的婚礼,照片中间那个小男孩就是当年的我,也是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有印象的拍照,更小的时候也拍过,但那些都是被人抱去拍的,自己是没有印象的,唯独这一张、这一次拍照,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记得有这么一个瞬间,当时也是我第一次来到大广州,多年以后,对于当年的很多细节,我几乎是不知道的,只能从母亲的片言碎语中去想象当年的情形……
照片中那个穿蓝色衣服、侧脸低头的就是我的母亲,当年母亲也还不够四十岁,可以想象,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大中国是有多穷,放在现在,四十岁的中年妇女,穿漂亮一点,打扮一下,都还可以叫上小姐姐,但在八十年代中期的农村,几乎就是清一色的蓝色布料,35年以后,当我把这张照片放在母亲面前时,她都已经记不清楚有拍过这照片了,母亲也从当年的中年妇女,变成了一个头发花白的古稀老人。
趁着休年假回到小县城的空隙,我特意去了一趟表姐家,为的就是去找找这张照片,没错,照片里的主人公、那对新郎新娘,就是我的表姐夫和表姐,表姐夫是土生土长的“老广”,因为当年“上山下乡”的政策,来到了乡下农村,然后就在当地分配工作、结婚生子,一直到退休,也没能把户口再次迁回广州。听老妈谈起过,年轻的时候,表姐夫也努力过,左托关系右托关系,送礼也花了不少钱,但终究没有什么门路,也不认识什么人,最后也是不了了之……还有一种说法我也听老妈说过,说要回去也可以,但回去也没有工作安排,只能自寻出路,然后表姐夫犹豫了,只能一直在乡下农村小镇公路局直属单位“道班”,干了一辈子,一直到退休,定居小县城。
照片中间那个不看镜头、非常可爱的小男孩就是我,一晃35年过去了,我都过四十了,想想都不敢想,当年拍照的时间、地点,还有更多细节,我是一无所知的,但拍照的那个瞬间我是有记忆的,虽然我不知道当时是干什么?多年以后,我之所以觉得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那是因为这张照片是我第一张有记忆的照片、还是我第一次来到省城广州、在广州的第一张照片,如今,我住的地方,也在荔湾区,离当年表姐夫家,龙津路,也不过十几分钟的路程,感觉一切的冥冥之中,都是天意。
那个年代,相机是奢侈品,拍张照片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儿,不像现在,随便掏出手机,想拍就拍……
这次回去,“老广”姐夫说,当年拍照的相机是“珠江牌”,现在都还在,一直收藏着呢,我笑了笑,没说什么,一直盯着他给我的相册看,相册中大多数的照片,除了他们结婚时的照片,就是他儿子小时候的照片以及他们那个大家族的照片,照片里的“老广”姐夫,造型时尚、西装革履、穿着新潮、气质不凡,就是放在今天,也不落伍,自带一种“老广”的气质,由内而外,散发出来。每次回广州,他都带了很多在我们眼里特别时尚的东西回来,穿衣打扮也完全不一样,虽然下乡这么多年,但他骨子里还是有一种“老广”特有的内在气质,一直到现在,在与他的交谈中,你都会或多或少能够感觉到他的那种由內而外散发出的“老广”特有的自豪感。
特别是乡音,这是永远不会消失的痕迹,“老广”嘛,粤语是他的母语,我们叫“白话”,虽然姐夫在乡下,一干就是一辈子,虽然他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也完全能够说我们当地的客家话,但不管怎么说,他的口音,始终带有“白话”腔,直到现在,我和他交流,他说的客家话,有些话一不留意,我还是不能百分之一百的听明白……
我妈她们很喜欢看年代戏,而我又是那种比较怀旧的人,这照片里几户家庭中,所延伸出来的故事,几乎就可以拍成年代戏,让人回味、让人细品。
这次回去,发现我妈在追河南台的电视连续剧,朱亚文、李小冉、曾黎等主演的《姐妹兄弟》,而当年我们拍下的这张照片,基本的主线就是围绕着我外公他们那代几个兄弟姐妹以及她们各自儿女后来的生活,外加一户“老广”人家所构成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