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母亲去世后我才开始想:自己到底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生完二胎后曾经一度连床也下不了,就是觉得自己混身无力,懒言少语,后来看到手机上的关于产妇的报道才知道自己得了抑郁症,或许还不是最严重的级别,因为我还没有想去死。
没想到母亲的离世会影响我这么多年,或许是因为她是唯一一个陪伴我童年的人,她的婚姻就是现今流行的一个词“丧偶式婚姻”,更重要的是她死后我才知道以前的很多事,了解到她受了多少委屈。
我时常宽慰自己,那是她的人生,也是她的选择,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从她的经历中抽离出来。
母亲是总看到别人“好”的人,后来我知道这是一种叫做“讨好型”的人格。
别人说的话永远是对的,如果产生冲突一定是自己的错。第一个道歉的永远是自己,语言不行就用行动,物质。
从来不会表扬自己的孩子,说是自己的孩子要别人表扬。我长大后对这一观点曾提出反驳:别人都在忙自己的事,哪儿有空发现你孩子的优点?
而我呢?我感觉我总是直见人心,看到别人做好事背后的目的,可能也是潜意识里对母亲观点的不认可吧。
我不想重复母亲的路,但是世间就是有这么多“沿续”。我也是家庭主妇,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所幸的是我意识到了母亲自卑的根源,就是活在别人的思想里,别人希望她懂事她便懂事;别人希望她无条件付出,她便无条件付出。
父亲说:“两个孩子没人照顾,你别工作了。”
母亲便把辛苦得来的工作轻易放弃。
父亲说:“我在外面挣钱不容易,你省着点花钱。”
然后母亲每天在水笼头下面放个盆子接滴嗒下来的水滴,买菜摊上处理的菜,家里的电视和收音机只是摆设,只有父亲晚上回来才可以打开……这种节俭到极致的生活最后成为她身上的闪光点,成为亲戚中的典范。
没有自我的人生,最后的结果就是抑郁,崩溃,癌症。
我常想,自己怎么样才能摆脱这种思想的操控,因为这种思想就像是嫁接在身上的毒瘤。但是想跳出去又谈何容易。
我出去找工作,接触不同的人,然后发现自己真的不善交际。
在家拓展自己的爱好,在网上学习做衣服,制版,每天在家自己忙,然后看着自己的成品穿在家人身上突然感觉自己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又可以挣钱当然好,如果不挣钱只为自己开心又未尝不可。
我报了写作班,想找一个情绪的出口,把自己的负能量倒干净再笑着面对生活。
没有人帮我我就自己往上爬,在简书里我发现很多人把这个平台做为倾吐心声的对象。原来大家都有负面情绪,原来我并不是个例。
感谢网络时代,让我看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我不会再按照别人的标签生活,记得母亲曾问过我:“你为什么没像我一样?”
我也想回答她:“因为我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做我自己。”
[无戒学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