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从余秋雨看文化散文的核心魅力

从余秋雨看文化散文的核心魅力

作者: 桑榆小明 | 来源:发表于2018-12-28 21:23 被阅读0次

长期以来,文化散文一直成为我阅读的一个重要选择。潜心阅读的过程通常也是一个感动不已的过程,不是单纯扼腕于某位历史文化名人的多舛命运,更不是欣喜于某位我所钟情的文化名人飞黄腾达。我相信这其间势必有某种更深层次的诱因,但在很长时间内无法解释清楚。多年后,涉猎了众多良莠不齐的同类散文作品,遂在心里隐隐构建起某种魅力坐标,这就是具有传承性质,古今互通的心理基因,或者说基于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普遍性心理体验。而余秋雨的作品似乎在这方面有着较强的敏锐性和穿透性,一根琴弦从千百年前牵扯至今,轻轻拨动,旋律响起,千百年前的先贤和千百年后的我们同时被震撼,感动。

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寻觅中华》至后来出版的《何谓文化》等,余秋雨似乎更擅于抓住每一个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节点,并深入挖掘其内在的魅力加以撰述。现代文化散文作家大有人在,何以余秋雨所著能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反响?思考之下,我们发现,诸多的文化散文作家其写作往往缺乏一种互通性。即古代与现代的互通,历史与当前的关联。就历史写历史,难以从系列历史现象中找到现代命题。而余秋雨正是克服这一弊端,从古代文化现象品嚼出现代人生况味,以现代生活体验感知历史现象中的人性内涵,这正是余秋雨作品的魅力所在。

互通性魅力的挖掘过程,首先主要涉及古今俱有的社会心理存在。某种遭遇让古人怆然涕下,细细品嚼,发现这样的泪水我们自己也流过。最具代表性的如余秋雨的《历史的暗角》,仅仅小人论,就能引起多少今人的强烈共鸣。小人迄今仍是从山林野夫到社会名流都深恶痛绝的存在。一看古人,苏东坡、嵇康等等那么多我们仰止的先哲都难逃其害,在某种程度上会让置身更加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的我们痛心疾首。事实上,这种基于畸形社会心理的“迫害”很难在横向上找到“同病相怜”者。“井绳”心态导致的防卫自觉已经在很大程度排除横向上同病相怜的可能。唯一可能的,就是纵向感受。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却又让大多数人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兴趣去哪怕是粗览古人的生命遭遇。“井绳”心态导致的防卫自觉掩护下,蒙住伤痕,回过头,管他什么怆然涕下,飘渺孤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既要有深度的历史文化心理剖析,又要具备放之四海皆可品读的学识亲近的作品自然大行其道。正如余秋雨在青歌赛做文化评委时所说,让终日奔波的人们在晚上静下心来花几分钟的时间了解一下李白杜甫,感受一下罗素达芬奇,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大众也很乐于接受这种体验,青歌赛余秋雨的文化点评收视率超过演唱时段便是佐证。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系列作品把青歌赛上的点评作了更加深入化和丰富化的延伸,但审美能力要求并不高于听青歌赛,由此,余秋雨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便不难理解。

能把相对艰深的历史文化名人作一种大众性的讲述,本已不易,但余秋雨的讲述过程和讲述方式远不仅如此。散文“小说”化不算太难,难的是在近似小说的外壳下仍然包含着散文的解读方式。我想,这也正是现当代诸多以写作文化散文自居的作家最终不温不火的根本原因。把散文写成了小说,甚至写成近似以古人逸闻趣事为蓝本的小说,这固然也能迎来部分读者,但无法紧扣大家的心弦。真正意义上的扣人心弦不是跌宕叙事的过程,而是叙事过程包裹下的深层次心理牵引。福尔摩斯固然好者云集,但并不能成为夜深人静我们在独自的空间里思索生命时候的读物。

在透过古人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透析并归纳具有现代普遍性的社会意义时,余秋雨做得得心应手。这让只能在纵向上追求“同病相怜”者的我们如遇知音。同时,余秋雨似乎也在为我们提供一条简便平坦的邂逅之路,最终得以跟一位绝对不需要有任何警惕的“同病者”握手,并在作者得体的介绍下我们很快就能与对方做来自心灵深处的交流。

以《苏东坡突围》为例。作为稍识文墨的中国人,大体知道苏东坡其人其事。但毫无疑问,能对苏东坡生命历程如数家珍者若非专业人士肯定寥寥无几。我们听说过“乌台诗案”,知道苏东坡流放黄州,我们还会背诵《赤壁赋》《赤壁怀古》《明月几时有》等几篇作品。但作为置身快节奏生命状态下的普通人,几乎不可能靠自己去把这些苏东坡的生命碎片组接成一幅完美的画卷,更无从谈起这幅完整画卷所蕴涵的意境等等深层次的东西。余秋雨的作用就在于他不仅仅帮我们组接完了这幅换卷,还用最浅显有效的方式引领我们去走向下一个审美层次,甚至让我们走进画卷与其间的跋涉者执手前行。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经意间发现,这幅画卷描绘的正是我们经历过但又无从诉说的苦难历程。余秋雨曾经谈到白先勇对自己的评价:“我询问白先勇先生是怎么回事。他说,你碰到了中华文化的基因,那是一种文化DNA,融化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大家在读你的书,也就是在读自己。”

在《苏东坡突围》篇末,余秋雨写了这样一段排比句: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我想,但凡在现实生活的角逐中碰过壁并且稍具阅读能力的人,都能从这样一段形象的比喻中激活或许早已漫漶的心理印记,或深或浅地都能引发某种反思。化高远的抽象为亲近的具象,这无论如何是一条贴近先贤并借其深刻的生命智慧来熨烫我们琐碎的现实创伤的捷径。

此外,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时至今日,儒道等思想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渗透性影响已经毋庸置疑。可以肯定的是,就算一个目不识卷的中国人,在其看似很朴素很普通的生活方式里都充斥着某种或儒或道的价值观。这是注定无法逃避的,因为儒道等思想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整个中华文明在不同方位的基石。哪怕是再浮躁的现代人,一旦遭遇社会风雨身心疲惫,往往都会不经意间闪现过“悠然见南山”的影像,尽管他甚至目不识丁更无从知晓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陶渊明写过这样的诗句。道家隐逸思想尚且如此,提倡积极入世宣扬君子之道且长期主宰中华文明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石的儒家思想更不待说。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系列被文化散文家付诸笔端的人物,往往正是这种“集体无意识”的重要具象。余秋雨正是擅长于重塑一个个具有传统思想典型性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在塑造的过程中他让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得以集中性的感性显现。这正如在异乡拼搏的人无论平时多么的忘我工作,多么的执著于事业,而除夕之夜一首《常回家看看》却总能让“忘记了”回家的他们潸然泪下。这一刻才体会到故乡有那么温馨的亲情,那么纯真的友谊。回是回不去了,但遥望的感觉也不错。也许余秋雨正是唱响《常回家看看》的人。

余秋雨本人在《霜冷长河》一书中写道,曾有人以妓女都在看其作品为由来进行抨击。他同时写道自己曾经给杀人犯演讲,连杀人犯都在看他的书。用最普及的方式去传播看似艰深的古代文化,并让所有层次的人都能切身体验和认知,甚至能由此引发一些人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重建,这正是成功的文化散文作品的伟大之处。对于历史,需要的不仅仅于记忆,让其成为一种借鉴,一种现实生命的参与,这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文章

  • 从余秋雨看文化散文的核心魅力

    长期以来,文化散文一直成为我阅读的一个重要选择。潜心阅读的过程通常也是一个感动不已的过程,不是单纯扼腕于某位历史文...

  • 《雨夜短文》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特色

    《雨夜短文》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特色 余秋雨作为文化散文、学者散文、历史散文的代表作家,在1990年代横空出世,颠覆...

  • 余秋雨的这些句子,句句美入骨髓!

    余秋雨是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 余秋雨以擅写历史文化散文著称,他的散文集《文化苦...

  • 行者无疆——《行者无疆》读后感

    喜欢余秋雨,喜欢他的文化散文,从《文化苦旅》到《霜冷长河》到《千年一叹》。文人之于象牙塔有皈依也有叛离,余秋雨把...

  • 2019-09-25

    浅论秋雨散文 以前读过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被他的文笔所折服,他对中国文化的实地遗址寻访,用散文的形式把它表现...

  •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你看过吗

    《文化苦旅》 余秋雨 7.8 (62276人评价) 内容简介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

  • 从余秋雨于丹事件看世间凉薄

    余秋雨火了,于丹火了。 读过余秋雨散文的人,不管你服不服,他散文里透露出的厚重的历史、渊博的知识和独到的文化视野,...

  • 买书

    看余秋雨的散文,好像回到了十几年前。记得第一次听说他,是初中语文老师介绍的,说余秋雨出了新书《文化苦旅》...

  • 好想认识你――莫高窟

    说起莫高窟,就会想起余秋雨的《莫高窟》。 余秋雨: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上学的时候曾经读...

  • 读《文化苦旅》,丰富文化知识

    《文化苦旅》散文集可读性又高,又能丰富文化知识。 里面收录了余秋雨先生考察中国、世界重要遗址的考察散文、也收录余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余秋雨看文化散文的核心魅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oxy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