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22824/c98d79b5bae43f36.png)
我前几天去给一个孩子做心理咨询,她在上小学的时候,特别优秀,成绩名列前茅,游泳、标枪以及垒球等都在区里获奖。而且特别懂事,疫情期间,在家边学习边照顾弟弟,给弟弟做饭,而现在,她上了一个重点初中,成绩排名不理想,本来当班长也不让当了,有点力不从心,后来开始不想去学校,并出现一些焦虑情绪,对着墙撞头,经常胃疼失眠,经常请假在家。
经过咨询就发现,她的父母都是军人,奉行的都是咬着牙努力坚持的理念,孩子也确实因此获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到一定程度后,这种咬牙坚持的策略就行不通了。她又不愿麻烦别人,不接受别人的帮助,这一方面是因为对父母的不信任,另一方面是因为自身价值感不足,觉得自己配不上别人的帮助,所以现在就陷入了死循环。
透过这个孩子,我看到了自己。我自己之前也是这样,经常习惯于忍耐,习惯于坚持。而在养育孩子时,也会要求孩子坚持,比如把任务分解,制定好每天做什么,长期坚持,这样下来,每天要做的事情特别多,每天都急慌慌地赶场子,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没法全身心投入,有时孩子练舞蹈练嗨了,想多练会,也不行,因为还有别的任务等着,弄得我也特别累。
我最近明白了,最重要的事情就一件,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没必要面面俱到,挑最重要的去做就行了。
养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培植孩子内在的恒定的价值感,就是前文所讲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状态。我看到,自己之前陷入了优秀的陷阱,想让孩子优秀,想让孩子得到老师的表扬,这满足了我的外在价值感,我发现,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牺牲了孩子内在的价值感。不应该让孩子过分追求这个东西。老师的表扬是一种外在的价值,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就没有价值了吗?就不值得肯定了吗?班里总是会有比自己优秀的人,总是会竞争,怎么办?
毛爷爷给出了漂亮的答案,他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国民党的大枪大炮,他奉行的理念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一定有很强大的武器才能胜利,关键是找到技巧,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看到和始终相信自己的价值,就一切皆有翻盘的可能。就像柔柔,一开始第一批入队都没入上,后来不也当上了大队委吗?国民党的大枪大炮打不过,那就打游击战,运动战,地道战,发挥自己的优势。
毛爷爷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是这样的:苏联派特使米高扬来华指导,毛爷爷请吃饭,米高扬敬酒,毛爷爷不剩酒力,周总理替他挡了,这时,毛爷爷转而说:上辣椒!自己吃得津津有味,米高扬辣的一直流眼泪。
不被别人带节奏,不因为别人的精彩而妄自菲薄,也不因为自己一时表现优秀而狂妄自大,内心始终淡定自若,在任何处境当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应该就是教育最重要的那件事。
这也是为什么“松弛感”这个词这么受欢迎。“松弛感”背后就是内在有着恒定价值感的表现。在任何场景当中,都能淡定自若。
一味地追求“优秀”,就会容易陷入紧张的状态当中,因为优秀有可能会被超越,人也不可能一直都是无人能敌。如果把自己的价值感附着在优秀上面,那就太危险了。
不是我优秀,我才有价值;我不优秀,我就没有价值了;
优秀是一个能力的评定,不是对人的评定。我可以追求优秀,我也可以不优秀,我的价值和优不优秀、有没有能力毫无关系。
我的价值是与生俱来的,是恒定的,是谁都夺不走的,即便目前的情景中我暂时没显露出来,也不代表我就没有价值。终有适合我的岗位,终有我发挥价值的地方,天生我材必有用。
有了这样一个基础的信念之后,再来看外面的场景,一切就迎刃而解了。失败了,没关系,继续努力,慢慢我也能赶上;成功了,不错,继续加油,不断自我超越!别人做得好,很好,我也有自己做得好的领域,我们齐头并进,各有所长。就像我跟柔柔说,你跟班里的同学比舞蹈,跟舞蹈班里的孩子比学习,你就总是好的……我这阿Q精神运用得炉火纯青啊,哈哈哈……
如果没有稳定的价值感做基础,就会内心里风雨飘摇,整天心情就会像坐过山车一样。
很庆幸,我自己终于冲破了优秀的魔咒,找到了这种踏实的感觉,我自己内心稳住了,踏实了,我周围的世界也就踏实了,稳住了,不再去焦虑孩子,试图让孩子满足自己的价值感。
不用奋勇争先,不用证明自己,不用出人头地,不用非要成绩优异,不用事事都要做得好,按你想要成为的样子成为自己吧!
让孩子做她自己想做的,让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吧!
网友评论